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終止黑海糧食協議 為何中共遭打擊最大

人氣 15349

【大紀元2023年07月23日訊】(大紀元記者宋唐、易如採訪報導)7月17日,俄羅斯宣布終止與烏克蘭達成的黑海糧食協議,在該協議下,允許經由黑海「海上人道主義走廊」,從烏克蘭三個主要港口向世界各地出口穀物和其它農產品。

莫斯科終止理由是,俄羅斯農業銀行因受西方制裁無法進入國際SWIFT支付系統,俄羅斯化肥公司也無法開展金融活動。但西方觀察家則認為,俄羅斯的動機是將糧食武器化,使世界陷入了糧食危機之中。

就在退出協議不久,俄羅斯對參與「黑海穀物倡議」的港口烏克蘭敖德薩港、切爾諾莫爾斯克港,連續發動了多次大規模導彈襲擊,摧毀了糧食出口基礎設施,切爾諾莫爾斯克港口中6萬噸穀物也被毀壞,敖德薩的100噸豌豆和20噸大麥也被毀壞。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19晚間表示,「這次襲擊證明,他們的目標不僅是烏克蘭,……當晚受俄恐怖襲擊影響最嚴重的港口碼頭,存放著6萬噸擬運往中國的農產品。」

澤連斯基有意無意的一番話,透露出中共當局當下的窘境:一方面通過國際自由貿易多方購買囤積大量糧食,另一方面則時刻擔心西方會卡脖子。中共所謂的整天叫喊「糧食安全」,並不是真的吃不上飯,更是政治鬥爭的一種敘事。

黑海糧食協議 中共受益最大

對於俄羅斯終止黑海糧食協議,媒體更多關注這會影響到與乾旱和饑荒作鬥爭的一些非洲、中東貧窮國家的糧食供應。但根據聯合國數據,實際上運往這些國家的糧食只有70多萬噸,還不到總出口量3290萬噸糧食的一個零頭。

實際上,中國一直是黑海糧食協議的最大買家和受益者。根據聯合國的數據,自一年前該協議實施以來,中國已搶購了約烏克蘭570萬噸玉米、150萬噸葵花籽粕、37萬噸豆油和34萬噸大麥,共約 800萬噸,占總出口量3290萬噸的近四分之一。

這使中國成為糧食和飼料農作物出口最大單一接受國。如果莫斯科停止該倡議,中國將損失最大。

國際危機組織(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非洲項目主任穆里蒂‧穆蒂加(Murithi Mutiga)表示,黑海糧食協議並沒有像聯合國最初設想的那樣,大量烏克蘭糧食抵達非洲等較貧窮國家。中國是最大的買家,購買了烏克蘭運出糧食的約25%。

CSIS全球糧食安全計劃主任凱特琳‧威爾士(Caitlin Welsh)說,「中國無疑是烏克蘭根據該協議出口的糧食的最大接收國」,並且「對繼續實施黑海糧食協議有著濃厚的興趣」。

根據這項由俄烏於2022年7月22日簽署的協議,懸掛馬紹爾群島旗幟的「星海倫娜號」(Star Helena)於8月9日滿載糧食離開烏克蘭喬爾諾莫爾斯克港(Chornomorsk),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通過博斯普魯斯(Bosphorus)海峽。 (Chris McGrath/Getty Images)

伊利諾伊州玉米行業協會的科林‧沃特斯(Collin Watters)告訴 Agri-Pulse說,充足的廉價玉米供應對中國至關重要,「他們有大量的豬群需要吃東西。目前,他們的一些玉米種植區正在經歷乾旱。如果中國不能再從烏克蘭獲得玉米,將不得不更加依賴從美國或巴西獲得供應。」

烏克蘭素來被稱為「歐洲糧倉」,提供約占全球10%的小麥出口份額和近一半的葵花籽油,近90%的糧食出口來自黑海港口。

烏克蘭新聞社2019年2月報導說,從 2019年起,中國成為烏克蘭農產品第最大進口國,總金額19.55億美元。從烏克蘭到中國的任何運輸中斷,無疑都會對中國市場造成通脹壓力。

俄羅斯2022年2月的入侵,實際上阻斷了這條路線。俄羅斯艦隊封鎖黑海,許多海域都布有大量水雷。烏克蘭可以通過歐洲向西運輸一些穀物,但基礎設施不足和激烈的戰爭使這些路線成本高昂且緩慢,不足以替代海上貿易。

