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市議員和小商家抗議「15分鐘雜貨店」

15分鐘交貨或改變購物模式 社區小商家憂跨國風險投資的「暗店」威脅

人氣 1282

【大紀元2022年01月10日訊】(大紀元記者蔡溶紐約報導)在疫情和風險投資的推動下,食物雜貨15分鐘送貨上門的初創公司,近期在紐約各地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批評者擔心這些公司會從當地的酒莊和超市搶走生意。昨天(9日),市議員高步邇、市主計長布蘭德等和小商家代表集會,反對由風險資本支持的15分鐘雜貨配送服務。

曼哈頓下東城一家15分鐘送貨的線上雜貨店的「暗店」,也就是不對外營業的倉庫。
曼哈頓下東城一家15分鐘送貨的線上雜貨店的「暗店」,也就是不對外營業的倉庫。(蔡溶/大紀元)

在過去的一年裡,紐約市的暗店數量迅速增加。「暗店」即小型倉庫,裡面存放著可以在10至15分鐘內送達的生果蔬菜等生鮮雜貨、生活用品。當顧客通過手機應用程序下單後,揀貨員和包裝員在倉庫裡預備送貨的商品,送貨工人揹上背包、騎上自行車,15分鐘內騎到客戶家。

紐約市現有至少13家雜貨快遞店在爭奪市場份額,Buyk、JOKR、Gopuff、Gorillas、1520、Fridge No More、Weee!、FreshGoGo、Whole Foods、FreshDirect、Instacart,還有新加入者DoorDash。

現在紐約市成為這些快遞電子商務創新發展的實驗室。報導雜貨行業的網絡雜誌Grocery Dive月前刊登「即時交付競賽進一步升溫」一文,前沃爾瑪電子商務經理丹尼特(Zachary Dennett)談到他轉軌為即時雜貨配送初創公司JOKR工作的想法,他認為15分鐘交貨對消費者影響很大,將「改變你的購物方式」。

他在文中解釋,對於1或2小時交貨,消費者仍在提前計劃。這不是一個以客戶為中心的速度,但這是主流雜貨店能夠利用其現有基礎設施做到的最快速度。他說,比如你正在做菜,突然發現缺醬油,「客戶首先嘗試我們是因為他們缺鹽少醬油之類。然後他們第二天晚上就用我們來為他們所有的晚餐配料。⋯⋯這是一種非常不同的購物心態。它完全顛覆了囤貨的做法。」

但這樣下來,街角的雜貨店好像就要遭殃了。

街角的雜貨店

代表紐約市2,000家酒莊的「酒莊和小企業協會」(Bodega and Small Business Association)的創始人馬爾特(Francisco Marte),昨天在抗議集會上激動地說,他的祖父從1950年代就開始在這個社區開店,三代人一直在這裡,現在這些電商不知從何而來,卻拿著華爾街的錢過來搶占他們的市場,「來破壞我們的鄰里,這不公平,我們不允許這事發生」。

雜貨電商不僅在紐約登陸,倫敦、巴黎、莫斯科和其它大城市也都受到電子商務大流行熱潮的推動,以及資本市場的關注。

市主計長布蘭德(Brad Lander)表示,跨國風險投資和對沖基金擁有的「暗店」對社區小便利商店的威脅越來越大,這與Uber、Lyft、DoorDash、Amazon等科技巨頭破壞當地所有權的模式有得一比。

市議員敦促政府部門監管

剛卸任曼哈頓區長、轉任市議員的高步邇(Gale A. Brewer)說:「瀏覽這些雜貨15分鐘配送公司的網站,看看他們的財務狀況,他們身後都有數十億美元的(風險投資),不是百萬、而是10億為單位計,他們會打敗(kill)小商家,我們必須擺脫他們。」

她希望通過分區(zoning)來限制這些大型連鎖電商的發展,認為這些快遞服務中心不允許顧客進入商店,因此應將業務劃為倉庫。然而,絕大多數的暗店都在零售和服務業的分區內運營。她表示將敦促政府部門對這些暗店進行監督監管。

華埠新科市議員馬泰(Chirstopher Marte)說,這些電商摧毀地方產業,摧毀地方文化,摧毀原有的街坊、小便利店之間的鄰里互動和人情,這些外來的電商「他們不為社區服務,他們只是從社區中受益」。他表示將在市議會聯手其他市議員阻止這種有害社區的模式。

還有商家表示,希望政府提供培訓和技術援助以支持現有的小便利店,讓他們也提升競爭力,不讓外來人「來偷我們的蜜蜂」。

不過,紐約崇政華人社區聯合總會主席李壽敏認為,網上雜貨店對華人超市的影響不會大,華人更喜歡看到實物,自己挑選蔬菜、水果和肉類,「送上來的貨未必和照片上的一樣,還是要自己挑放心。但網上雜貨店可能會威脅到酒莊,因為網購酒類的品質風險低。」

至於「15分鐘雜貨送上門」的商業模式能否長期持續,他持懷疑態度,認為很多顧客不喜歡最低消費額,如果網上雜貨店允許顧客下更小、更頻繁的訂單,那又怎麼賺錢呢?

他說,他對15分鐘的食品雜貨不感興趣,「我更喜歡自己購物」。◇

責任編輯:李悅#

相關新聞
沃爾瑪將在美100城推出雜貨送貨上門服務
宅家避疫買菜不愁  紐約市區內免費送菜到家
200萬輛卡車進出 快遞倉庫與居民區的衝突
紐約市15分鐘雜貨速遞遍地開花 區長查黑店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