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邊境持續緊張 西方國家尋求一致立場

【大紀元2022年01月26日訊】(大紀元專題部記者溫妮綜合報導)烏克蘭邊境持續緊張之際,西方國家正在努力就俄烏衝突達成統一立場。美國總統拜登1月24日下午與歐洲領導人舉行電話會議,考慮在俄烏邊境安全局勢惡化的情況下,向該地區部署軍事人員和設備。

目前西方國家對俄羅斯屯兵烏克蘭邊境越來越感到擔憂。儘管俄羅斯一再否認進攻烏克蘭的計劃,但烏克蘭並不相信,北約則計劃加強在東歐的部署,以阻止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同時五角大樓宣布,已將8500名士兵置於高度戒備狀態。

白宮估計,俄羅斯已在烏克蘭邊境附近集結了10萬軍力,並可能增至17.5萬人。美國情報顯示,俄羅斯有一項戰爭計劃:如果派遣17.5萬名士兵入侵烏克蘭,即使有美國提供的裝備和訓練,烏克蘭軍隊也幾乎沒有能力阻擋。

美國及其盟友一直在猜測俄羅斯的下一步行動。目前俄羅斯似乎正在加大賭注,除在烏克蘭附近部署的10萬軍隊外,還從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調集更多軍隊,並與白俄羅斯進行聯合軍演。軍演期間,俄羅斯已將軍隊轉移到白俄羅斯南部邊境附近,距基輔大約只有75公里(47英里)。

隨著局勢升級,美國1月23日下令撤離其駐烏克蘭的使館人員家屬,並敦促美國人儘快撤離。英國外交部24日表示,英國已撤回部分使館人員和家屬。德國外交部證實,德國將幫助使館人員和政府相關機構家屬離開烏克蘭。但歐盟表示,暫無撤離駐烏外交官家屬計劃。

俄羅斯著名外交政策專家費奧多爾‧盧基亞諾夫(Fyodor Lukyanov)告訴美聯社,由於俄羅斯和西方均在談判中採取強硬立場,升級似乎不可避免,緊張局勢會更高。但他認為理想情況下,下一輪升級之後,雙方將開始真正談判,並有一些迴旋餘地和更廣泛議程。

目前,俄羅斯和西方國家正就結束烏克蘭政府軍與親俄分裂分子在烏克蘭東部的長期衝突舉行會談。據路透社1月22日報導,普京政府消息人士透露,俄羅斯、烏克蘭、法國和德國政治顧問將於1月25日在巴黎就烏克蘭東部危機舉行四方「諾曼底式」會談。

烏克蘭首席談判代表安德烈‧耶馬克(Andriy Yermak)的顧問證實,四方會談初步日期定在1月26日。

德海軍司令因主張聯俄抗共招致批評

針對俄烏之間的緊張局勢,德國海軍司令凱-阿希姆‧舍恩巴赫(Kay-Achim Schoenbach)日前發表主張聯俄言論而惹惱烏克蘭,並招致德國政府批評,被迫辭職。

1月21日,舍恩巴赫出席印度智庫舉行的「德國印太戰略」研討會,他在問答環節就印太、歐洲局勢以及中俄關係等敏感議題時發表講話。儘管他強調是個人看法,但其言論經媒體傳出後引起軒然大波。

針對當前最敏感的烏克蘭邊境危機,舍恩巴赫表示,烏克蘭不可能奪回被俄羅斯占領的克里米亞半島,而且烏克蘭不能滿足加入北約的條件,因為烏克蘭頓巴斯地區被俄羅斯軍隊或所謂的(親俄)「民兵」占領。

