【醫山夜話】淺論「醫德」

李德孚
font print 人氣: 6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2月20日訊】對於一個醫生來說,重視醫德修養,尊重職業道德,忠於職守,竭誠為病人診治應該是有一個道德標準的。醫者一身系著病人的安危,切忌粗心大意,敷衍塞責。探脈診舌,問起始原因病因,憂患飲食之節,起居之度,或傷於毒,應盡察細毫,切不可花言巧語地口頭應付,或者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只攻其一關,不顧其它,往往會導致舊病未除,新病復起的不良後果。

掌握患者的心理特點和情志,比治療外感疾病要困難的多,如不察視仔細,問題問得巧妙,就得不到正確回答,有時很難把握真正病因,從而無法進行治療。

歷代名家都認為醫學是仁術,對病者要關心、體貼,做到竭誠盡智,全力救治。孫思邈主張不分貧富貴賤,一視同仁。他說:“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不分親疏貴賤,把所有的病人都當做自己的至親好友看待。當醫生的應摒棄一切私心雜念,不問年齡老少、容貌美醜、聰明愚蠢、屬何民族、性格特點,都要精誠診治。

治病亦不分生熟親疏,即使是有宿怨舊恨的人家,也絕不拒絕診治。在此,有一個小故事為例:

元代朱震亨主動去貧病之家診治,尤其照顧“困厄無告”的病人。相反,對於那些頤指氣使,盛氣凌人的豪貴,不僅不予逢迎,而且藐視。有一次“權貴人以微疾來招,危坐中庭,列三品儀衛左右。先生脈已,不言而出。乎下人追問之。先生曰:“三月後當為鬼,猶有驕氣耶?”

治病貴速,一發千鈞,凡病家有請,就不顧艱險疲勞,立即出診。孫思邈對於求治的患者,總是有求必應,做到了“勿避艱險,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赴救。”

元代朱震亨更是不憚路途遠近,有請必往。“四方以疾迎候者無虛日,先生無不即往。雖雨雪載途,亦不為止。他說,“病者度刻如歲,而欲自逸耶?”病人熬過一刻勝於一年,痛苦不堪,我怎能圖自己的安逸呢?病家求藥,不求其償,不要報酬;其困厄無告者,不待其招,窮困病苦的人,只當奉送。

故歷代醫家擇徒授藝,都要挑選心誠意專的人。即使是名醫的子孫,也不一定都能克紹萁裘,繼承家學。

明代著名兒科醫學家萬全,共有十個兒子,沒有一個能繼承父業的。清代名醫葉天士在臨死之前,曾諄諄告誡他的兒子說:“醫可為而不可為,必天資敏悟,讀書萬卷,而後可以濟世。不然,鮮有不殺人者,是以藥鉺為刀刃也。吾死,子孫慎勿輕言醫。”(《清史稿.葉桂傳》)這段話是值得令人深思的。

(正見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唐朝貞觀元年,李世民當上皇帝,為了醫治疾病,開始設置學校,“醫生”之稱起於此時,是指學習醫學的人。“醫生”與“學生”義同。
  • 炎帝幼女女娃溺死後化為精衛鳥,銜西山的木石填東海;麻姑成仙後,曾經歷東海三次變成桑田。
  • 次次都能逢凶化吉,他為什麼如此幸運?蔣家與布袋和尚的奇特緣分……虛雲和尚憑藉什麼,收服了民國政要?
  • 「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翠碧如絹的蕉葉,可入詩、入畫,是傳統藝術中的典型意象。在清朝初年,有一群江南閨秀,以此為名號,在良辰美景中結社唱和、賦詩填詞,為當地帶來一幕幕文化盛宴。這便是大名鼎鼎的蕉園詩社。
  • 明末的某個煙雨時節,蘇州郊外,支硎山中,出現了一位攬勝探幽的青年才俊。忽遇驟雨,他躲進一座莊園,卻駐足在庭院中,憑欄觀魚,困倦之際忍不住沉沉睡去。當晚,莊園主人就夢見山中別業,有神龍臥於欄杆。次日清早,主人親自入山察看,恰好看到仍在休憩的青年。
  • 暗喻清貧貪饞的太守表兄文同,手拿斧頭逮著竹筍就砍,把渭水邊上千畝竹林都吃進了肚裡。這生動的形象,刻畫了文同豁達、爽朗的性格,也可看出這對表兄弟親密的關係。
  • 岸上有一棟高樓,半夜裡,突然失火,大火熊熊燃燒,樓中人張惶呼叫,亂成一片。林孝廉忽見一個少婦,只穿內衣短褲,從樓上墜入船中。林孝廉見少婦衣不蔽體,急忙把自己的狐皮長袍拿過去,給她蓋在身上。又叫人把她扶進船艙休息。自己則挑燈站在船艙外面,守護著她。
  • 班婕妤辭謝與漢成帝同車出遊,馮誕備受恩寵與北魏孝文帝同車而行。
  • 10歲就當國師,受到三朝統治者禮遇,他到底是得道高僧,還是政治和尚,一件事揭開謎底。
  • 天啟年間,大明國運走向沒落。仕宦書香之家,尚能享有片刻閒適安寧的天倫之樂。在大學者王思任家中,聰慧婉麗的三小姐正無憂無慮地成長著。 清白的家風,淵博的家學,將她塑造成標準的才女。三小姐天生幾分偉丈夫氣概,竟不似一般的江南閨秀。在後來國仇家恨、命運浮沉的考驗中,她仍然堅守著忠孝節義,在苦難中構築了她的文學世界,並將那不讓鬚眉的性情貫穿一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