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人茶會的啟示

百志
font print 人氣: 54
【字號】    
   標籤: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5月17日訊】

偶與息心侶,忘歸才子家
言談兼藻思,綠茗代榴花
岸幘看雲卷,含毫任景斜
松喬若逢此,不復醉流霞

這是大唐才子詩人錢起,與郎上人參加長孫宅的茶會時,寫下的一首茶會之詩。光是看這首茶會之詩,就可見唐代士子處世的豁達與開放。文人雅士聚會飲茶,以詩唱和,提升心靈的層次境界的社會狀態,至今仍然令人嚮往。

除了文人茶會之外,僧道與一般民間都普遍存在不同的茶會形式,這與大唐天子宏大的治國心胸有極大的關系。當時唐宮茶風的興盛,宮廷內就有不同的茶宴,最有名的當時的清明茶宴,有皇上的致詞、文人頌詩、百官唱贊,唐宮樂舞,茶香飄渺,真的是一幅盛世的景象。

雖無唐太宗是否愛茶飲茶的記載,但是從後來唐代飲茶文化的盛行來看,應與唐初奠基時的帝王將相的文化傾向有關。據記載,從唐初就有以茶業賜王宮大臣的故例。除了宮廷所用,各地的貢茶一半分給翰林士子、王宮大臣或是鄰國,就連文成公主的嫁妝中,都有茶葉一項。

因此唐代在君王的開明與推動下,文人間的聚會被視為一種高尚的文化活動。因此,唐代的詩風之盛與文化胸襟之廣,焉能與此無關。這和西方近代啟蒙運動的發生,來自於貴族的聚會沙龍有異曲同工之妙。

反觀近代的中國,任何的聚會都被官方盯得緊緊的。在政治的控管下,人與人的聚會隔了一層政治的面紗。文人又怎麼能擺脫政治的教條,發出心靈的聲音呢?

從另一觀點看,唐朝人就有的集會自由,今天的中國人民卻沒有,也難怪今日的中國人民心靈日漸萎縮。今日的領導班子中國面臨的,其實是一個心胸的問題。這應該和中共領導人缺乏中國傳統文化的素養有極大的關系。

以古觀今,中國人民應該主張自己的集會自由,彼此在一起喝喝茶,互相提升心靈,吟詩唱和,恢復中國的古唐風。中國人民更應該主張人民有在一起做好人、做好事與修煉法輪大法的自由,這才是茶會精神的進一步發揚。您覺得呢?

從唐朝茶會開始,談一些個人感想。給朋友諸君參考,不當之處請多指正。(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國立故宮博物院預計四月中旬展出唐代文物。負責這次展場設計的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昨日向故宮及主辦單位-中國時報,簡報文物實體展示空間、虛擬長安空間模擬器以及網路博物館三位一體的設計構想。
  • 海峽兩岸佛教界攜手共襄盛舉,歷經多年的交涉、籌備和中共高層的同意,中國大陸首屈一指的國寶|陝西﹁法門寺﹂唐代地宮佛陀真身舍利,下午風塵僕僕抵達台灣,展開長達三十七天的北中南各地供奉巡禮行程。
  • 陝西法門寺「佛指舍利」今天自西安抵達台灣供奉三十七天,根據歷史記載,魏晉南北朝時代首次瞻禮供養,隨後唐代曾經六次迎奉佛指舍利。公元八七四年法門寺地宮遭到封埋,自唐朝末年至公元一九八七年法門寺唐塔地宮被發現為止,時空已經歷了一千一百一十三年。
  • 成都近日發現一個唐代﹁蹴鞠彩俑﹂,因為這個彩俑不僅身穿﹁運動衫﹂,頭上有兩個髮髻,懷抱一圓球,兩眼平視前方,更令人稱奇的是,彩俑懷中的球體與現代的足球非常相似,球面有八條紋路,將球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八個部分,每部分均呈菱形。

  • 陝西法門寺「佛指舍利」今天自西安抵達台灣供奉三十七天,根據歷史記載,魏晉南北朝時代首次瞻禮供養,隨後唐代曾經六次迎奉佛指舍利。公元八七四年法門寺地宮遭到封埋,自唐朝末年至公元一九八七年法門寺唐塔地宮被發現為止,時空已經歷了一千一百一十三年。
  • 原本居住在大青山腳下、過著一种田園生活的安徽省當涂縣太白鄉太白村村民,有一天,這种清靜終于被打破了。自從兩年前該鄉招商引資引進一家“茂源礦業開發有限公司”之后,每天“隆隆”的放炮聲不僅嚴重影響了村民的正常生活,恐怕也惊擾了長眠于此的唐代大詩人李白的宁靜(礦井距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李白墓園僅一條馬路之隔)。事情并不止于此,當忍受了兩年之久的村民找礦上交涉時,竟遭到礦上慘無人道的毒打,近20村民被打成輕、重傷,住進了醫院。
  • 】(中央社台北二日電) 繼陝西兵馬俑赴台展出和佛指舍利赴台供奉後﹐一批展現唐代文化風采的二百零六件珍貴文物,將於四月下旬赴台灣展出﹐其中包括不少號稱是大陸國寶級文物,精彩可期。
  • 《推背圖》是唐代貞觀年間由官居司天監的李淳風和隱士袁天罡共同編著的圖讖。它共有六十幅圖像,以卦分系之。每幅圖像之下均有讖語,并附有“頌曰”律詩一首,預言了從唐朝起至今,以至未來,歷朝歷代在中國發生的大事。將該書所預測的內容同中國歷史上從唐朝迄今為止所發生的一些重要事件相對照,可發現其預言的准确程度令人嘆為觀止!
  • 來自大陸的二千餘件唐代文物珍品昨起在台北故宮博物院展出,其中國家一級文物高達百分之四十。故宮博物院外昨天一大早就出現排隊購票入場的人龍,場內亦不時聽到參觀者連連驚嘆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