關於俄羅斯軍隊集結烏克蘭邊境的原因,舍恩巴赫認為普京是在向歐盟施壓,其真正目的是得到「尊重,高級別的尊重」。他主張給予普京尊重,目的是聯合俄羅斯對抗中共。

舍恩巴赫表示,給予普京一些尊重成本很低,甚至沒有成本,而且俄羅斯也應該得到尊重,因為俄羅斯是一個古老而又重要的國家,德國和印度需要聯合俄羅斯對付中共。

舍恩巴赫對中共提出嚴厲批評。他說,德國前總理默克爾本來一直看好中國,但後來意識到中共「隱藏的議程」(另有企圖)。他以中企收購德國機器人製造商庫卡(KUKA)為例,「庫卡公司是歐洲的領跑者,但被中國所謂的私營公司收購,而中國不存在私營公司」。

他還談到歐盟旨在抗衡中共「一帶一路」的「全球門戶」戰略(Global Gateway),並對中共通過貸款援助非洲的真正目的提出批評,他說中共正在向非洲「獨裁者、殺手和罪犯」提供資金,以換取他們的資源。

舍恩巴赫強調,「中(共)國不僅僅是一個對手」,它「對許多國家來說都是以一個敵人的方式行事」,「中(共)國可能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友好的國家」。

德國海軍司令關於中共的負面評價似乎沒有引起中共的注意,其原因可能是大多國際媒體未做相關報導,但其關於烏克蘭和俄羅斯的爭議性言論立即成為國際頭條,並引起烏克蘭強烈抗議和德國政府嚴厲批評。

烏克蘭外交部立即召見了德國駐基輔大使安卡‧費爾德胡森(Anka Feldhusen),表示「無法接受」舍恩巴赫所表達的立場,並對德國拒絕向基輔提供武器表示「深切失望」。柏林此前否決了烏克蘭通過北約支持和採購局(SPA)購買反無人機步槍和反狙擊系統的請求。

德國政府迅速與舍恩巴赫的言論相切割,德國國防部聲明表示,舍恩巴赫的講話並不代表德國政府的立場。

舍恩巴赫隨後對自己的言論聲明道歉,並提出辭職。他在聲明中說,他認為辭職是必要的」,他已請求國防部長立即解除他的職務,並已得到批准。

仰賴俄天然氣 德國難以決策

截至目前,歐盟一直拒絕討論對莫斯科的具體制裁。一些國家擔心,在當前能源緊張的背景下,某些制裁對歐洲自身造成的打擊可能比俄羅斯還大。

《華爾街日報》1月23日報導說,作為歐洲最大經濟體,德國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限制了歐洲對烏克蘭危機採取強硬措施;如果對俄羅斯實施制裁,而莫斯科以切斷天然氣供應作為回應,那麼柏林自身將難以為繼。

德國是俄羅斯天然氣的最大買家。據歐盟統計局數據,德國進口的天然氣有一半以上來自俄羅斯,而歐盟平均進口量也高達40%。

德國經濟部曾模擬過俄羅斯天然氣供應突然中斷的情況,結果發現,德國天然氣儲存設施必須至少有60%的容量才能滿足需求。但歐洲天然氣基礎設施協會數據顯示,目前距離暖和天氣還有幾個月的情況下,德國天然氣儲備只有44%。

德國聯邦統計局指出,由於俄羅斯減少天然氣供應,歐洲天然氣嚴重短缺,去年12月德國能源價格較2020年飆升69%。

德國電力巨頭萊茵集團(RWE AG)首席執行官馬庫斯‧克雷伯(Markus kreber)本月參加德國商報能源峰會時表示,短期內無法替代來自俄羅斯的天然氣。

隨著核能及燃煤發電逐步廢除,德國對天然氣需求越來越高,且長期依賴俄羅斯,甚至境內都沒有自己的天然氣終端站,遍布德國的多家天然氣儲存設施均由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控制。

非官方智庫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ECFR)高級政策研究員古斯塔夫‧格雷塞爾(Gustav Gressel)表示,德國很容易受到俄羅斯能源政策的影響。

責任編輯:連書華#◇

相關新聞
分析:普京若打烏克蘭 將破壞習近平的奧運夢
郝平:習臨重大誤判陷阱 或引爆四重亡黨危機
烏俄緊張升級 加外交部網絡遭攻擊尚未恢復
拜登:應對俄烏問題 美歐領導人完全一致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