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現」慶20周年 關心華人精神健康

人氣 86

【大紀元2023年09月11日訊】(大紀元記者馬尚恩洛杉磯報導)華人來到美國生活後,常常面臨語言、文化、職業、健康等種種挑戰,健康強大的心理素質是華人成功立足美國社會的基石之一。如何才能讓自己和家人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

上週六(9月9日),值洛杉磯非營利機構「活現」慶祝成立20周年,該機構在阿罕布拉市(Alhambra)舉辦主題為「華人家庭精神健康」的講座活動,邀請三位心理健康專家與數百名聽眾分享研究心得。國會議員、當地官員及台灣駐洛經文處官員也出席祝賀嘉獎。

2023年9月9日,「活現」機構慶祝成立20周年,聯手華美健康醫療中心、洛杉磯華埠服務醫療中心、基督教角聲醫療中心等為居民提供健康諮詢。(馬尚恩/大紀元)

當天,「活現」還聯合多家機構,在雅曼舍宮(Almansor Court)會議廳外設立十幾個攤位,向民眾提供家庭精神健康、兒童教育、心理疾病預防等資訊。

2023年9月9日,華人社區居民在「活現」機構舉辦的20周年慶典活動中聆聽精神健康專家的講座。(馬尚恩/大紀元)

從挫折中學會新的處理方式

華埠服務中心心理治療師陳麗先博士在講座中提到一個現象:有情緒障礙的人去看醫生時,會提到身體這痛那痛的,但檢查不到發炎或過敏問題;有的患者在被狗咬過後,見到狗就緊張;也有從戰場上回來的老兵會害怕節日煙火,等等。

要重建心理安全感,需先排除情緒障礙,陳麗先說,「常常處於緊張的狀態,是非常不舒服的」,「情緒緊張時,你的肌肉就會繃緊」。而肌肉的緊張到一定程度,身體可能就無法承受、出現疼痛。那麼,該如何消除這種不適?

陳麗先介紹幾種治療方法:一是認知行為情緒治療法;二是眼動脫敏和再認識心理療法(EMDR);三是身體鬆弛放鬆訓練法,即通過深呼吸了解當下的身體狀況,體會自己的心跳、呼吸等。

對於長期心理不安、睡眠有障礙的患者,陳醫生主張先認識自己的情緒——不僅識別表面情緒,比如生氣的情緒下還可能隱藏著失望、傷心、無助、挫折感等。要懂得使用詞彙表述,把它講出來,不要壓抑在心底。有的人因為害怕而不講出來,反而會出問題。

說出問題後,要從每個問題開始,告訴自己學會放鬆、學會處理問題,不要長期將心理認識停留在第一步:我該怎麼辦?要學會創構新思路:先放鬆自己,手腳也會跟著作出新反應,幫你走出第一步的心理困擾。

學會化解衝突

活現機構創辦人葉顏瑋茵博士提到,疫情期間需要心理健康幫助的人特別多,有時候診患者會超過三十人。心理健康包括情緒、心理、社交等多方面,不同人生階段都可能遇到心理健康問題。我們無法改變所有的因素,但很多時候可以找到潛在原因,作出更有效的防禦。

2023年9月9日,「活現」機構創辦人葉顏瑋茵博士講解家庭在心理健康中的保護作用。(馬尚恩/大紀元)
2023年9月9日,「活現」機構創辦人在頒獎。(馬尚恩/大紀元)

葉顏瑋茵說,保護心理健康的辦法,除了信仰,還來自個人對行為的控制、親友支持、對未來懷抱希望等;自我學習處理問題、提升解決衝突的能力,也非常重要。

她提到,有研究發現,民族認同感越強、對原生文化越有愛好的人,其自豪和自尊心越強。家長要學會傾聽和溝通,培養兩代人之間的認同感。近幾年,美國社會出現政治、防疫等認知衝突,葉顏瑋茵主張,看法不同時要學會聆聽、學會分享看法,不要用強硬的態度去勉強對方。

她提到,華裔父母和子女之間,日常行為和價值觀的衝突比文化衝突帶來的傷害更嚴重。一些家長為了孩子放棄很多東西來到美國,但最後發現,孩子變得越來越陌生。如果家人之間每天吵架,孩子就可能變得抑鬱、離家出走;父母如果能鼓勵、支持孩子,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往往更好。

所以,葉顏博士建議家長們學習化解壓力、處理情緒衝突,以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兒童心智青少年身心專科醫師楊裕仁也分享了一些精神藥物的使用方法。

當天布設攤位的「活現」、華美健康醫療中心、洛杉磯華埠服務中心和基督教角聲醫療中心等機構,近年在華人社區開設了更多分支機構;「活現」還提供很多網上課程,以輔導華人家庭解決身心健康問題。◇

責任編輯:嘉蓮

相關新聞
「如何面對成年人的焦慮和憂鬱症」中文健康講座
「成年人焦慮及憂鬱症」健康講座成功舉行
掌握夫妻相處之道 避免釀成人生悲劇
孩子遭受霸凌有這些跡象 預防至關重要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