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2.15】澳洲悉尼數千醫護人員大罷工

人氣 2084

【大紀元2022年02月15日訊】(大紀元記者戴芙若、李言、顏抒綜合報導)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統計數據,截至美東時間週二(2月15日)晚上7:39,全球的中共病毒(武漢肺炎、新冠病毒、COVID-19)病例總數超過4.14億(414,972,384)例,死亡人數超過583萬(5,835,707)人。

以下是週一(2月14日)部分國家單日新增確診病例和死亡人數的統計數據(部分數據根據worldometers調整):

美國80,842例確診,949人死亡;
加拿大5,911例確診,104人死亡;
澳洲19,779例確診,25人死亡;
英國41,648例確診,35人死亡;
法國26,475例確診,385人死亡;
德國127,449例確診,130人死亡;
印度27,409例確診,345人死亡;
巴西58,100例確診,464人死亡;
俄羅斯180,456例確診,683人死亡;
日本80,234例確診,157人死亡;
韓國54,616例確診,21人死亡;
台灣54例確診,0人死亡。

以下是有關中共病毒疫情的實時更新:

澳洲悉尼數千醫護人員大罷工 抗議人力短缺設備不足

2022年2月15日,澳大利亞悉尼,數千名醫護人員在澳洲議會大廈外集會,抗議COVID-19大流行期間的工資和工作條件。(Lisa Maree Williams/Getty Images)

澳洲第一大城悉尼今天(2月15日)有數千名醫護人員離開崗位,上街抗議人力短缺與COVID-19疫情下的壓力和限制。

中央社報導,數以千計醫護人員身著工作服、戴著外科口罩前往州議會遊行,他們表示情況已令他們忍無可忍。

面對醫院床位與設備持續短缺,加上沒完沒了的疫情,成群結隊的護理師高聲表達憤怒。他們高舉標語牌,上頭寫著「護理師撐不住了」、「多些人手、少些壓力」、「光對我們說謝、口惠實不至」等,呼籲政府關注、解決護理人員的困境。

兩年來,澳洲醫護人員一直在嚴格的COVID-19規範下工作,在從事日常工作外還得因應前所未有的大規模疫苗接種計劃。

特別是近幾個月來,確診人數爆炸性增加,也造成愈來愈多醫護染疫或被迫隔離,醫護人力嚴重短缺。

澳洲勞資關係法院(Industrial Relations Commission court)先前已下令禁止罷工,但遭工會拒絕,工會組織者表示正考慮是否擴大罷工。

在Omicron變異株的推波助瀾下,澳洲每天新增數千例確診與數十人死亡。全國2500萬人口迄今已累計250萬例染疫。

感染率下降 荷蘭逐步取消幾乎所有限制

由於感染率開始下降,且醫護服務承受的壓力減輕,荷蘭政府週二(15日)宣布,將在本月底之前逐步取消幾乎所有剩餘的防疫限制措施。

2022年2月15日,在關於防疫限制措施的記者會上,荷蘭衛生大臣恩斯特·庫珀斯(Ernst Kuipers)發表講話。當天,荷蘭政府宣布,將在月底前逐步取消幾乎所有剩餘的限制措施。(BART MAAT/ANP/AFP via Getty Images)

