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為良相 便為良醫」的祁門名醫汪機

文/顏丹
在其父看來,良相之責在於「澤之所及」,要盡全力惠及天下蒼生。入仕為官,若成不了良相,就不如用醫術「益眾」來得更深遠、廣博。(St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594
【字號】    
   標籤: tags: , , ,

安徽祁門一帶自古名醫迭出,但因「精通醫術,治病多奇中」而被記載於明史《李時珍傳》的卻只有一位,那就是汪機。汪機(1463~1539),字省之,號石山居士。他生於儒醫世家,其祖父汪輪、父親汪渭及叔伯輩同族汪宦皆為名醫。其父汪渭不僅精於醫術,且著述甚多。而汪宦則是明嘉靖時太醫院御醫徐春甫的老師。

徐春甫在《古今醫統大全》中對汪渭、汪機父子倆進行了這樣的概括:汪渭「少習儒業,精醫學,存心濟物,志不在名,活人甚多」;而汪機則「業《春秋》,補邑庠生,習父醫,尤得其精妙。郡人求治,多效,日益眾,居士弗容辭」。父「習儒業」,而子「業《春秋》」;父「精醫學」,而子「習父醫」。不難看出,汪機無論學儒還是從醫,皆受父親影響頗深。

自幼習讀儒家經典的汪機未能走上入仕為官之路,轉而繼承父業,踏上了懸壺濟世之途,這並非是因他一味聽從父親之命,而是源於「存心濟物,志不在名」的父親對他的諄諄開導與啟發。

汪機自成為「補邑庠生」後,就「屢試不利」。但他父親開導他說:「昔范文正公嘗自禱曰:不為良相,便為良醫。意謂仕而不至於相,則其澤之所及,顧不若醫之博耳。」在其父看來,良相之責在於「澤之所及」,要盡全力惠及天下蒼生。入仕為官,若成不了良相,就不如用醫術「益眾」來得更深遠、廣博。在父親的啟悟下,汪機放棄學習「科舉浮文」,開始研讀「醫家諸書」,以「濟物」、「活人」為其畢生志向。

徐春甫說,汪機「棄儒就醫」;汪機也認為自己是「棄儒業醫」,但不可否認的是,正是因他自幼學儒,才使其具備了當良醫的德行。儒家有言:「百善孝為先」。孔子曾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夫孝,德之本也」。在學儒之人看來,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的法則、立身處世的根本。而汪機最早被人發現其精湛的醫術,就是因他治好了母親多年的頑疾,後來還三次為晚年的父親治好了重病。

汪機三次為晚年的父親治好了重病。示意圖,圖為明代文徵明的《品茶圖》軸(局部)。(公有領域)

據《石山居士傳略》記載:「其母孺人病頭痛,嘔吐十餘年,居士起之如故。以望公晚年三染疾,亦三起之」;「於是益加研究,診治病者,百試百中,捷如桴鼓,聲名益彰」。《祁門縣誌》云:「汪機,……母病嘔,遂究心醫學,凡岐黃扁倉諸遺旨,靡不探其肯綮,殊證奇疾,發無不中。」其高足陳桷也在為其撰寫的小傳中這樣描述:「先生……性至孝。因思事親者不可不知醫,復精於醫,賴以存活者眾。」

汪機因「孝」、「事親」而「究心醫學」。此後幾十年,「凡岐黃扁倉諸遺旨,靡不探其肯綮」,因此才達到「殊證奇疾,發無不中」的境界。可見,他畢其一生,博覽醫書、潛心鑽研醫學經典,是實現其醫術超凡、精湛的必備條件。

直至年逾古稀,汪機依然手不釋卷,尤其對《靈》、《素》、《難經》、《傷寒》等中醫古典專著甚為精通。同時,他傾盡心力,花費大量時間來整理、編補醫學古籍。自天命之年著書立說,一直筆耕不輟。他為撰寫出《醫學原理》而「朝究暮繹,廢寢忘食,經歷八春」;為整理出《傷寒選錄》而歷經數十年;為訂正《脈訣》中的偏誤,多次徒步往返於祁門與歙縣之間,以重金抄錄《脈訣勘誤》,最終完成了《補定脈訣勘誤》一書。

汪機不僅對醫書精通,其出神入化的醫術也為世人所稱道。據其高足陳桷回憶,汪機「回天之術,曾以極夭扎於同人」、「醫足以逼岐黃之真」。他「診治病者,百試百中」,以至於生病的人只要聽到他走到窗外時發出的咳嗽聲,就立刻感到欣喜,好像痊癒了一般,最終被他完全治好的人也特別多。

據《石山醫案》記載,是凡患者見治於汪機,就如同飢餓之人得到了食物、乾渴之人得到了可飲之水;就如同陷入困境的人得到了援助,從此一躍而起,陷入危難的人得到了扶持,從此轉危為安。

為訂正《脈訣》中的偏誤,汪機多次徒步往返於祁門與歙縣之間。圖為明 唐寅畫山水人物冊 臨溪眺覽。(公有領域)

