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涉台智庫 興起民進黨研究熱 南北差異甚大

人氣 12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4月4日訊】大陸涉台決策智庫最近興起「民進黨研究」熱,「北京主戰,上海主和,廈門主降」的說法,頗能傳神地反映大陸南北各地智庫對涉台研究的政治立場與心態。

據中時電子報四月四日報導,大陸涉台決策智庫最近興起「民進黨研究」熱,由於南北各地涉台研究機構的特質差異甚大,在大陸涉台智庫內部,最近流傳一個極具針對性的說法:「北京主戰,上海主和,廈門主降」。頗能傳神地反映大陸南北各地智庫對涉台研究的政治立場與心態。

以社科院台研所、海研中心、全國台灣研究會、和平與發展研究中心等黨政軍研究機構為主軸的北京涉台智庫,長期以來,在對台決策領域,始終扮演強硬、激進的反獨角色,並能體察對台工作的基調,籌謀獻策不脫對抗思維。因此,在「政治正確」戰略指導下,「北京主戰」的幕僚形象,特別凸顯。

以汪道涵幕僚群為核心的上海智庫,包括上海台研所、台研會、亞太所,以及章念馳、陳啟懋等學者,近年在對台決策過程,發揮了極為特殊的作用。尤其,上海幕僚群倡議「平等協商,共議統一」的和談基調,積極與民進黨人士接觸的交往策略,雖未躋身對台工作核心,卻也塑造了「上海主和」的決策印象。

素有南方涉台研究重鎮之稱的廈大台研所,當然不會是部分智庫人士所比喻的對台「投降派」,但不可忽視的是,廈大台研所因與台灣地緣關係密切,對台研究起步最早,研究領域既深且廣。加以台廈語言、風俗、文化接近,對台灣朝野政經人脈的研究與掌握,獨佔鰲頭,其他涉台智庫,難以望其項背。

從大陸涉台決策智庫的政治思維來看,「廈門主降」的鮮明比喻,其實是相對於「北京主戰」的極端評價。南北各地的涉台學者,雖然對台思維的本質,差異不大,但南方涉台學者的研析與解讀台灣政經動態的能力,基本比北京智庫來得務實、理性,並不致侷限於二元思考,動輒建議以武力威嚇,或訴諸情緒對抗。

最近,有關陳水扁總統是否可能接受「總統兼任民進黨主席」的政治議題,就曾受到中共涉台部門的高度關注。尤其,陳水扁兼任與否,對台灣執政當局的黨政運作機制、民進黨高層的權力消長、民進黨台獨黨綱是否轉化為政府的大陸政策等等發展動向,都成為中南海要求各研究智庫必須限時彙報的重點議題。

面對瞬息萬變的台灣政經情勢,中共涉台當局關注的焦點,已調整焦聚在陳水扁政府與民進黨派系的專題研究。同時,北京似乎已體認到台灣政黨輪替的深層意義,即台灣人民才是最重要的爭取對象。為了實現「寄希望於台灣同胞」的遠程目標,大陸涉台智庫近來訪台的學者,幾乎步調一致,紛紛走向南台灣,走入基層,試圖探索民進黨何以執政的真相。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民進黨立委私下透露 國安洩密案友邦代表來台善後 (4/3/2002)    
  • 立院預算委員會 主席鬧雙包 (4/2/2002)    
  • 民進黨中評會以八比二通過開除邱彰 (4/2/2002)    
  • 陳師孟拒絕報告「政府改造委員會」 立院爆發衝突 (4/1/2002)    
  • 蔡同榮要求調查國安機密外洩案是否有共犯 (3/31/2002)    
  • 游揆:台灣參加國際組織第一優先使用名稱ROC (3/29/2002)    
  • 吳乃仁表示接任台糖董事長後 將辭去所有黨職 (3/27/2002)    
  • 台糖股東會 吳乃仁氣憤離場 (3/27/2002)    
  • 政府改造 民進黨立委今天公佈立委版調整方案 (3/26/2002)    
  • 變更議程邀請國安局專案報告 國親兩黨闖關失敗 (3/25/2002)    
  • 國安局延後提「國安情報法」 (3/24/2002)    
  • 防止內鬥依舊 扁將大力整頓國安系統 (3/24/2002)    
  • 民進黨團指預決算委員會臨時變更議程不合法 (3/21/2002)    
  • 李登輝強調 應等十二吋成熟八吋再去 (3/20/2002)    
  • 老人津貼案 在野立委保證不加碼 (3/19/2002)    
  • 為繼續執政周伯倫反對陳水扁總統兼任民進黨主席 (3/19/2002)    
  • 中共對台智囊:扁不承認一中 兩岸僵局難解 (3/19/2002)    
  • 民進黨代表團將訪問波蘭和德國 展開政黨外交行程 (3/18/2002)    
  • 張清芳揭發大陸留學公司涉嫌違法仲介 (3/18/2002)
  • 相關新聞
    張清芳揭發大陸留學公司涉嫌違法仲介
    民進黨代表團將訪問波蘭和德國 展開政黨外交行程
    為繼續執政周伯倫反對陳水扁總統兼任民進黨主席
    老人津貼案 在野立委保證不加碼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