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元專稿】大唐 第三章:(書畫篇)

樂天 如意
font print 人氣: 35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8月30日訊】

神之精魄 心之筋骨

墨池飛出北溟魚,筆鋒殺盡中山兔
──李白《草歌行》

王羲之書風的承襲

唐太宗在《指意》中說:夫字以神為精魄,神若不和,則字無態度也,以心毫為筋骨,心若不堅,則字無勁健也。他推祟晉代大書家王羲之書法,謂之「盡善盡美」。所以唐代書法以王羲之為宗,兼容碑刻,篆隸。真楷體勢風範,由歐、虞、褚至顏、柳,書家輩出。而草書則出現了「顛張狂素」。

初唐三大家─歐、虞、褚

歐陽詢書體以險峻見長,其楷法無論用筆還是結體,都有十分嚴肅的程式。用筆以點畫鈿、結構狹、字端正、力勁健而著稱;結體時字裏行間精研穿插避就,筆畫安排至細小處仍見匠心。由於他的楷書嚴謹而易學,向來被初學者作為習字的範本。

虞世南的書法沉厚安祥,得大令宏觀。唐太宗曾稱虞世南有五絕,即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太宗曰:有一於此,足為名臣。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絕。《書斷》評:歐(陽詢)若猛將深入,時或不利;虞(世南)若行人妙選,罕有失辭。虞則內含剛柔,歐則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為優。當時虞的聲望便在歐上。由此可見中國自古以來凡事以人品為上,物品為下。及南逝,太宗常嘆息:虞世南死,無以論書者。

後來魏徵把褚遂良推荐給太宗,太宗即命他為侍書。其字體融匯二王(王羲之與王獻之父子)、歐、虞之態,明凈而媚好,沉著而飛動。世謂其書:「字裏金生,行間玉潤,法則文雅,美麗多方。一時風靡天下。

唐書之頂峰─顏筋柳骨

中唐大書家顏真卿一改唐初瘦勁書風而為雄強,其字體厚重而雄媚,結構寬闊,氣勢磅礡。充滿忠義與悲愴的人生使顏書在晚年的筆墨動勢中有如老樹枯林,中藏濃花嫩蕊,一本怒生,萬枝爭發,生機盎然。難怪蘇東坡曰:詩至於杜子美(甫),文至於韓退之(愈),書至於顏魯公(真卿),畫至於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

晚唐書法家柳公權之行草酷似轅門列兵,森然環衛,字尚骨法,頓挫鮮明。較顏字瘦硬,比歐字雄厚。唐穆宗曾問其寫字的方法,柳公權回答說:「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這一典故傳為「筆諫佳話」。《蒙詔帖》為行書代表,名跡喧赫,氣勢奪人,乾隆題詩讚之「險中生態,力度右軍(王羲之)。」後人稱 [顏筋柳骨]是也。

妙絕古今的草書──顛張狂素

張旭以「草聖」名世,兼能楷書。其真楷「至嚴」而草書「至縱」,時人覺得不大相信。這 其中的道理蘇東坡予以形象的闡述: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佇立而能走者也。所以歷朝歷代每一位書法大家必是先工楷書後才能他顧耳。 張旭是「狂草」的奠基人。他突破了當時流行的「今草」書體,將草書推至筆法縱橫跌宕、筆意淋漓酣暢、筆勢連綿迴繞、字形變化繁多的「狂草」境界。玄宗時世人將裴旻舞劍、吳道子畫、張旭草書並稱「三絕」。

懷素繼承和發展了張旭的草書筆法,也以「狂草」得名。他的小字如春花初放,清新秀麗;大字如公孫大娘之舞劍器,奔騰洒脫,後世學者廣為效仿。懷素於書,自言得書法三昧,能馳騁於繩墨外,而迴旋進退莫不中節。所以成為張旭之後又一代草書之冠冕,有「以狂繼顛」之譽。

