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央行:跨國公司將生產移出中國 減少風險

人氣 843

【大紀元2023年11月06日訊】(大紀元記者李言綜合報導)歐洲央行(ECB)週一(11月6日)發布的一份文件顯示,在接受該行調查的跨國公司中,超過40%預計未來幾年將把生產轉移到政治上更友善的國家,同時,在華經營,因中共帶來的相關風險被視為主要擔憂。

在疫情和俄羅斯烏克蘭戰爭擾亂價值鏈之後,企業在越來越多地討論轉移生產地點,但幾乎沒有經驗證據(實證證據)表明,它們正在大規模搬遷。

為了尋求這一證據,歐洲復興開發銀行(EBRD)、意大利央行、德意志聯邦銀行等近期開展調查,詢問企業供應鏈風險問題。歐洲央行對65家業務遍及全球的大型企業進行了調查,其中49%的企業表示,他們正在尋求「近岸」生產,或將生產基地遷至離銷售點更近的地方。

總共有42%的受訪者希望將某些業務「友邦化」,或將其轉移到更受歡迎的地點。

中國經濟的不穩定性以及中共的監管打壓,令越來越多的在華外企感到擔憂。

歐洲央行在《經濟公報》(Economic Bulletin)欄目的一篇文章中表示,在對其行業供應鏈構成或可能構成風險的國家問題上,「三分之二的受訪者提到了中國(中共)」。

超過一半的公司從特定國家或少數國家採購關鍵材料,幾乎所有公司都表示這些供應現在面臨的風險更高。

歐洲央行補充說:「其中絕大多數企業將中國視為採購國或採購國之一,所有企業都認為這是一種高風險。」

中共去年12月結束「清零政策」時曾讓許多人幻想,2023年中國經濟將出現強勁反彈。這不但沒發生,反倒危機四起:創紀錄的青年失業率、房地產危機不斷、消費疲軟、通貨緊縮以及中國股票拋售潮。民眾陷入絕望,不願消費和借貸。這也打擊了外企在華的經營。

近岸外包已經成為一種趨

來自中國的數據顯示,2022年進入中國的外商直接投資比前一年下降43%,至1,900億美元。美國官方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在美國商品進口中所占份額從2017年的22%高點降至17%。

近幾年來,近岸外包已經成為一種趨勢。11%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在過去五年中已經在採取這種策略。

跨國公司(包括中國公司)正在越來越多地將注意力轉向東南亞,包括越南、印度和泰國等,紛紛在那裡建立新的生產基地。

關於企業是否將生產遷回歐盟地區,歐洲央行的調查發現,近一半的人將地緣政治風險/不確定性視為近期或計劃未來進入歐盟的重要因素,凸顯企業優先事項發生轉變,從僅僅關注削減成本或提高效率,轉向在決策中考慮供應鏈彈性問題。

同時,調查發現,從廣義上講,監管、財政激勵和本地含量要求同樣可能是與進入或離開歐盟相關的因素。同時,勞動力(成本/短缺/技能)、能源成本和銷售地理分布的變化是將生產轉移出歐盟的主要因素。

在投入品採購方面,企業預計未來五年內其供應鏈將越來越近岸、多樣化和/或友岸化,其中來自歐盟內部的採購份額增加。

投入採購的近岸、多元化和/或友岸外包的預期增加似乎使這些公司平均傾向於更多地使用歐盟供應商。

中國美國商會在此前的2023年商業環境報告中表示,24%的受訪會員正在考慮,或已經開始將產能轉移出中國,比前一年增加10%。

責任編輯:林妍#

相關新聞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的世界》系列片(7)
【圖解】各國政要褒獎李洪志先生與法輪功
普京急訪北京求援助 分析:中俄利益分歧大
最合適退休人士旅遊的九大城市 澳洲占3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