衛生大臣恩斯特·庫珀斯(Ernst Kuipers)表示:「國家正在再次開放。」

荷蘭正效仿鄰國比利時和歐洲其它國家放寬限制。歐洲正越來越多地尋找與病毒共存的方法,避免因封鎖而造成經濟和社會損害。

週二早些時候,荷蘭國家公共衛生研究院在其每週更新中表示,過去7天裡,新增COVID-19病例下降了22%,重症監護病房入院人數下降了28%。

「看起來我們正處於高峰或者高峰已過。」庫珀斯說。

由於擔心由omicron變種引發的感染激增恐使醫院不堪重負,荷蘭政府去年年底實施了一些歐洲最嚴厲的封鎖措施。

酒店和其它公共場所已經開放了數週,但營業時間有限。夜總會仍然關閉,引發了老闆和成員的憤怒。

封鎖和疫苗接種運動在一小部分社會中引起了憤怒和怨恨,並引發了頻繁的抗議,其中一些還引發了暴力事件。

庫珀斯說,這些限制將分三步放寬。

政府即刻取消了始終在家工作的建議,而敦促人們一半的時間在家工作。此外,還取消了家中訪客限制在一天4人以下的建議。

從週五(18日)開始,酒吧、餐館、劇院、電影院和其它公共場所將獲准營業至凌晨1點,而不是目前的晚上10點。到這些場所,將不必再保持坐姿和在四處走動時戴口罩。

2022年1月29日,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一家酒吧裡,顧客在用餐。(OLAF KRAAK/ANP/AFP via Getty Images)

一週後,大流行前的開放時間將適用於所有公共場所,進入場所不再需要COVID-19治癒通行證。保持社交距離的要求和口罩令將被取消,除了在公交工具和機場內戴口罩外。

庫珀斯說,該國目前的疫情意味著,無需再採取此類措施了。

卡車司機抗議浪潮中 渥太華警察局長辭職

週二(15日),加拿大首都渥太華的警察局長彼得·斯洛利(Peter Sloly)在卡車司機抗議浪潮中辭職。他因渥太華警方對抗議活動的反應而受到嚴厲批評。

消息人士週二告訴加拿大CBC新聞,斯洛利已辭去渥太華警察局長一職。

他本人也在推特上發表聲明說:「我帶著沉重的心情宣布,辭去渥太華警察局長職務。」


卡車司機在渥太華市中心的抗議已持續近20天。這場反疫苗令抗議導致一些邊境通道關閉,並使渥太華陷入癱瘓。

批評者指責斯洛利對這場危機處理不力,未能提出一項可靠的行動計劃來結束危機。但他表示,自己有一項結束抗議的計劃,但只有在渥太華警察局獲得額外資源後,才能付諸實施。連日來,他一直呼籲聯邦政府和省政府提供更多支持。

斯洛利還在上述聲明中說:「自這次示威活動開始以來,我已盡一切可能維護這座城市的安全,並結束這場前所未有且無法預料的危機。」

他還表示:「我們獲得了新的資源和執法工具,並建立了新的綜合指揮中心。我相信渥太華警察局現在更有能力來結束這場佔領行動。」

德約科維奇:不反疫苗 只是不願被強制接種

世界排名第一的網球明星德約科維奇(Novak Djokovic)表示,他並不反對接種疫苗,但寧願錯過大滿貫,也不願被強迫接種疫苗。

2020年網球巨星德約科維奇(Novak Djokovic)在澳網比賽中的情景。(Matt King/Getty Images)

上個月,澳大利亞聯邦法院駁回了他對政府取消其簽證的上訴,導致他無法參加澳網公開賽,不得不離開該國。

意大利日增近7.1萬確診 死亡添約390人

意大利衛生部的數據顯示,過去24小時內,該國新增70,852例COVID-19確診病例,明顯高於前一天的28,630例;單日新增死亡人數也從281人上升至388人。

土耳其單日新增約310人死 9個多月來最高

土耳其衛生部週二(15日)的數據顯示,過去24小時內,該國又有309人死於COVID-19,創下9個多月以來的單日最高記錄。

此前的單日最高記錄是5月5日創下的356人。

數據還顯示,過去24小時內新增94,730人確診。

去年12月下旬,單日新增病例約為兩萬例,但此後因高傳染性的Omicron變種推動而激增。本月早些時候,單日新增感染達到111,157例的峰值。

俄單日新增逾16.6萬確診 死亡添700餘人

俄羅斯聯邦應對中心表示,在過去24小時內,該國新增166,631例COVID-19確診病例,低於前一天的180,456例;同一時間內還有704人死亡。

此外,過去24小時內,有21,833名COVID-19患者住院,比前一天增加了108.9%。

「COVID-19風險非常高」美敦促禁止前往六個新增地

2022年1月10日,在人們於位於前波音飛機工廠停車場的長灘衛生局檢測點接受COVID-19(中共病毒引發的疾病)PCR檢測之際,一架梅薩航空公司(Mesa Airlines)的CRJ-900飛機從美國加州長灘國際機場(LGB)起飛。(PATRICK T. FALLON/AFP via Getty Images)

