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男嬰曾9次被宣布臨床死亡 仍笑容燦爛

人氣 3319

【大紀元2021年02月01日訊】(大紀元記者張清清編譯報導)薩姆森·法卡斯(Samson Farkas)患有罕見的先天心臟病,還不到一周歲,幼小的他就經歷了二次心臟手術,九次臨床上被宣布死亡。但是,這個勇敢的小男孩和家人,仍然與病魔頑強戰鬥。

孩子的母親向《大紀元時報》分享心聲:「至少,給薩姆森儘可能的機會,讓他有更多的時光,在人世間。」

據英文《大紀元時報》,40歲的蕾妮·麥金托什(Renee McIntosh)是五個孩子的媽媽,除了如今已3歲半的小薩姆森,還有一對19歲的雙胞胎男孩拉克蘭(Lachlan)和喬丹(Jordan),17歲的布洛克(Brock)和11個月大的克魯茲(Cruiz)。哥哥們都很愛這個弟弟,當三年前全家去坐過山車時,哥哥們都對小薩姆森因心臟問題不能加入而難過。

蕾妮和孩子的爸爸傑森·法卡斯(Jason Farkas)來自澳大利亞昆士蘭州北部的凱恩斯市(Cairns,Queensland)。懷著薩姆森16週時,蕾妮檢查出是愛德華茲綜合症和唐氏綜合症的高危人群。

蕾妮講述了懷孕期間,她經歷的即是災難、又是奇蹟的難忘回憶。

「我站起來,羊水一下子都流出來了。」有1型糖尿病的蕾妮回憶道,「被送回家時,醫院給了我『希望熊之袋』(bag of bears of hope),這是用來安慰流產了的母親的。」

然而四天後,她驚奇地發現又蓄積了羊水。「好像是告訴我,『哇,這個孩子就是想要來。』」

懷孕23週時,蕾妮飛往布里斯班去做檢查,一組心臟病專家診斷胎兒患有右心室發育不良綜合徵(HRHS),這是一種罕見的先天心臟缺陷,影響血液流經心臟,只有5%生存機會。「我們多次被建議放棄胎兒」,蕾妮回憶道,「但我沒有任何退縮;孩子想要來在這個世上。」

患有罕見先天心臟病的薩姆森·法卡斯。(由蕾妮·麥金托什提供)

蕾妮懷孕31週時,由王室飛行醫生服務局(Royal Flying Doctor Service)緊急送往布里斯班,在那兒剖宮產生下了薩姆森,嬰兒重1.6公斤。

「薩姆森剛出生時全身青紫,救活後被放到新生兒監護室」,蕾妮說,「分娩32個小時後,我才見到我的小寶貝;他的生命體徵太不穩定了(不得不一直放在監護室)。」

由於新生兒存活機率太低,醫生問他們是否還想要把孩子抱回家,在孩子有限的存活時間裡儘可能去愛他。蕾妮和孩子爸爸傷心欲絕。

薩姆森·法卡斯和媽媽。(由蕾妮·麥金托什提供)

小薩姆森14天時,又感染了鼻病毒,整整54天都依靠呼吸機,但是3個月後,他體重達到目標值。

薩姆森第一次經歷心臟手術時,中途對麻醉劑起反應,緊急搶救。打開心臟後血液從體外循環的繞道手術暫停,小嬰兒插著各種管子躺了「漫長而折磨人的」9個小時。

移植捐贈器官的手術過程中又突然失去氧氣,結果癲癇發作。核磁共振檢查後,蕾妮和傑森被告知他們的兒子恐怕永遠喪失了走路和說話能力。

夫妻倆在醫院度過了孩子的第一個183天。由於財力不濟,他們不得不放棄了原來的家,在家人支持下搬遷到了凱恩斯市,等待給孩子做第二次心臟手術。這次手術後,小薩姆森剛剛1歲。

蕾妮說:「真是值得慶祝。」

笑容燦爛的小薩姆森。(由蕾妮·麥金托什提供)

現在薩姆森的血液含氧量只有60%,還很容易失氧,然而,孩子的堅強讓母親蕾妮驚歎。

蕾妮說小薩姆森愛他的兄弟們,喜歡看月亮,坐火車,去海灘,還喜歡和醫生們玩耍兒。「雖然孩子經歷這麼多磨難,每天都與病魔做鬥爭,但是他仍然設法微笑,」蕾妮說。

「我們的座右銘是:『上帝把他最勇敢的戰士派往最艱苦的戰鬥。』上帝選擇我們,不是無緣無故的。」

「他在走路和說話了」,母親蕾妮介紹,「有一支很棒的治療師團隊。最近,他被允許可以去幼稚園了,(在那兒)他茁壯成長,非常喜歡他的小朋友們。」

儘管如此,薩姆森仍然需要進一步的心臟手術。家人們等待著醫生的通知。「就像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蕾妮解釋,「我只是祈求、堅信會有一個可能的最好的結果。」

3歲半的小男孩繼續戰鬥著。(由蕾妮·麥金托什提供)

家人和朋友們為了支持蕾妮和傑森,做了一個籌款網頁,為他們提供一些與孩子治療相關的財務幫助,比如租金、航班和住宿。

「孩子或者可以再活20年,或者明天就全部結束了」,蕾妮說,「這是一場等待的比賽……如果不再做一次手術,醫生也無能為力了。」

蕾妮和傑森成立了一個名為Samson’s Crew FNQ的臉書組,記錄了兒子的戰鬥旅程。蕾妮說:「分享兒子的故事,請人們祈禱或以自己的方式散發正能量,已足矣。」

(英文大紀元記者Louise Bevan對本文有貢獻)

責任編輯:韓玉#

相關新聞
意專家:魚油制品可降低心髒病人猝死風險
紅酒能減少心髒病發病率
朋友多的男性難得心髒病
柿子——預防心髒病的水果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