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在巴黎机場被關小黑屋打耳光

人氣 4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6月18日訊】日前﹐來科特迪瓦探親的陳女士﹑周女士和周女士14歲的兒子﹐在家人陪同下來到本報駐科特迪瓦記者站﹐哭訴了他們在巴黎戴高樂機場轉機時﹐被法國警察關進“小黑屋”並遭警察打耳光的可怕經歷。圖﹕去非洲的乘客在辦轉機手續

  南方网6月17日報道﹐在了解了此事後﹐本報駐法國特派記者曾多次打電話給機場的邊防警察詢問情況﹐但都被粗暴地拒絕了。記者在與中國駐法國使館以及中國民航駐巴黎辦事處聯繫時﹐得知戴高樂機場扣留中國人的情況確有其事﹐而且有些人被扣﹐還是他們領回來的。

  近日﹐使館以及民航駐巴黎處有關人員將就此事同法外交部和警方進行交涉﹐本報記者也將在近期對事情發展的情況進行詳細的追蹤報導。

■毫無理由地被關進“小黑屋”

  今年3月12日下午4時左右﹐陳女士一行從北京搭乘法航班機到達巴黎戴高樂機場。就在他們準備到機場的國際轉機候機室轉乘飛往阿比讓的飛機時﹐幾名法國警察攔住他們﹐一會兒英語一會兒法語地問個不停。因為語言不通﹐陳女士只是不停地用英語回答“IcomefromBeijing”﹐但警察沒再說一句話﹐就把他們的護照收走﹐並連推帶搡地把陳女士他們塞進候機樓外的一輛汽車內。汽車繞樓開了5分鐘左右﹐陳女士他們被帶進一個像是警察辦公室的房間裡。法國警察讓他們交出所有的隨身物品﹐包括手包﹑礦泉水和錢等﹐並逐個搜了身。陳女士說﹐剛開始﹐她以為警察只是例行檢查﹐也沒有太在意﹐直到警察讓他們在物品登記單上籤字﹐並說要把他們單獨關進一個不知名的地方時﹐陳女士才開始恐懼﹐周女士的兒子更是嚇得直哆嗦。

  在這其間﹐警察曾叫來一名懂漢語的翻譯幫助說明情況。翻譯對陳女士他們說﹐你們的護照沒有錯﹐只是沒有簽証。陳女士解釋說﹕“我們只是在這裡轉機﹐連機場都不用出﹐根本不需要簽証。”但警察和翻譯並不理會他們的辯解。之後﹐他們被強行關進一個沒有窗戶﹑沒有飲水﹑沒有食品﹑沒有衛生間的小黑屋裡。陳女士說﹐這個小屋裡沒有任何與外界聯繫的通訊工具﹐他們要上廁所時﹐就必須大聲喊叫坐在另一個房間裡的警察﹐由他們帶着單獨上廁所﹐每次時間很短﹐警察在門外就像催命般地不停地叫。

■“小黑屋”裡關進來的都是中國人﹑黑人和阿拉伯人

  在這個小房間裡﹐除了陳女士他們外﹐還有兩個20歲左右﹑已經在裡面關了近14個小時的福建女孩。陳女士見到她們時﹐她倆已經餓得頭昏眼花﹑嗓子冒煙兒了。據陳女士講﹐這兩名來自福建的女孩是從香港乘飛機去阿比讓的﹐去之前她們就曾被關進過這個小黑屋﹐可沒想到回來時又被關進來了。後來﹐這個小房間又陸陸續續關進來幾名黑人﹑幾名阿拉伯人﹐最多時在這個不足8平方米的房間裡關着十五六個男女。但更令周女士痛苦的是﹐當她拿出隨身帶的英語小字典向看守他們的警察說明想喝水時﹐這名男警察不僅不理睬她的話﹐還狠狠打了她一個耳光。周女士痛苦地說﹐她當時被打得眼冒金星﹐覺得特別屈辱﹐很想和他們理論﹐但一想他們是一群全副武裝的警察﹐她和陳女士都是中年婦女﹐語言又不通﹐顯然不是他們的對手。

  在這種極度恐懼與不安中﹐陳女士他們一直被關到第二天上午11時才被帶上飛往阿比讓的飛機﹐直到他們到達阿比讓後﹐警察才把他們的隨身行李和護照交給他們。下飛機時﹐陳女士通過翻譯對法國警察說﹕“我們回國後要找你們的駐華使館﹐我們要在網上公佈你們不講人權的行為。”出人意料的是﹐這些警察在聽了陳女士的話後﹐竟毫不在乎地哈哈大笑起來。

■小屋的牆上寫滿抗議話語

  陳女士說﹐出國前﹐她曾有一種感覺﹐覺得全世界都在歡迎中國﹐歡迎中國人﹐對花都巴黎和美麗的法蘭西也有着很好的印象﹐但那天的經歷和兩名福建同胞的訴說﹐仿彿給了她一記沉重的耳光。在這個小黑屋裡﹐陳女士他們曾借着昏暗的燈光發現牆上有許多用漢字寫成的諸如“要人權﹗”“再游此處﹗”之類的話語﹐另外還有一些用其它語言文字寫的表示對法國警察和機場“小黑屋”憤怒的話。兩位女士說﹐雖說這些警察和一個“小黑屋”不能代表全部法國警察和美麗的法蘭西﹐但對一名中國乘客來說﹐他們接觸到法國警察或者到訪法國其它地方的機會不會很多。

  據記者了解﹐在科特迪瓦和非洲其它國家僑居﹑工作的一些中國人談起戴高樂機場的這個“小黑屋”時也都不寒而慄﹐甚至拿着外交護照的中國外交官也曾進過這個“小黑屋”。有人曾問法國朋友﹐法國朋友的解釋是有的中國人持假護照﹐因此要嚴格審查中國人。對此﹐很多同胞認為﹐如果這樣﹐我們中國警察是否也要將每一個從中國轉機的法國人關進一個“小黑屋”審查近20多個小時不給水喝﹐不給飯吃呢﹖(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茫茫人世中的一點亮色
浙江五百名預備警官圍攻大學三十名學生受傷
大陸考古證實六千年來中國人身高沒變
中國人六千年來沒長高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