烏克蘭一直是中國通過糧食供應多元化來改善國家糧食安全努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陸新浪網報導說,2016年5月,中糧集團在烏克蘭投資7500萬美元,在尼古拉耶夫海運商業港建設的DSSC碼頭正式投產,成為烏克蘭最先進的農產品中轉設施。

2016年中糧集團在烏克蘭進行玉米、小麥、大麥等品種的糧食收購和貿易,出口至北非和地中海、伊朗、東南亞、歐洲,年經營量150萬~200萬噸,市場份額約8%。在烏克蘭當地建設葵花籽加工廠,年壓榨量30萬~40萬噸,市場份額約4%。中糧農業是烏克蘭第二大植物油出口商,年經營量30萬噸,市場份額25%。

2018年,中共在基輔開設了「一帶一路」貿易和投資中心,中國企業對烏克蘭港口的投資激增,中糧集團向馬里烏波爾港投資了5000萬美元,將其船舶裝載能力提高了兩倍。自2020年7月起,每週一班集裝箱班列往返於武漢和基輔之間。廣東省與敖德薩附近皮夫登尼海港之間的第二條定期集裝箱班列,也於2021年6月開通。

北京東方農業諮詢有限公司高級分析師馬文峰對《南華早報》表示:「烏克蘭一直是最廉價的來源,因為我們在那裡擁有成熟的基礎設施,過去十年主要由國有食品巨頭中糧集團開發。」

「如果沒有從烏克蘭進口,國內市場的價格將會上漲。中國需要從巴西和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其它傳統貿易夥伴那裡獲得更多。」

美國波士頓東北大學財務金融系教授邱萬鈞對大紀元表示,以中國的經濟實力來講,因為它外匯存底高,要去跟美國和加拿大進行穀物的國際貿易,還是有這個能力在。最可憐的其實就是非洲那種開發中國家,它們就很受限制。

圖為烏克蘭農民收穫糧食的示意圖。(AFP)

所謂的「中國糧食安全」

業內人士表示,糧食安全國際上有三大標準:糧食自給率95%以上、人均糧食400公斤以上、當年糧食消費儲備量18%以上。

中共提出糧食安全應該另有隱情。大陸農業工作者顧敏(化名)告訴大紀元,如果真出現糧食安全問題,應該理解為飯不夠吃。如果夠吃的話,還有什麼糧食安全問題。

「但中國的糧食僅僅是用來吃的嗎?中國有很多糧食的加工工業、副食品之類的,現在說實在話,如果大家把店裡的餅乾全部買掉,可以夠吃半年的。」他說。

「主要一點,我感覺是蛋白質的供應問題。中國如果不向國外進口那麼多的大豆的話,就沒有這麼多蛋白質供應了。因為中國的動物飼養業、水產業,都需要大量的大豆。中國進口的主要的東西,大豆、小麥、玉米,都是畜用的,不是人用的。」

自2004年以來,中國一直是農產品淨進口國,主要進口的農產品是大豆、玉米,它們是重要的飼料和工業原料,這意味著穀物進口量激增主要原因是為了滿足中國養殖業發展需求。

在小麥和大米等主食方面,中國總體上能夠養活自己,儘管小麥進口量一直在激增。中國80%以上的大豆消費依賴進口,主要集中在以巴西和美國幾個主要國家。中國也一直在尋求玉米進口多元化,2021年約70%來自美國,30%來自烏克蘭。

美國經濟學者黃大衛(Davy J. Huang)(黃大衛授權)

美國經濟學者黃大衛(Davy J.Wong)告訴大紀元,中國的糧食產量在2020年大概是6.7億噸左右,它大概需要進口的糧食大概1.4億噸,所以我們看到整體的糧食的缺口大概是20%,就意味著中國的糧食需求除了吃跟儲備這兩塊加起來的話,它現在還有29%的缺口,的確算是高度依賴於進口。

「中國進口糧食主要來自巴西,巴西占比超過30%,第二大是美國,1.41噸裡面,巴西占了5000多萬噸,美國5000多萬噸,後面的阿根廷、澳大利亞、烏克蘭、加拿大,法國大概都是百萬噸級的,所以就是巴西跟美國,是中國最大的一個這樣的需求國,需要進口他們糧食。」

黃大衛說,雖然烏克蘭出口國最大是中國,但中國進口的糧食最大並不是烏克蘭。它的影響大概是小於5%,所以它的影響對中國來說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大。

糧食安全問題 涉及中共政權安全

一個令人迷惑的現象是,像荷蘭、比利時、瑞士、日本、韓國和台灣等國家的糧食自給率都不到50%,也都依靠世界自由貿易體系,從國際市場上大量進口糧食,但沒有聽說這些國家成天喊著所謂「糧食安全」。

