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澤民的獨裁專制在德國土地上(附實況錄像)

---德國國家電視一台(ARD)4月12日晚間新聞報道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4月17日訊】 譯自德國國家電視一台(ARD)4月12日晚間新聞報道。

【在線觀看:晚間新聞報道錄像(德語,Real格式)[寬帶]】

本周在德國作客的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是一個奇怪的人物。每當他的眼睛看到黃顏色,他就犯急。黃顏色是法輪功成員衣服的顏色,犯急是因為這位共產党人容忍不了任何一种反對意見。越是想躲還偏偏越是躲不過。即使是在德國的領土上,中方也極盡全力,使他們的國家主席眼不見心不煩。我們電視台駐北京的記者Stefan Nieman 對此早已習以為常。但這可是在德國。這下可熱鬧了。

今天,整個戈斯拉爾市都圍滿了柵欄。馴服的居民在柵欄外觀望、优秀的射手則握槍在手。一貫平靜的這座哈爾茨山脈(Harz)的小城一時進入了緊急戒備狀態,因為中國的這位紅色皇帝要來造訪。可不能讓江澤民的眼睛看到讓他難堪的事情,可不能讓他那敏感的神經受到触動。所以站在第一排的都是“訂來的”搖旗歡迎的人,完全象在他自己國家一樣。其他人一律不得太靠近中國的這位頭號人物——怕只怕有人抗議。這時,中國人在戈斯拉爾市感覺猶如在天安門廣場,而東道主則感覺自己的城市一時變得陰森恐怖。

下薩克森州長,Sigmar Gabriel(社會民主党)說:“我們不得不接受。一級安全保衛措施——我們得到來自柏林的指令。跟您說句老實話,這對我來說很陌生”。

昨天德雷斯頓一隊穿軍服的軍人。中國党和國家主席在德國看到的都是一座座空城,這也正是他要的。在沒有掩護的情況下,他害怕老百姓。這位亞洲最有權力的人物如今卻到處躲避“黃顏色的威脅”。在中國被禁止的法輪功運動正以和平方式抗議中國(對他們)的迫害和虐待。西藏活動人士要求停止在中國的壓迫。接下來的畫面象是來自專制的中國:警察制止抗議、將示威者往后推擠。可不能讓客人受到口號的打擾。丑聞還沒有被忘記——几年前中國總理李鵬訪德時憤然終止訪問,因為有人抗議而他感到失了面子。但德國政府認為他們并沒有太遷就江澤民對保安措施提出的要求。

德國政府發言人Uwe-Karsten Heye說:“ 抗議是有的。在德國任何人都是自由的,在法律范圍之內人們享有言論自由和示威自由。我想,為了准備這此國事訪問,聯邦刑事警察局象以往一樣參与了行動。但這完全是在正常范圍內。”

真的是在正常范圍之內嗎?歡迎是允許的,而抗議卻被禁止。在中國党和國家主席訪德期間,東道主已經讓德國給人留下了這樣的印象,無論是有意的,還是不情愿的。在德雷斯頓,單獨的法輪功成員被警察從江澤民的旅館前粗暴地拉走。在中國這個警察說了算的國家,他們就是這樣干的。 轉自新生(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紀元專欄】林保華: 江澤民支持恐怖分子屠殺中國人民 (4/17/2002)    
  • 法輪功在德雷斯頓同樣使中國主席惊惶失措 (4/17/2002)    
  • 圍繞江澤民的貓捉老鼠游戲 (4/16/2002)    
  • 江澤民綁架了德國的自由和人權 (4/16/2002)    
  • 港人最不滿意中國民主發展 (4/16/2002)    
  • 政府部門的法律訴訟情況 (4/16/2002)    
  • 胡錦濤何許人也? 美時代雜誌試圖揭秘 (4/15/2002)    
  • “只在希特勒時代見過這种事”–記江訪德最后一站 (4/15/2002)    
  • 聯國人權會期間中國迫害法輪功受關注 (4/14/2002)    
  • 江澤民的恐懼和怪僻讓德國上下為難 (4/14/2002)    
  • 國際人權組織在德國控告江澤民 (4/14/2002)    
  • 江訪德 經濟居次 人權成主話題 (4/14/2002)    
  • 對法輪功的迫害不僅僅是中國問題 (4/14/2002)    
  • 江澤民訪戈斯拉爾市 市民高呼“法輪大法好” (4/14/2002)    
  • 陳小明:江澤民訪德為何怕見中國人﹖ (4/14/2002)    
  • 江澤民抵利比亞訪問 (4/14/2002)    
  • 江澤民訪德 延伸迫害法輪功的疆界 (4/13/2002)    
  • 路透社消息:法輪功學員在德累斯頓當眾質問江澤民 (4/13/2002)    
  • 江澤民訪德遭遇法輪功 中共保鏢當眾施暴 (4/13/2002)
  • 相關新聞
    江澤民訪德遭遇法輪功 中共保鏢當眾施暴
    江澤民訪戈斯拉爾市 市民高呼“法輪大法好”
    江澤民訪德 延伸迫害法輪功的疆界
    陳小明:江澤民訪德為何怕見中國人﹖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