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週一(2月14日)敦促美國人不要去六個新增目的地旅行,因為COVID-19(中共病毒引發的疾病)風險「非常高」。

這些新加入CDC四級——「非常高」風險類別的國家包括韓國、白俄羅斯、科摩羅(Comoros)、阿塞拜疆、法屬波利尼西亞以及加拿大紐芬蘭島(Newfoundland)以南的法屬群島聖皮埃爾(Saint Pierre)和密克隆島(Miquelon)。

上週,這六個目的地都被聯邦衛生機構列入三級——中共病毒風險「高」。

總的來說,CDC將大約140個國家和地區列入最高警告級別,包括整個歐洲和幾乎整個拉丁美洲。因為在許多國家,中共病毒Omicron變體報告病例仍然很高,事實上,許多地方的病例最近已經有所下降。

被列入CDC四級旅行健康名單的國家意味著每10萬人中每28天報告超過500例新增中共病毒感染病例。該機構建議,那些去四級國家旅行的人應該全面接種COVID-19疫苗。

拒絕接種COVID-19疫苗 紐約市近1500名工人被解雇

2021年12月15日,紐約市當選市長埃里克·亞當斯(Eric Adams)在紐約市王后區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David Dee Delgado/Getty Images)

紐約市長埃里克·亞當斯(Eric Adams)週一(2月14日)宣布,該市1,430名公共部門工作人員因未能在2月11日的最後期限前接種COVID-19(中共病毒引發的疾病)疫苗而被解雇。

多達4,000名城市工人在1月份收到通知,要求他們全面接種疫苗,作為就業的一個條件。這些員工中有四分之三已經停薪留職數月,因為他們錯過了為繼續工作而接種疫苗的較早期限。

在週一的一份聲明中,市長表示,這些員工因拒絕接種疫苗而選擇離開他們的工作。

「我們的目標始終是接種疫苗,而不是解雇。」亞當斯說,「而城市工人站了出來,在他們之前達標。」

因疫苗接種狀況而被解雇的1,430名員工在37萬人的城市勞動力中占不到1%的比例。

美參議員致信敦促同事們幫助取消拜登的疫苗強制令

資料圖:2018年12月13日,美國參議員邁克·李(Mike Lee)於華盛頓特區。(Tasos Katopodis/Getty Images)

以邁克·李(Mike Lee)參議員為首的一群共和黨參議員週一(2月14日)致函他們的同事,要求他們支持反對通過一項措施,直到該措施明確結束對總統喬·拜登的疫苗強制令的資助。

該小組敦促他們的同事與他們一起反對通過這項持續決議(Continuing Resolution),直到對一項修正案進行唱名表決,以取消執行疫苗令的資金。

「我們一貫反對拜登總統的聯邦COVID-19(中共病毒引發的疾病)疫苗強制令,這將迫使數百萬美國人在不需要的醫療程序和能夠養家糊口之間做出選擇。」據福克斯新聞報導,李和羅傑·馬歇爾(Roger Marshall)以及泰德·克魯斯(Ted Cruz)等共六位參議員在信中寫道。