風雲人物 <三>

大唐勇士──李靖

破叛軍 鎮暴亂

公元六一七年,李淵攻陷長安城,其中一個被捉拿的隋將正是李靖。當李淵正欲殺他之際,李世民在旁極力說情,為李靖拾回一命,並將其收入幕府。

李世民招攬的人必非同小可,而李靖就是一個好例子。武德四年十月,李靖以閃電戰略攻下江陵城,為大唐除去了割據軍閥蕭銑。

李靖率兵連年征戰,愈戰愈勇。武德七年,李靖與李孝恭率李勣等七路軍團赴江淮鎮,壓了輔公祏武裝暴亂。唐高祖讚曰:「古代名將韓信、白起、衛青、霍去病和李靖相比,皆望塵莫及矣。」

敵國林立 逐一擊破

唐太宗即位,李靖更被重用,經常掛帥遠征。貞觀三年冬十一月,李靖奉詔率大軍十餘萬分六道征討強悍大國東突厥。足足血戰了兩年,終破定襄之地,生擒頡利可汗,東突厥滅亡。

唐朝疆界漸漸擴張,李靖因戰功顯赫而被昇為尚書右僕射。貞觀八年,吐谷渾犯境,李靖向太宗請纓出征。年過花甲的李靖膽色謀略未減當年,他不理眾部下反對,領軍深入敵方陣地,搜尋對方主力部隊,正是勇者無懼。終於,兩軍迎頭碰上,頓時無數利箭猛發,刀光劍影,雙方決戰於生死之間。在連番混亂激戰後,勝利歸於大唐。吐谷渾部下殺了其領袖伏允可汗投降,李靖安定了西北地區,大奏凱歌班師回朝。

李靖一生為國東征西討,威震北狄,正是「無數聲捷鼓沙場飛傳,千萬里江山胡塵斂跡」。貞觀二十三年,李靖病逝家中,享年七十九歲。大唐勇士神歸何處?暮靄中只有那一領被鮮血染紅的戰袍仿佛在訴說著無盡的往事……

成教化 助人倫

森羅移地軸,妙絕動宮墻
─杜甫《冬日洛城北謁玄元皇帝廟》

人物畫的黃金時期

由於繪畫題材和表現技巧的不斷豐富,唐代繪畫有了明顯的分科。人物、山水、鞍馬、花鳥以及宗教經變壁畫都漸漸成長為獨立的畫種,工筆重彩、燦爛求備的畫風此時已經成熟。

唐太宗利用美術表彰功勳,要求美術具有「成教化,助人倫」的社會功能,所以唐朝人物畫得以迅速發展,出現了閻立本、張萱、周昉、吳道子等擅長人物畫的大畫家,成績斐然。

奇裝異服的朝貢使者圖─閻立本

閻立本為唐太宗的宮廷畫師,兼工書法。人物、車馬、臺閣無一不精,尤擅肖像。「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圖」、「秦府十八學士」和「歷代帝王圖」為肖像畫代表作。其畫法習顧愷之以線描畫、以形寫神的內涵;取張僧繇人物畫豐腴美艷之意象,故而線條遒勁,筆力雄渾,工筆設色重透絹素。「職貢圖」和「步輦圖」乃奉太宗詔命而作,準確地記錄了當時各民族和外國使者來長安朝見「天可汗」的有趣情景。

穠麗豐肥的閒雅仕女畫─張萱,周昉

張萱開盛唐工筆仕女「曲眉豐頰」之畫風,所畫人物表情生動,儀態端莊,衣裳明艷,心境從容,形成了特有的「穠麗豐肥」的風格。畫中題材大多來源現實生活,對後世風俗畫的影響極其深遠。傳世名作有《搗練圖》、《虢國夫人游春圖》等。

周昉長於綺羅人物,畫風初效張萱,後則小異,漸漸地形成了「丰厚為體,衣紋勁簡,色彩柔麗」的特點,後人稱為「周家樣」。畫面構圖往往不著背景,不同人物以活動自成段落又互相關連,用筆古拙方勁。傳為其作品有《揮扇仕女》、《簪花仕女》、《彈琴仕女》和《內人雙陸圖》等,人物衣裳首飾明麗華貴,工整細膩,真實地再現了唐代婦女溫雅的儀容風貌。

