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義趣】之序篇:悟空、張良的大忍之心

文/皇甫容
圖為清彩繪《西遊記》。(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1400
【字號】    
   標籤: tags: , , , ,

今天我們要給大家介紹的故事是「圯橋進履」。這個故事啊,涉及到二個主角,我們逐一給大家介紹一下。

在《西遊記》架構的世界裡,講到悟空小時候因為大鬧天宮,犯下欺天罔上的大罪,就被如來佛祖壓在五行山下。這座山呢是金木水火土五座聯山,是由如來佛的五根手指所化。為了磨掉悟空的狂妄,如來只許悟空渴飲銅汁,飢餐鐵丸。經過五百個春秋,寒來暑往,悟空看盡了人間浮華滄桑,他為幼年的狂妄發心懺悔,如果再有機會,他決意去邪,立志修行。

《西遊記》第七回有句詩曰:「惡貫滿盈身受困,善根不絕氣還昇。」悟空曾經大鬧天宮,惡貫滿盈,成了眾神皆知的妖猴。他那不絕的善根又是什麼呢?《西遊記》第八回,觀音菩薩奉如來佛旨,上東土尋找取經人。觀音菩薩途經五行山,悟空見到了她,說道:「我已知悔了,但願大慈悲指條門路,情願修行。」緊接著這句話,是一首詩,曰:「人心生一念,天地盡皆知。善惡若無報,乾坤必有私。」

菩薩一聽悟空的話,滿心為他高興。以前的悟空是不分上下,大亂天條規箴的妖猴,竟說「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他非讓玉帝搬出天宮。現在見了菩薩,竟一口氣把菩薩的名號一個字不落,全都說了一遍。他知道以前做錯了,現在決意皈依佛門,不再行凶。大聖明心見性,心猿歸正了,解脫也就指日可待。菩薩告訴他日後會有大唐僧人救他出去。悟空一聽解脫有望,高興得喜出望外,晨昏吊膽、晝夜提心地等待。

直到唐僧啟程,來到五行山,悟空高興地揮手大喊:「師父,你怎麼此時才來?來得好,來得好。救我出來,我保你上西天去也。」猴子雖然凶頑,但他天性未泯。就連對唐僧的問候,都是直接切入修煉主題,不摻半點世故人情。

悟空的眼睛,白天能看一千里吉凶。凡是千里之內,諸如蜻蜓展翅這些細小的事,他都能看得一清二楚。心猿歸正了,開始履行保護唐僧的誓言。為保唐僧不受傷害,他打死了老虎、六個毛賊。唐僧自幼在佛門長大,沒見過這等場面,他嚇得直接從馬上滾了下來。悟空滅了六個毛賊,激怒了好生的唐僧。他一路絮絮叨叨說悟空的不是。這猴子一生受不得人氣,更受不了唐僧說他「去不得西天,做不得和尚。忒惡!忒惡!」

悟空是真心想要修煉,卻被肉眼凡胎的唐僧斷定說,他做不了和尚,上不了西天,所以滿心懊惱! 悟空忍不住心中的怒火,撇下唐僧任性而去。這猴子五百多年沒回過花果山。剛從五行山下解脫,按理說他會一個跟頭翻回老家看看才是。可是半路,悟空去了東海龍宮,去找龍王訴苦了。

龍王聽說悟空改邪歸正,立志修行,很為他高興,熱情地招待悟空喝茶。就在這時,悟空一抬頭,看見了一幅畫「圯橋三進履」,但他不理解畫的意思。龍王就為他詳細地講解。原來啊,漢朝有位高人黃石公看見張良天賦很高,有意收他為徒。於是有意考驗他,就故意把鞋扔到橋下,叫張良去取。張良取上來後,黃石公又命他給自己穿上。就這樣,黃石公一連試了他三次,看到每次張良都是恭恭敬敬,沒有任何倨傲怠慢之心,於是就傳給他兵法。張良熟讀兵法,協助劉邦運籌帷幄,凡是他獻出的計謀,都能決勝千里之外。扶漢成功後,張良棄職歸山,最終悟道成仙。

龍王勸告悟空:「大聖,你若不保唐僧,不盡勤勞,不受教誨,到底是個妖仙,休想得成正果。」

悟空聽了龍王的介紹,半晌都沒有說話。隨後他立即起身,飛出龍宮去保唐僧。從張良的故事中,悟空明白了修道人應有的態度。「圯橋三進履」,張良能忍難忍之事,啟發了悟空,為他日後的成就奠下了基礎。

《西遊記》中「圯橋三進履」的故事,是從《史記‧留侯世家》的記載演繹而來。「留侯」就是張良扶漢功成後的封號。在正史記載中,張良原本是韓國貴族,他的祖父、父親是韓國的王公重臣。他本人是宰相之子,就是現在人常說的官二代、富二代。秦始皇統一六國,其中包括滅了韓國。張良想到家族世受國恩,他不能無動於衷,於是散盡家財,招募死士,要為韓國報仇。他祕密打造了一個大鐵錐,重達一百二十多斤,準備在博浪沙行刺秦始皇。