德國Omicron浪潮趨緩 衛生部長:可以開放

衛生部長週二(2月15日)表示,由於Omicron變種的感染浪潮正在消退,德國可以開始放鬆COVID-19限制措施。

「Omicron 浪潮的高峰已經過去,」卡爾·勞特巴赫(Karl Lauterbach)告訴德國《圖片報》(Bild),並補充說他支持「適度放寬」限制。

德國週二報告了每天159,217例新的冠狀病毒病例,比上週同一天下降了6%。每10萬人中的7天感染率也從週一的1,460人降至1,437人。

德國總理奧拉夫·舒爾茨(Olaf Scholz)和聯邦各州元首將於週三會面,討論放寬規定,例如取消非必需品商店購物者出示疫苗接種證明或陰性檢測結果的要求。

德國的一些地區已經開始解除限制,巴伐利亞宣布將增加文化和體育賽事的人數,並允許未接種疫苗的人只要檢測呈陰性就可以在餐館用餐。

在室內和公共交通工具上戴口罩的要求則保持不變。

印尼新增57,049病例 創新高紀錄

根據印度尼西亞COVID-19工作組的數據,印尼週二(2月15日)報告了57,049例新病例,創下單日新高。

這個東南亞國家總共記錄了490萬例確診病例,超過145,000人染疫死亡。

日本單日死亡236人 疫情以來最高紀錄

日本週二(2月15日)通報236例COVID-19死亡,這是自大流行開始以來的最高每日死亡人數,使得日本的累計死亡人數達到20,759人。

自今年年初以來,日本每天有100多人死亡,其中大部分是老年人,這是由高度傳播的Omicron變體引發的第六波感染浪潮。日本的感染病例總數已超過400萬。

日本雖然已經開始看到每天的新增COVID病例有所下降,但專家警告說,由於最近在老年人設施中出現的一系列感染群,死亡人數可能會繼續增加。

「重症患者數量的增長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日本政府防疫小組委員會主席尾身茂週一(2月14日)表示。

世衛:Omicron對東歐的威脅程度仍然很高

2022年1月31日,人們在莫斯科一個檢測中心等待進行免費的COVID-19快速抗原檢測。(Natalia Kolesnikova/AFP via Getty Images)

世界衛生組織週二(2月15日)表示,Omicron變種的新一波感染正在向歐洲東部移動,敦促當局改進疫苗接種和其它措施。

世衛組織歐洲區域主任漢斯‧克魯格(Hans Kluge)在一份聲明中說,過去兩週,亞美尼亞、阿塞拜疆、白俄羅斯、格魯吉亞、俄羅斯和烏克蘭的COVID-19病例增加了一倍多。

發表評論之際,包括捷克共和國和波蘭在內的幾個歐洲國家暗示,如果每日感染人數持續下降,下個月將放寬COVID-19限制。

然而,世衛組織強調繼續需要採取快速檢測和戴口罩等措施,稱迄今為止,世衛組織歐洲地區已記錄了超過1.65億例COVID-19病例,過去一週有25,000人死亡。

克魯格說:「面對Omicron浪潮,以及Delta仍在(歐洲)東部廣泛傳播,這種令人擔憂的情況不是解除我們知道的有助於減少COVID-19傳播的措施的時候。」

他還呼籲各國政府調查疫苗接種率低的當地原因。他說,在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吉爾吉斯斯坦、烏克蘭和烏茲別克斯坦,60歲以上的人中,不到40%的人完成了COVID-19疫苗系列。

韓國確診連6天日增逾5萬 多名藝人染疫

截至今天(2月15日)凌晨零時,韓國境內連續6天單日確診數超過5萬例,演藝圈也持續傳出藝人確診的消息,包括男團BTOB成員恩光、ATEEZ成員傘以及諧星金智珉都在今天確診。

中央社報導,韓國中央防疫對策本部統計,韓國境內截至今天凌晨零時,共新增57,177例確診,累計1,462,421例確診。新增案例中包括57,012例社區感染與165例境外感染移入。

人員接觸繁雜的演藝圈也不斷出現確診病例,將在21日推出新專輯的男團BTOB成員恩光今天接獲確診通知,所屬公司表示,已接種2劑疫苗恩光14日出現喉嚨不適等感冒症狀,快篩結果為陰性,但之後前往醫院接受PCR檢查出現陽性反應。

諧星金智珉同樣也已接種2劑疫苗,確診後尚未出現疑似症狀。

傳染力強的Omicron病毒在韓國引發大規模確診,已連續6天新增超過5萬例,採檢案例的確診率達26.8%,居家治療的無症狀及輕症患者數增至245,940例,較前一天增加約14,000例。

重症患者及病歿人數也開始出現增勢,截至今天凌晨零時,重症人數增至314例,病歿人數則增加61例,幾乎是前一天的3倍,累計7163例死亡。

台灣新增45例確診 本土5例、境外40例 1人死亡

台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2月15日)公布國內新增45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5例本土個案及40例境外移入(13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另確診個案中新增1例死亡。

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本土個案為2例男性、3例女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40多歲。