畫聖─吳道子

吳道子是大唐宗教畫的傑出代表。他在長安、洛陽兩地繪制了大量的宗教壁畫。所畫之天女「竊眸欲語」,菩薩「轉目視人」,力士「虯須雲鬢,數尺飛動,毛根出肉,力健有余」。更獨創一種波折起伏、粗細圓潤的「蒪茱條」式描法,所畫衣褶有飄舉之勢,成「筆不周而意周」之妙。其下筆時颯然風起,天衣飛揚,故有「吳帶當風」之稱;其傅彩時略施微染,超出縑素,世謂之「吳裝」。史書記載許多屠夫看了他的地獄經變畫後心生恐懼,紛紛棄業改行,市井一度出現缺魚少肉的奇觀。所以吳道子畫名更盛,登門求畫的人越來越多,唐玄宗不得不「封禁」其手,非有詔不得畫也。我們可以從《菩薩圖》、《八十七神仙圖卷》和《實積賓伺羅像軸》等畫中領略其「神來之筆」的風采。

《太平廣記》上還有一個關於吳道子的有趣傳說:有一次吳道子去訪一位僧人,請求喝杯茶,僧人對他不太尊敬,他就要來筆墨在墻上畫了一頸毛驢,然後走了。到夜裏毛驢從墻上下來把僧人的家具都踩壞了,屋內一片亂七八糟。僧人知道是吳道子在捉弄他,只好認錯並請他來幫忙,吳道子就把墻上的毛驢涂掉了。

山水花鳥 異彩紛呈

初唐李思訓享有「國朝山水第一」的美譽。他確立了中國山水畫史上「青綠為質、金碧為紋」一派,構圖細密精緻,傅色濃烈沉穩,筆調華麗堂皇,亦稱「北宗」。盛唐大詩人王維發明了「破墨禪境」山水畫法,所畫山河、江雪往往具有一種蕭疏淡遠的情趣,真正地達到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被譽為「南宗」。

工筆花鳥畫產生於唐代,其間有影響的畫家為薛稷(畫鶴)、蕭悅(畫竹)、邊鸞(畫折枝花)等,他們的作品嚴謹寫實,給人以精細巧麗的美感,可惜罕見傳世。還有韓幹的馬,韓滉的牛,或奔騰或佇立,飽滿的生命力穿透紙張、體態豐俊、神韻逼人。

