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苑名人傳》:偉大的畫家、建築師拉斐爾的一生(13)

喬治‧瓦薩里(Giorgio Vasari)著 嘉蓮譯
拉斐爾,《基督變容圖》(The Transfiguration,又名基督顯聖)局部,作於1518—1520年間,木板油畫,410×279 cm,梵蒂岡畫廊藏。(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412
【字號】    

(接上文

拉斐爾為紅衣主教科羅納(Colonna)在畫布上畫了一幅聖約翰像,其優美讓主教珍愛備至。但碰巧主教生了一場大病,治癒他的醫生雅科波‧達‧卡皮(Jacopo da Carpi)向他索要此畫作為贈禮;主教對雅科波深懷感激,為了滿足其願望而割愛相贈。此畫現歸佛羅倫薩的弗朗西斯科‧貝寧坦迪(Francesco Benintendi)所有。

拉斐爾工作室,《施洗者聖約翰》(Saint John the Baptist as a Boy),約1518—1519年作,布面油畫,147×135 cm,佛羅倫薩烏菲齊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基督變容圖》

拉斐爾為紅衣主教兼教區副祕書長朱利奧‧德‧美第奇(Giulio de’ Medici,註1)畫了一幅面板畫,準備送到法國,畫的是「基督變容」(The Transfiguration of Christ,註2)。他手不輟筆用心經營,親手畫到了最完美的程度。(註3)在畫中,他表現了基督在大博爾山(Mount Tabor)上顯聖容,山腳下有十一位門徒在等候他們的主。

拉斐爾,《基督變容圖》(The Transfiguration,又名基督顯聖),作於1518–1520年間,木板油畫,410×279 cm,梵蒂岡畫廊藏。(公有領域)
拉斐爾,《基督變容圖》中二使徒頭像與手部草圖,炭筆素描(以白色提亮),49.9 x 36.4 cm,牛津大學阿什莫林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一個惡鬼附身的男孩被帶至此地,以便基督下山之後可以解救他。(註4)男孩扭動著伸長的身體,翻著白眼哭喊求救;他中了那個惡靈的招,身軀、血管和脈搏都透露出痛苦。他的手勢激烈而可怕,臉色格外蒼白。

這個男孩由一位老人支撐著。老人摟著男孩,圓睜的雙目放出光芒;他揚著眉毛,前額皺起,同時顯示出內心的力量與恐懼;他凝神注視著眾使徒,似乎想藉著信靠他們來汲取力量。

在婦女們中間,有一位是畫中的主要人物。她跪在使徒面前,將頭轉向他們,向著被附體男孩的方向伸出手臂,提示著他的苦難。使徒們或坐或立,還有的雙膝跪地,在巨大的不幸面前表現出深深的悲憫。

拉斐爾,《基督變容圖》局部。(公有領域)

事實上,拉斐爾筆下的人物和頭像如此新穎多樣,更不用說其非凡之美,乃至所有畫師都認為,在他的大量畫作中,這幅作品最輝煌、最動人,也最神聖。

因為無論誰想了解基督變身顯聖在繪畫中的表現,都必須看看這幅作品。拉斐爾在大放光明的山巔上空,以透視法描繪了耶穌;在聖子璀璨光輝的照耀下,摩西和以利亞(註5)的形象呼之欲出。

伏在地上的是彼得、雅各和約翰,姿態各樣,妙不可言;一人將頭貼著地面,另一人抬手遮住眼,以抵擋基督身上發散出的強烈光芒。

拉斐爾,《基督變容圖》局部。(公有領域)

神身穿雪白衣袍,伸出雙臂,抬起頭,似在開示「三位一體」的精髓與神性——拉斐爾完美的藝術手法使之得到了展現。畫家彷彿調用了他的全部功力,以便在基督的容顏中顯示其藝術的至高力量。在完成這最後一幅畫作後,直至辭世,他再也沒有碰過畫筆。(註6)

拉斐爾,《基督變容圖》局部。(公有領域)

拉斐爾與達‧芬奇

現在,描述完這位最傑出藝術家的作品之後,在講述他生平的其它細節前,我想不吝筆墨談談拉斐爾的不同風格,以期對我們藝術界人士有所助益。

他在少年時代追摹他的老師皮埃特羅‧佩魯吉諾(Pietro Perugino),在畫功、著色和創意方面都青出於藍,他認為自己足夠好了。到了更成熟的年齡,他認識到自己其實還差很遠。

拉斐爾,《聖母的婚禮》(The Marriage of the Virgin),1504年作,木板油畫,170×117 cm,米蘭布雷拉畫廊藏。(公有領域)
佩魯吉諾,《聖母的婚禮》(The Marriage of the Virgin),1501—1504年作,木板油畫,234×186 cm,法國卡昂美術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因為,在看到達‧芬奇的作品後——後者在描繪頭像方面無人可匹,在賦予人物以優雅和動感方面也舉世無雙——拉斐爾為之驚歎不已。總之,達‧芬奇的風範比他見過的任何其它風格都更讓他傾心。他著手研究,並逐漸放棄了皮埃特羅的風格,即便這非常困難,但他竭盡所知與所能來模仿達‧芬奇。

