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上海大陸經濟中心之爭隱現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5月7日訊】大陸台商投資由原本集中在珠江三角洲一帶,轉向大上海地區,包括上海市、昆山、蘇州等區,其中昆山更已佔台商投資大陸總額十分之一。這種現象內中隱含了大陸近年長江與珠江三角洲對大陸經濟中心之爭,更代表了兩種地域文化思維的角力,而勝負結果將決定大陸未來經濟發展格局。

據《中央社》報導,長久以來,上海就一直被認為是大陸的經濟首都,但在大陸改革開放前十年,廣東取代上海成為大陸的經濟新貴,廣東貨曾把第一品牌的上海貨打的落花流水,一位上海張姓民眾開玩笑說,他從沒想到講「鳥語」的南蠻之地,竟然會打垮上海人對經濟首都的驕傲。

不過,在一九九二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後,以上海為代表的長江三角洲經濟圈急起直追,並在不到十年內,在台商與大陸各地企業間掀起「上海熱」,這使原本居於領先的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開始感到不安,最明顯的就是廣東台商投資開始有轉向長江三角洲加碼的趨勢。

徵諸實際,珠江三角洲的興起得力於兩大因素,首先是台港澳地區資金的注入,帶動這個地區外貿出口的暢旺,其次,就是珠江三角洲民眾的務實文化,不拘泥程序講求實效的結果,符合出口製造貿易業需要靈活、應變的需求。

隨著上海的復甦,珠江三角洲雖然仍持續繁榮,但大陸經濟發展的重心與主角戲,卻已經換人,這可從大陸網路媒體最新大學畢業生求職選擇城市調查中嗅出端倪,雖然深圳薪水較高,但仍有高達八成的畢業生更願意到北京與上海工作,一改過去大陸人才「孔雀東南飛」的狀況。而大陸許多跨國公司,如可口可樂也發現這樣的趨勢,所以將中國區總部遷到上海。

事實上,在大陸官方採取以內需市場拉動大陸經濟持續發展的戰略下,以上海為龍頭的長江三角洲將更有機會,因為從地圖上看,整個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影響的縱深,要比珠江三角洲大,而且隨著長江沿線廣大區域,市場產品戰略縱深可以擴及四川的重慶。

此外,決定兩個經濟圈在未來大陸經濟中心的勝敗,還有一個更深層的因素,那就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地域文化。文化對經濟的影響力,比地理上的優越更重要,這就像隔著海峽的台灣與僅有六百萬人口的香港,卻控制著大陸十四億人口的流行娛樂市場一樣。

珠江三角洲在中華歷史文明的角色,一直屬於次要的地位,因此官方管制政策相對寬鬆,民眾更講求靈活與實效的文化,較不重視程序,有句形容廣東民眾過馬路的順口溜「綠燈趕快行、黃燈搶著行、紅燈繞著行」,這樣的文化,最符合在地區經濟起飛時期,秩序尚未建立的經濟發展,而當時的上海既不知如何面對沒有秩序的場面,又無法擺脫舊秩序的格局,因此,只能眼睜睜看著廣東人「牛」(發財)起來。

但隨著大陸經濟改革的深化,外資進入的規模持續加大,市場的法制化、社會環境,就成為最基本的要求,而上海地區過去與洋人雜處、長期接受外國文化影響,理解外資注重的市場法制化與社會環境,這使得長江三角洲的優勢逐漸突顯出來,而且近幾年連續幾項國際性的盛會在上海舉行,更突顯大陸官方政策對長江三角洲的傾斜,以及這個區域國際化的格局。

台灣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所公布的數據顯示,長江三角洲由於當地社會與法制風險較低、金融貸款較其他地區相對容易,因此取代東南沿海,成為台商投資的新據點,而且也是台商目前最滿意的投資地區。

展望新世紀,以上海為首的長江三角洲發展潛力似乎略高於珠江三角洲一籌,但這世界變化得太快,對於善於接受新事物、且正在與香港嘗試做更好融合的珠江三角洲,未來似乎也不是沒有領先的機會,只是不論誰勝誰出,都將影響未來二十年大陸經濟發展的走向。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上海金市存在徵稅及黃金進口量問題
兄弟征戰上海灘 胡兵胡東《真情告別》造型曝光
再度成焦點 瞿穎:渴望一場不后悔的戀愛
首家數碼放映廳在滬試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