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春秋﹕薩哈羅夫:中國知識人的鏡子 (二)

曹長青
【字號】    
   標籤: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12月31日訊】

但三件現實中的“經驗”使薩哈羅夫對共??理論??生了懷疑以至最後的揚棄。第一件是一位同事悄悄告訴他,這個秘密試驗場是由政治犯修築的,這些政治犯曾暴動,但貝利亞領軍隊來鎮壓,把他們全部處決了。第二件事是薩哈羅夫親眼看到一隊隊的犯人在這個試驗地做苦力。第三件事是他的氫彈試驗導致很多平民死亡和傷殘;其中一次試驗之前,他判斷會有一萬人因此傷亡。他給赫魯雪夫打了電話說,“這種試驗毫無意義,它只是毫無理由地殺人。”這位當時的蘇共一把手說他會下令推遲試驗,第二天核子試驗照樣進行了。

薩哈羅夫為此哭了一場。他在自傳中說,“這件事之後,我變成了另外一個人。我決定和周圍決裂,我知道再跟他們(指共產黨官員們)講是沒有意義的。”薩哈羅夫認識到,作為真正科學家追求的是同情(關愛)、自由、真實(com-passion, freedom, truth),但它和共產政權追求的核武和擴軍無法共存。薩哈羅夫說,“這可能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訓:你不能同時坐在兩把椅子上。”

于是薩哈羅夫像奧維爾等所有先驅般的優秀知識份子一樣,當發現他們原來所信仰的“理論”和他們自己親身經歷的現實發生衝突時,當意識形態和人本身(價值)發生矛盾時,他們義無反顧地站在真實和人本身這一邊,而不是像中國有些知識份子那樣,總是要在共??主義理論中尋求它的“合理性部份”,來改革或重新解釋共產主義。薩哈羅夫作為一名真正的科學家,當他發現了真實之後,他不是再強調共產主義的“經”是好的,只不過那些歪嘴的和尚(共產領袖們)念錯了,而是把“和尚”和“經”一起揚棄,從共產寺廟走向人的世界。

靈魂拷打:沉默還是反抗

第二,有勇氣反抗。發現了真實,是不是要說出來,進行反抗,這是對共??世界的知識份子的靈魂拷打。正像吉拉斯所觀察的,共產黨是擁有全部特權的新階級,反抗,就意味著無窮盡的懲罰,反抗者除了靈魂之外其他都會喪失,就像索爾仁尼琴所說,麵包、煤氣、莫斯科的戶口,以至自由和生命。

薩哈羅夫選擇了反抗。1964年,他聯合了另外24位俄國知名藝術家和知識份子寫信給當時的蘇共領導人勃列日涅夫,“警告”他不要恢復史達林的名譽。這封公開信的最顯眼之處是“警告”,而不是像中國有些知識份子那樣,去“請求”當局做什麼。這兩者有性質上的根本不同:“警告”,是發出獨立(于政府)的知識份子的聲音;而“請求”就是臣民的“進諫”。

1968年,薩哈羅夫把一篇題為“進步的反射,共存和知識份子的自由”的文章偷送到美國,發表在《紐約時報》上。這篇文章被研究者稱為“蘇聯極權制度的判決書”,它呼籲建立一個沒有共產教條的民主、多元、人道的社會。

索爾仁尼琴當時激動地評價說,“在蘇聯那成堆成堆的腐敗、重私利、毫無原則的知識份子中”,薩哈羅夫的出現是“一個奇跡”。

但薩哈羅夫立刻為此付出代價,他被從核子研究機構開除了。黨報開始批判詆毀他,包括一些物理學家在內的俄國知識人,也紛紛指責他是叛徒,是“猶大”,是“西方在蘇聯試驗室中的老鼠”。 (待續)
U◎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長期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北朝鮮人,大量涌入唇齒相依的中國,然后再悄悄地進入北京,接二連三地闖進現代民主國家的使領館并尋求政治庇護。這件事又一次引起我對政治避難這個話題的興趣。在今天的人物春秋這個時間里,我就借題發揮,概要地講講政治避難在中國的過去与現在。
  •  提起黃萬里,今天的國人也許感到陌生,他的父親黃炎培,倒是有不少人知曉。1911年8月,黃萬里出生於亂世;1932年,他畢業於唐山交通大學,成為當時為數不多的橋樑工程師,親自參加江山鐵路大橋的建設;1937年,黃萬里獲得美國伊利諾斯大學水利博士學位後,沒有留戀異國的奢華,而是毅然回國,把一生獻給了祖國的水利事業。
  • 那一年,蘭哥的人生和故國的歷史,都在蹣跚‧‧‧‧

    走進幽雅寧靜的社區,小小的警衛室裡,蘭哥正盡職地注意著社區的安全。漫漫黑夜中,迎面而來的車輛、刺眼閃爍的燈火,讓蘭哥不禁回想到三十三年前烽火連天的越戰:那顛沛流離的生活,那生離死別中人性的光輝!
    那一年,蘭哥的人生和故國的歷史,都在蹣跚‧‧‧‧

    走進幽雅寧靜的社區,小小的警衛室裡,蘭哥正盡職地注意著社區的安全。漫漫黑夜中,迎面而來的車輛、刺眼閃爍的燈火,讓蘭哥不禁回想到三十三年前烽火連天的越戰:那顛沛流離的生活,那生離死別中人性的光輝!圖


  • 「在人類日漸受制於社會力量澎湃的年代中,人還能否保持以個體的身份生活並思考。」圖
  • 第一次見到漢唐樂府創辦人陳美娥女士,是她站在藝術館的舞台上為南管音樂會演出做開場介紹,雖然只是短短十分鐘的談話,卻讓人深刻感受到她對南管的熱愛與不倦不悔的付出與經營。
  • 1940年4月9日,尼爾斯.玻爾教授吃完早餐,慢吞吞地朝工作室走去,他是丹麥原子物理學家,一個一貫認為科學是為全人類事業服務的人。他認為,科學家應該潛心研究,不應為科學以外的事分心。這時候,玻爾想起早幾天看古雷特. 嘎爾波演出《茶花女》時,坐在旁邊的一位朋友告訴他的一件事,嘎爾波非常厭惡希特勒,罵希特勒是“歇斯底里病患者”。玻爾教授不以為然,他說:“她該好好演戲,管希特勒幹嘛?”

  • 關露生于一九○七年,原名胡壽楣,又名胡楣,「關露」是她后來從事文學寫作的筆名。畢業于南京中央大學,自幼喜愛文學,三十年代在文壇已是頗有名气的女作家,尤擅長于寫新詩,趙丹、白楊主演的經典電影《十字街頭》的主題歌「春天里」即出自她的手筆,是中共左翼文聯的活躍女性。圖
  • 7月18日,美國廣播公司獨家披露了一段經過:“9.11”事件中被劫持的11次航班撞上世貿大樓前,兩名空姐表現得异常鎮靜,向地面工作人員發回了大量重要資訊,為確認劫機分子的身份提供了很大幫助。圖
  •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今鹿邑縣)人。約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 間﹐曾做過周朝的守藏史。老子幼年牧牛耕讀,聰穎勤快。晚年在故里陳國居住,后出關赴秦講 學,仙逝于扶風 。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