他十分勤奮,做了大量研究,但在解決某些難題方面,他從未能夠超越列奧納多。儘管在許多人看來,他確實在風格的甜美和自然景物的刻畫上高出一籌,但就基礎藝術觀的崇高,以及藝術的宏偉氣勢而言,拉斐爾絕對無法比肩,這也正是他人難以媲美達‧芬奇的方面。然而和其他藝術家相比,拉斐爾和他走得更近,尤其是在色彩的優雅方面。(待續)

拉斐爾,《阿爾巴聖母》(The Alba Madonna),約1510年作,面板轉布面油畫,直徑94.5 cm,華盛頓國家美術館藏。(公有領域)

譯註:
【註1】教宗良十世堂弟,後成為教宗克萊芒七世。
【註2】《新約聖經》記載,耶穌在三門徒陪伴下前往大博爾山(又譯塔沃爾山,位於以色列北部),在山上發出明亮的光,顯現出神的容貌,之後天上有聲音呼他為子,世人視為上帝對耶穌的肯定。
【註3】拉斐爾於1517年受託創作《基督變容》,他去世後,此畫曾擺放在他羅馬宅中的棺前。雖有人猜測,其門生朱利奧‧羅曼諾和助手吉安弗蘭西斯科‧彭尼畫了右下半部的一些背景人物,但1972至1976年對此畫的清洗表明,助手們只完成了左下角一些人物,其餘部分均出自拉斐爾之手。
【註4】耶穌醫好被鬼附體的男孩,神蹟記載於《新約聖經》。
【註5】摩西和以利亞,公元前13世紀和前9世紀以色列的偉大先知。
【註6】1520年4月6日,37歲的拉斐爾辭世於羅馬。他使得這個城市成為有史以來最重要的藝術文化中心。

原文Life of Raffaello Da Urbino, Painter and Architect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點閱【《藝苑名人傳》:偉大的畫家、建築師拉斐爾的一生】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瓷器的歷史大約可追溯至兩千年前的中國。瓷器是一種玻璃化半透明的白色陶瓷,通常由高嶺土(kaolin)(一種黏土)和白墩子(petuntse)(一種礦物)以高溫燒製而成。瓷器到了近代才成為西方的遺產。14世紀時首次從中國傳入歐洲。
  • 一生嗜茶,精於茶道的陸羽,被譽為茶聖,奉為茶仙,親自踏訪考察各地茶鄉,從種茶、制茶、焙茶、飲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質、土壤、氣候等環境因素,如何影響茶葉的生長和氣味,更講求煮茶技藝、飲茶的配置與器皿,因而寫就世界首部茶學專著――《茶經》。
  • 1940年代後期,儘管世界逐漸從二戰的破壞中恢復過來,但有些傳統藝術和文化的元素卻逐漸被削弱了,傳統藝術中的真、善、美價值漸趨式微。
  • 聖約翰大教堂擁有雕刻精美的外觀和雙排飛扶壁(flying buttresses)造型,毫無疑問是晚期哥特式建築。教堂長377英尺,寬203英尺,白色拋光外牆上裝飾著雕像、石像鬼(雨漏)、窗戶浮雕,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飛扶壁。飛扶壁上妝點超過95位十九世紀荷蘭人物。一旁簡約的紅磚羅馬式塔樓與哥特式裝飾風格的大教堂形成鮮明對比。
  • 富維耶聖母大教堂(Notre-Dame de Fourvière)與巴黎聖心大教堂(Sacré-Coeur)一樣,都是為了遏止社會主義公社的發展而建造,標誌著回歸宗教與傳統。
  • 菲利普期望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能成為精神生活和學習中心,以培養智慧、文化和修養等領域為宗旨。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涵蓋了修道院、修女院、大教堂、圖書館、學校和醫院,還有西班牙王宮,是一個龐大的建築群。
  • 16、17世紀的袖珍肖像畫主要裝在吊墜的項鍊盒或小盒子中,用作外交禮物、愛情象徵或是紀念出生或死亡的紀念品。到了18世紀,袖珍畫因應珠寶而生,出現在項鍊垂飾或鑲嵌在戒指或手鐲中。期間許多來自歐洲的袖珍畫畫家來到美國為新共和國的公民作畫。然後,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裡,袖珍畫的需求迅速增長,在美國市場風靡了很長一段時間。
  • 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Alabama State Capitol)位於阿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Montgomery),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門廊(portico)以新古典主義風格設計,是該議會大廈特色。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與其它州的議會建築類似,都是坐落在小山丘上,俯瞰整個城市。
  • 博物館研究古董盒子並不是看裡面是不是還裝有原來的東西或已空無一物。學術上打開古董盒子的目的是研究盒子的材質、形狀、功能和美感的歷史背景和故事。古董盒子的外觀自成一格,至今仍吸引人們觀賞,想一探究竟。
  • 「落竹三千, 成就一畝茶。」古人以竹自許君子品德,今人以竹製焙籠泡出一壺好茶,竹子的清香增添茶湯的甘甜,此間一件件竹編器具透過竹編師傅落款標記,成了審美的主體,傳世千古的好手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