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對峙下布林肯訪華 專家析雙邊關係走向

人氣 1846

【大紀元2023年06月16日訊】(大紀元記者程靜、常春採訪報導)美中關係緊張之際,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即將訪問中國,但美國政府並沒有指望此次訪問會給雙邊關係帶來突破。專家也認為,美國在「積極接觸」,但不指望有實質結果,而中共體制也導致雙方談判無法達成實質性結果。

美國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Antony Blinken)於週日(18日)到19日前往北京訪問,目前已經啟程。作為本届美國政府的國務卿首次訪華,布林肯將於週日和週一會見中共官員,其中可能包括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

美中對峙下 布林肯為何訪華?

布林肯週五(16日)表示,他尋求建立「暢通和有力」的溝通,並將與北京官員坦率地談論對一系列議題的「非常真實的關切」,希望確保「我們與中國的競爭不會轉向對抗或衝突」。

不過,中共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週五指責,「美國將中國(中共)視為『最主要競爭對手』和『最重大地緣政治挑戰』,這是對中國的嚴重誤判。」

美中在台灣、貿易、芯片產業以及人權問題上存在嚴重分歧。近期還發生中共軍艦軍機攔截美艦美機險些相撞事件;並爆出中共在美國後院古巴建間諜站等。

布林肯訪華能否緩解兩國緊張關係?正在日本訪問的美國國安顧問傑克‧沙利文(Jake Sullivan)週五表示,不期望為美中關係帶來突破。這是控制局勢升級,以確保世界上兩個最大的軍事大國不會「陷入衝突」,「激烈的競爭需要積極的外交」。

美國政治獨立觀察評論員陳力簡先生15日對大紀元分析,布林肯來的主要作用是探探北京的口風。「積極接觸」是美國的長期外交政策。當年二戰時羅斯福也是這樣對待日本人。

他說,美國和西方文化裡有句名言「keep your friend close, keep your enemy closer」,就是我對所有的人都積極接觸,以防出現各種由於溝通造成的問題和擦槍走火之類的事情,把任何暴力衝突的可能性降為最低。

此外,陳力簡說,這也是做給國際社會、給盟國看的,「就是說,你看我上門去找北京溝通,然後他們一直閉門不見。這樣的話,就在國際上獲得一個先機,在兩國競爭和衝突中,我處於一個維護和平的地位。」

布林肯在啟程前還表示,此次訪問會交涉被中共非法拘留的美國人事宜。

《華爾街日報》報導,預計布林肯訪問期間,將尋求北京幫助遏制芬太尼的國際販運。

布林肯訪華不會有實質性結果

布林肯訪問原計劃在今年2月進行,但在中共間諜氣球飛越美國領空事件後取消。此後多次傳出布林肯訪華消息,但美中雙方一直到本週三(14日)才確認布林肯此次行程。

針對美國政府對布林肯訪華結果的表態,陳力簡也認為,這次訪華不會產生太有意義的結果,「達成什麼階段性協定,或一些具體結果,互相得到什麼承諾,最起碼不會發表在官方公報上的,實際上也是不會有的」。

根本原因是什麼?他認為不在美國政府方面,而是在北京政府方面,是中共權力構架的問題。

陳力簡舉例,最近聽到最多的消息是,中共外交部一發言,就說責任全在美方。「每次美方積極地去跟北京尋求合作,諒解呀。北京這方面就總說,這個事情的責任全在美方。為什麼呢?他是想與上級保持一致。」

此前,布林肯週三與中共外長秦剛通話,中方通報引用秦剛的話再次批美國,「應予尊重,停止干涉內政」;並將近幾個月來兩國緊張局勢的加劇歸咎於美國。

陳力簡說,所有的決定來自上級,最終聽命到習近平那裡去,官員無法做出任何決定。

他認為,美國政府也不指望做出什麼階段性成果。美國應該不會忘記,「川普總統在任時達成的中美貿易協定,還是第一階段協定,北京執行了多少?」「就是說你跟北京達成協定,它會遵守這個協定嗎?」