但在過去幾年的「中央1號文件」中,年年都提到「糧食安全」問題,2020年提及2次,2021年4次,2022年5次,到2023年也是5次。

習近平還特別強調,「一旦農業出問題,飯碗被人拿住,看別人臉色吃飯,還談什麼現代化建設?只有農業強起來,糧食安全有完全保障,我們穩大局、應變局、開新局才有充足底氣和戰略主動。」

近期,中共當局接二連三表達對糧食安全的不安。(ChinaFotoPress/Getty Images)

分析人士指出,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其實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糧食安全」,而是一種以自力更生為口號的民族主義敘事,實際上,就是中共要和西方及美國等對抗,才會有這種糧食遭西方卡脖子的擔憂。

國防安全研究院國家安全研究所副研究員林雅鈴對大紀元表示,「中國過去一直都是糧食最大的進口國,習近平其實已經說過飯碗應該要端在自己的手上,要靠中國自己的生產而不是糧食對外的依存度不斷的提高。這其實不是一種所謂的糧食安全。」

「美中競爭還有美國盟國對中國的圍堵,這個競爭的局勢越來越持續緊張,所以習近平才會講到必須要要牢牢把住糧食安全的主動權。尤其是玉米,非常依賴從國外進口,主要的兩大進口來源,一個就是美國,另外一個就是烏克蘭。」她說。

「從去年俄烏戰爭開打以來,中國其實是提高了來自美國玉米的進口量,在中美競爭這種局面之下,對於中共來講不確定、不安全感是很高的。某種程度上就是希望可以降低對於美方的依賴,老擔心它會面臨西方對它的糧食形成一個制約,所以才會有這種擔憂。」

顧敏表示,「在(中國這樣)一個不安全的地方,兩個走路的人都相互擔心對方會不會出手打我。(中共)政府覺得老百姓會不會造反,老百姓覺得政府會不會剝奪我的權益,(中共有這種擔心)這不是很正常嗎?大家都覺得不安全,我都覺得不安全。」

「中國的生產並沒有改變,外面也不是全世界性的缺糧,其實就是一個外匯的問題。所以,與其說是糧食安全問題,我更覺得是外匯安全問題。」 顧敏說。

旅德著名水力專家王維洛在新唐人《新聞大家談》節目上也表示同樣的觀點。他說,日本的糧食全靠進口的,新加坡不產糧,糧食也都是進口的。所以糧食安全問題,就在於你是不是依靠、利用了國際的糧食市場。所以可以總結一句話,就是中國(中共)政府如果願意用它的外匯給中國人進口糧食的話,中國永遠沒有糧食危機。如果它不願意,就像1959年、60年、61年那樣,它不願意把外匯用於購買糧食的話,那就是什麼災難都可能發生了,因為中國的生產成本太高,沒有優勢。

「現在印度人口超過了中國,印度人均的糧食占有量2020年的數據只有230公斤。它才230公斤,230公斤相當於一個什麼水平呢?大概相當於中國1957年的水平。印度從來沒有說糧食不夠吃。我們在印度旅遊的時候,我們就很驚奇地得知,印度從來沒有發生過大規模餓死人的災難。」

邱萬鈞表示,它強調糧食安全,不只是糧食安全本身的問題,還牽涉到它在國際戰略上的競爭地位。中共當局可能有其它非經濟上的一個目標,不能過度的依賴這個國外進口糧食。

「因為現在加拿大、美國和澳大利亞,這些國家都是很重要的糧食出口國,(中共和)這三個國家關係都有點不太和睦。在這種情況下,北京當局會不會願意拉下臉來跟這些國家,去購買糧食來解決國內的問題,這是一個可以觀察的地方。」他說。

「它其實是心理上的一個問題,國際自由貿易包括糧食進出口,都是國際互相依賴的。大家就是自由貿易、公平進行貿易,互相增進扶持,那為什麼會覺得有(國際變局)驚濤駭浪?美國為什麼都不會覺得驚濤駭浪?加拿大為什麼不覺得驚濤駭浪?」◇

責任編輯:林妍 #

相關新聞
烏克蘭:敖德薩糧倉遭俄襲擊 數噸存糧被毀
俄海軍演習 向黑海船隻發射火箭彈
聯合國促俄恢復運糧協議 避免全球糧食危機
避免選舉受影響 歐盟要求微軟提供AI風險信息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