(香港大紀元特稿)(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人體是我們生命的物質基礎,宇宙是我們生存的空間,但生命是從何方而來,又將歸去何處?千古以來,多少仁人志士在探索。春秋戰國時期著名詩人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和唐朝詩人陳子昂的“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令多少后人唏噓嗟嘆。可瀕死體驗的當事人都對人生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他們認為我們人的靈魂是不滅的,人死后生命依然存在,而人來到人世間是為了學會善待他人,從而回到我們真正生命(元神)產生的地方。
  • 唐朝彭城有個人叫劉弘敬,字元溥。世世代代居住在淮河淝水之間。家有資財數百万,常積德而不夸耀,人們都不知道他。他家雖然很富,取利于別人的財富,也使他不怨恨。他拿出錢財幫助別人,施給別人恩惠并不希望有所報答。
  • 八仙的傳說可能始于唐朝,而且歷代有各种不同的說法,民間傳說(這里采用明朝以后的說法)有漢鐘离、張果老、韓湘子、鐵拐李、曹國舅、呂洞賓、藍采和、何仙姑等。從表面上看他們很不相同,曹國舅是皇帝的親戚;鐵拐李是個跛足的殘疾人,拄一根鐵拐杖,像個叫花子;何仙姑是年青漂亮的女人;張果老鶴發童顏,銀須飄拂,常倒騎一只小毛驢;韓湘子是唐朝文學家韓愈的侄儿,愛吹笛子;漢鐘离總是手搖一把芭蕉扇等等,但他們都是道家的仙人,常常在一起。他們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形象和風格,是藝術家發揮想象力的傳統的藝術題材,在戲劇、繪畫、雕塑中常有表現。成語中有“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武術中還有“醉八仙拳”。
  • 徐悲鴻先生曾為抗日戰亂中《87神仙卷》遺失而痛心疾首,後失而復得又歡欣若狂,足見摹寫神仙之難能可貴,唐朝吳道子以上,唯有東晉顧愷之《洛神圖》傳世,東漢末曹操次子曹植《洛神》一賦,給了畫家以豐富想象,但顧愷之畢竟無緣親睹洛神,「翻若驚鴻,宛若游龍」其飄逸仙姿無法畫出。
  • 據福州日報報導,在福州市烏山路市政府大院工地上出土一件唐朝時期的青釉雙盤口壺,大陸文物專家鑑定,確認此壺為一千多年前的唐初文物,可能是用來陪葬的冥器。
  • “獨坐幽篁里,彈琴复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唐王維五言絕句《竹里館》)唐朝的王維(公元701-761年)是一位“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大詩人兼大畫家,他的《竹里館》是一首著名的唐詩,故常有畫家愛畫此詩意。但大都是畫一位男人(多為老人)在竹林里彈古琴。章翠英推陳出新,畫一位少女,她說:“昔人寫此詩,類皆作須眉。余今偏畫一美人,自覺另有一种清靜幽冷境界。”此畫甚得錢老(君匋)贊賞:“……過去寫這首詩的畫家盡管有的是,但在畫面上都是寫有胡子的古裝老人,從來不作仕女。當然寫人物是很有意思的,但寫仕女又未始不可。采荇(xing)女士敢于寫別人所不敢寫的,這已經是在舊的觀點上邁出了一步,且意寫的幽篁何等清遠,教人想起清代的改琦(qi)、費丹旭等大畫家的作品來,他們所作早已膾(kuai)炙(zhi)人口,可不待言,如在這种境界中畫一位妙齡女郎坐著彈琴,更能使畫面產生瀟洒脫俗的气氛,和畫一個書生,其情趣全然不同。寫古人詩意,應理解詩的內在情趣,表現出來可以因人而异,不必拘泥于陳套。她能在幽篁仕女中,創一新境界,這种變革頗有一點勇气才能做到,……”(錢君匋《序一》)
  • 胡旋舞、骨鹿舞是唐朝從西域(——泛指蔥岭以西中亞諸國,就是現在的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一帶)傳入,都是在一塊圓圓的小毛毯上跳舞,縱橫騰踏,舞姿百變,但兩只腳始終在這塊小毛毯上跳。這類舞在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中亞國家和我國新疆地區還在跳。唐明皇李隆基酷愛的霓(ni)裳羽衣舞和胡旋舞都傳自西域。畫面上的女舞蹈家她不是普通的舞蹈愛好者,而是宮廷的職業舞蹈家。你看,她的舞姿動感很強,旋轉速度很快,我認為跳的就是中亞的舞蹈。畫是不動的,而舞蹈是動的。畫家選擇了舞蹈中最有意義的一瞬畫下來,其他讓觀眾自己去想。
  • 陝西省西安市日前發現一套完整的「昭陵六駿」原大拓片,「昭陵六駿」是位於陝西省禮泉縣昭陵的唐朝六塊駿馬浮雕石刻,其中兩塊現藏於美國。
  • 一千多年前,日本人心儀唐朝,于是全國仿唐,派遣遣唐使到長安留學。從文字、衣冠、飲食、儀節等等方面下手,徹底地來一次新唐化的大化革新,影響深遠。直到現在,日本人穿和服的習尚,就是日本人的創新唐文化所造成的文化現象之一。
  • 法苑珠林記載:唐朝時封元則,是渤海長沙人。唐高宗顯慶年間,任光祿寺大官,掌理膳食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