汪機「行醫數十年,活人數萬計」,與其父「嘗以醫活人,至數千指」相比,已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他父親很欣慰地對他說,「你有如此高明的醫術,功名利祿又有什麼好羨慕的呢!」

作為儒醫,汪機對父母盡孝,也以一顆仁心來對待百姓。無論遠近親疏,是凡來求醫問藥的患者,他都「竭力治之,至忘寢食」。而對於無法救治的人,他也直言相告,從不隱瞞。他常說,身為醫者「不可輕視人之生死」。他還免費為窮苦的病人進行治療,甚至資助其藥物。

明朝嘉靖年間,祁門突發瘟疫,一時間死亡相繼,哭聲載道。汪機心繫當地百姓,於是自己出資購買藥材,並配製成湯藥,盛放在家門口的大瓦缸中,免費施予民眾。未久,瘟疫得以遏制,得救之人不計其數。

嘉靖十年(1531),年近古稀的汪機在《石山先生像贊》中寫道:「平居不敢干名而犯義,交際不敢口是而心違。事求免於流俗,禮求合於先儒。謙約節儉,樂易疏愚。不求聞達,甘守窮廬。寧為禮屈,勿為勢拘。……惟求無愧於心歟!」 嘉靖已亥年(1539)十二月,一代儒醫汪機在故鄉祁門與世長辭。@*#

參考資料:

《石山醫案刻序》
《石山居士傳略》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國古代醫者懸壺,大多都懷揣著濟世救民、扶危助困之心。從豐富的史料中不難看到,「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不只是那些被撰寫在《大醫精誠》中的字句;「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已在歷代許多身懷奇術的醫生身上得以展現。
  • 死生有命,富貴由天。人一生的福、祿、壽乃至各種疾病的發作都是有定數的。時間到了,臉上的氣血之色、脈絡的運行狀況都會呈現出異常的變化。縱觀古今,惟有精通醫道或修佛修道之人才能讀懂身體密碼,參透箇中玄機。中國歷朝歷代都不乏這樣的高人,本篇將一展明朝幾位市井大夫僅以望、切就能知人生死的奇妙醫術。
  • Ancient Chinese medicine books and herbs on the table.English Translation: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used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s, has the function of rehabilitation.
    歷代良醫不僅能治人久病不癒的頑疾,而且也多有在須臾間起死回生的醫術。掌握這種醫療神術的醫生,首先都必須有救人濟世的慈悲心和高尚的醫德。看清代名醫熊慶笏和劉道景起死回生的醫德、神術。
  • 針灸一些救命穴位,可以救治情況危急的病人。
    中國古代醫道相通,出神入化的醫術比比皆是,沒親見、親歷過的人或許很難相信。但許多醫生一針即瘥、一匕立起、一劑回生的案例卻被詳實地記錄在史籍中。無數個神奇的瞬間在過往千年中都真實地發生過。本來中醫就是「道家醫學」,有道之士自然能悟懂、參透人體之玄奧。
  • 中國古代有許多令人稱道的民間大夫,他們不僅醫術高,也是重德行善之人。對於他們施行仁術的功德,《太微仙君功過格》是這樣評定的:以符法針藥救重疾,一人為十功;小疾,一人為五功;施藥一服,為一功。
  • 望、聞、問、切的治病方法在中國古代被承傳了千年。僅切脈一術,就令人歎為觀止。無需用大型設備來拍片照相,亦無需將器械插入體內進行窺探。醫生僅用指尖搭在病人的手腕上,就能準確地查出病灶,並洞悉發病原因。西方的儀器構造精良,卻看不到遍及人體的脈絡運行。中醫通過切脈,就能立刻對症下藥,甚至藥到病除。
  • 在中國古代,沒有高尚的德行,即使再聰明的人,也不會被名醫授以超凡的醫術。懸壺濟世、成為醫者之前,此人必得心懷仁善、且有著治病救人的志願。正因為心胸寬廣、豁達,只為福蔭於百姓蒼生,才放得下自己的名利得失,才會一心利他卻不求回報。
  • 「人死不能復生」,這是現代西醫在病人停止心跳後、感到束手無策時,常用來安慰其家屬的一句話。無論家屬再怎麼請求,能力有限、相信眼見為實的西醫大夫都很難再去試著挽救病人的性命了。
  • 人體玄奧無窮,非源於現代科技的醫療設備、電子儀器所能探知。比如遍及全身、細密繁雜的穴位與脈絡,用再高倍的顯微鏡也難以洞見、識別。然而相比之下,源於道家修煉文化的古代中醫卻能窺探其奧妙所在。
  • 中藥摻硃砂造成鉛中毒事件引起民眾擔憂,但衛福部中醫藥司表明此為個案。應如何安心使用中藥?(Shutterstock)
    在中國古代,令人大開眼界的神奇醫術似乎無所不在。無論是深居在鄉野村頭,還是在市井街巷中一走一過,總能遇到家有仙方、能祕製良藥的民間大夫。他們的醫術或經由高人傳授,或經由祖輩代代繼承,其藥到病除的妙術不僅惠澤了一方百姓,在機緣巧合下也曾為深宮中的皇族排憂解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