此外,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邁克爾‧奧斯林(Michael Auslin)告訴《華日》,推卸責任是北京幾十年來的一種戰術,將自己塑造成受害者,現在則與中共的民族主義交織在一起。

陳力簡總結,中共這個體制、官僚體系,如果不做大的改變,是不可能在重大問題上做出正確決定的,中美也不可能達成任何實質性的協議。

專家:中國需要美國 美國可以沒有中國

週五,中共領導人習近平高調接訪微軟聯合創始人比爾‧蓋茨(Bill Gates),並說,「你是我今年在北京會見的第一位美國朋友」,「希望美中友誼繼續下去」。

對於中共的作法,陳力簡說,「其實也不難理解,因為中國需要美國,美國可以沒有中國。就是很多情況下,北京總說中美互相需要,這是不對的。」

陳力簡解釋,中國的整個產業鏈,整個經濟結構,完全是作為一個與美國及西方國家積極進行貿易的國家架構,所以「中國需要美國技術、美國資金和美國市場,當然還不只是美國,是西方國家」。

「我相信中共上層也明白這個道理,他需要美國,可是美國未必需要中國。這個事情要跟大家講清楚,就是中國需要世界更多一點,而世界可以不要中國。」

陳力簡舉例說,「中國曾經幾十年閉關鎖國,世界上也沒什麼,該幹嘛幹嘛,對嗎?」而中國需要世界才繁榮,所以在「中美兩國衝突中,中國處在不利一方,而且我並不認為這個不利條件會短期內改變,甚至永遠都不會改變」。

所以,陳力簡的結論是,中共永遠是有求於美國對它網開一面,尋求美國妥協,這就造成了一種看似很矛盾,表面上說話很硬,但是底下呢,手很軟,又在伸手找人要錢要技術,就是這個問題。

分析認為,自2022年年底北京取消嚴苛的COVID清零政策,中國經濟復甦至今乏力。令人失望的經濟數據可能讓中共希望與美國穩定關係,重回和美國商界的合作,特別是在貿易方面。

美中之間就剩下經貿關係

美國在尋求和北京接觸的同時,也在廣泛結盟嚇阻中共軍事挑釁。週五,沙利文在日本東京舉行美日菲三方安全對話會議,週四舉行美日韓三方國安顧問會議。美韓還舉行史上規模最大的聯合實彈演習,近日還與日法加四國軍演,等等。

陳力簡說,美國對華政策就是拉一幫國家(抗共),其實美中之間現在就剩下了經貿關係,這是中美之間最相互利好的關係。

但是,「由於COVID-19等一系列事情,美國政府現在已經意識到,不能把供應鏈的最關鍵幾個核心部分放在這種敵對國家,不可靠的國家。由此進行了一系列去風險的行動。」他說。

陳力簡還說,不止於此,中日、中韓、還有中歐等國家的貿易都在漸漸萎縮。

他說,做過生意的朋友都知道,只有跟歐美的客戶、日韓客戶,你才能掙錢。這才是中國貿易順差的主要來源,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如果你不跟這些人做生意,或生意越來越少,中國經濟會面臨大規模的蕭條。

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德克薩斯州共和黨眾議員邁克爾‧麥考爾(Michael McCaul)支持美國對中共採取更具對抗性的態度,稱布林肯應該「推進制裁和出口管制,並在與中共官員的討論中,優先考慮保護美國利益」。

前國家安全委員會負責打擊恐怖主義的副國家安全顧問助理扎克‧庫珀(Zack Cooper)表示,美中有六個月的窗口期。

「當到了12月和明年1月時,介於台灣的選舉和華盛頓的初選季之間時,(美中關係)將很難取得任何進展,甚至可能(很難)有任何實質性的會議。」庫珀說,他現在是美國企業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

責任編輯:林妍#

相關新聞
美國航母遭襲擊? 中共官媒傳謠被打臉
澤連斯基一席話揭露中共黨魁說話不算話
【菁英論壇】華融兩高管判死刑 背後內幕深
澤連斯基指責中共阻擋他國參加和平峰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