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境外移入個案為25例男性、15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70多歲,分別自美國(8例)、印度及新加坡(各3例)、澳大利亞、菲律賓、越南及日本(各2例)、英國、西班牙、阿爾及利亞、加拿大、法國、香港、義大利、瑞典、德國、荷蘭、印尼、巴西及阿根廷(各1例)移入;另5例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2022)年1月5日至2月14日。

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1例死亡個案,為80多歲本國籍女性,具慢性病史,因有就醫需求,於今年1月10日由衛生單位安排住院隔離,1月19日隔離期滿前採檢確診,繼續隔離治療,於2月4日死亡。

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9,666例確診,分別為4,283例境外移入、15,329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852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839例本土,另13例為境外移入。

污水呈陽性及居民染疫 香港港華裕樓昨晚圍封強檢

政府晚上8時5分刊登憲報,將香港仔華富邨華裕樓指列為受限區域。(卓相如/大紀元)

港府昨日(2月14日)宣布,自晚上8時起,將華富(一)邨華裕樓劃為「受限區域」,要求受檢人士在14日凌晨0時前接受強制檢測,目標在14日中午約12時完成行動。

港府稱由於近日華裕樓有居民初步確診,再加上大廈排放的污水樣本對新冠病毒檢查呈陽性,懷疑在大廈內有隱形患者,經評估後相關區域感染風險有機會較高,政府決定就相關區域作出限制與檢測宣告。

任何於2月1日至14日期間曾身處華裕樓內超過兩小時的人士,即使在「相關宣告」開始生效時不在「受限區域」內,亦須在2月16日或之前接受強制檢測。

沙田利安邨利盛樓排放的污水樣本近日對病毒檢查呈陽性,政府13日晚上7時30分起利盛樓劃為「受限區域」。

港府發言人昨日下午表示,在行動中發現44宗初步陽性檢測個案和5宗檢測結果為不確定的個案,情況令人憂慮。鑑於利盛樓具有極高感染風險,所以把較早時根據「第599J章」作出的限制與檢測宣告行動延長至15日,以免病毒進一步擴散。

受檢人士須於2月13日及14日指定時間接受一共2次檢測,政府目標是在14日約中午12時完成行動。

Omicron疫情趨緩 疫苗股大跌 榮景恐不再

輝瑞/BioNTech疫苗資料圖(JOEL SAGET/AFP via Getty Images)

隨著席捲全球的COVID-19疫情因Omicron變種而逐步放緩,各國新增病例在達到高峰後快速下降,莫德納(Moderna)和輝瑞(Pfizer)等疫苗製造商的股價在週一(2月14日)也隨之大跌。

莫德納週一重挫18.85美元或跌11.68%,收142.47美元,午後盤中一度大跌12%,創標普500指數盤中最大跌幅。輝瑞跌近2%,其疫苗合作夥伴BioNTech大跌超過9%。Novavax崩跌超過11%,而強生則下跌逾1%。

白宮首席醫療顧問安東尼‧福奇博士上週告訴英國《金融時報》,美國正在脫離「COVID-19的全面大流行期」。

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彙編的數據,截至週日(2月13日),美國平均每天報告約175,000例新的COVID病例,較過去一週下降了42%,遠低於1月15日的7日平均每日新增80萬以上病例的Omicron疫情高峰期。

儘管莫德納也已開始針對Omicron變種的疫苗加強劑進行臨床試驗,但由於COVID疫苗是該公司唯一商業化產品,因此隨著疫苗需求下降,其股價很可能會進一步下跌。

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的數據顯示,大約64%的美國人口完全接種了兩針輝瑞或莫德納疫苗、一劑強生疫苗。儘管目前美國仍在推進疫苗接種工作,但全美接種率的上升速度比起疫情初期已經放緩了許多。

【疫情2.14】點擊這裡

責任編輯:李玲

相關新聞
【疫情2.10】經濟學人:疫情下全球民主惡化
【疫情2.11】澳洲:打完加強劑才算完全接種
【疫情2.13】日本擬3月放鬆國際旅客限制
【疫情2.14】香港嚴格封鎖恐致食品供應中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