不過刺殺行動失敗,秦始皇命軍衛「大索天下」,展開全方位、地毯式的搜索。但因為張良容貌俊美,「貌如婦人好女」,誰也不會想到他就是刺客。所以張良順利地逃脫了秦王侍衛的搜索。一般人剛做完驚天動地的大事,尤其是行刺暗殺這一類的事,通常會草木皆兵。但張良不是,他是從容地走在下邳的橋上,猶如閒庭信步,遊覽觀光。可見此人鎮定自若、膽氣十足。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張良遇到了黃石公。

根據《史記》記載,黃石公故意把鞋丟到了橋下,叫張良下橋去取。張良再怎麼落魄,畢竟也是貴族,加上他年少氣盛,正值血氣方剛,所以很想把老人揍一頓,一解心頭之恨。但轉念一想,老人已經年邁,他實在於心不忍,就強忍心中的怒火,下橋取鞋。取上來之後,老人又命他:「你給我穿上。」於是張良就把心中的怒火一放到底,長跪於地恭敬地為老人穿上了鞋。黃石公說了一句話:「孺子可教矣。」就是說,這小子德行不錯,可以傳給他太公兵法。張良得到黃石公的教誨,日後運籌帷幄,協助劉邦建立了大漢帝國。

張良的大忍,助劉邦成就了帝業;悟空的大忍,不僅保護唐僧成功取經,而他本人也成就了鬥戰勝佛。張良和悟空原本毫無交集,在虛實兩個不同的世界,因為能忍難忍之事,使他們結下了跨越時空的奇緣。@*#

責任編輯:王愉悅

點閱【西遊義趣】連載文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頤和園長廊上的西遊記彩繪。
    在關鍵時刻,八戒展現出天蓬元帥的風範,從容鎮定的救助悟空。先是拽直悟空的身體,搬上他的腳,使他盤膝定坐。又仵住他的七竅,再使用禪法,為他按摩揉擦,使氣透三關,轉明堂,沖開孔竅。悟空才甦醒過來。
  • 《西遊記》中描繪天上人間,展現多元的時空及不同神佛道的世界,無論多麼遙遠的距離,仙人一念就可穿越到達。但是在小說架構的人間大唐,有一處疑問,小說第九回至第十三回,唐僧出生成長十八年後,為父報仇,又踏上西天取經之路,為何都是發生在貞觀十三年這一年?
  • 《西遊記》故事中,悟空、八戒和沙僧兄弟幾人義結金蘭,就像是同門修行的兄弟。每次降妖除魔,都是一場驚天動地的大戰。他們使用的兵器各有來頭,各有其妙。
  • 那麼,烏巢禪師的能力究竟有多高?即便悟空能翻江搗海,一個跟頭可翻十萬八千里,可是在禪師面前,仍舊無能為力。
  • 《西遊記》插圖
    西行路上,唐僧見寺入寺,遇佛拜佛,內心著實虔誠。取經團隊穿越荊棘嶺,來到小西天地界,這回卻因唐僧執意要進小雷音寺,引出一樁禍事來。悟空到處搬救兵,可都被黃眉老怪用一口布袋收走了。最後,是誰為取經團隊解決了棘手的難題呢?
  • 從小西天到大西天,需要穿過一條夾石衚衕。這衚衕名叫稀柿衕(音痛),在「七絕」山下,光山徑就有八百里。山上都是柿子樹,每年熟爛的柿子落到衚衕裡,爛果發酵發霉以後,這條路就成了極臭、極髒的污穢之路。
  • 破除色魔後,唐僧上馬直奔大路,向西前行,奔上了修行的大道。這一章回的結尾,小說作者吳承恩以詩句頌讚:「割斷塵緣離色相,推干金海悟禪心。」
  • 唐僧師徒熄滅了燥火,顯現出清涼的本性,不僅提升了境界,闖過了難關,還加快了取經進程。你看他們趕路,猶如乘鸞跨鶴一般,不一日就走了八百里,而且還不覺得疲累,反而逍遙自在的向西走去,來到了祭賽國的地界。
  • 西遊記
    《西遊記》第六十三回,悟空和八戒大鬧龍宮,打死了老龍。二郎神和梅山六兄弟協助悟空和八戒,剿除龍孫。二郎神的神犬汪的一口咬下了九頭蟲半腰裡的一個頭,九頭蟲負痛逃生。
  • 昔日大戰十萬天兵,悟空都沒有掉過眼淚。這次,悟空為保唐僧,打殺了毛賊,唐僧憤怒地再次驅逐悟空。悟空飛到落伽山,在菩薩面前失聲痛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