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專欄】外資逃離正在衝擊中國經濟

人氣 338

【大紀元2023年09月19日訊】(英文大紀元專欄作家Christopher Balding撰文/任季編譯)外國投資者正在逃離中國。交易股票和債券的證券投資以及建設工廠和企業的外商直接投資已呈現淨流出狀態。

為什麼投資者突然對中國如此消極?這對中國經濟的長期發展會產生什麼影響?

無論是對中國還是對其它國家的投資,成功或失敗的原因都不是單一的,有著一系列影響因素。投資者,無論是對沖基金經理還是建廠的跨國公司,動機都是賺錢。多年來,中國市場一直被這些投資者視為賺錢的捷徑,可這個捷徑的終點卻一直遙不可及。

在中國開展業務的公司通常不得不成立合資企業,或將技術等競爭優勢拱手相讓。許多公司發現這些優勢技術很快就流入了其它公司,甚至是競爭對手手中。外國銀行和資產管理公司總是期待著市場開放的美味餡餅會從天而降,讓他們大賺一筆。中共的官僚們善於畫餅來吸引企業的興趣,但卻很少提供實質性的東西。希望投資中國股票的外國投資者已經深刻認識到,20年來,中國股市一直基本持平。這就是目前中國面臨的首要問題,太多的投資者在中國被「坑」了。

政治因素導致了資金外流。在習近平上台之前,甚至在其執政初期,在中國經營的外資企業賺到的錢足以彌補必要的政治風險。然而,隨著加拿大人邁克爾‧斯帕弗(Michael Spavor)和康明凱(Michael Kovrig)被陷害拘捕,對待外國人和外商的態度已經發生了變化。

全球金融危機之後,雄心勃勃的跨國公司初級管理人員到中國任職被視為晉升高管的必備條件。晉升再加上豐厚的薪酬,商人和企業工作人員都急切地搭乘第一班飛機衝向中國。然而,由於企業必須向(中共)政府提供對幾乎所有技術、內部電子郵件和網絡的訪問權限,加上嚴苛的《國家安全法》和高度保護的市場,外國企業面臨的眾多風險促使許多人表示,潛在的利潤與這些困難相比並不相稱。

中國企業面臨著國家的嚴重制約:一家中國企業始終是一家中國企業。一家國際公司在決定去哪裡投資、採購或建設時有很多選擇,包括越南、印度、德國和美國。中共現在必須爭奪國際流動資本;但到目前為止,中共似乎還沒有興趣參與競爭。

2015年7月8日,中國人民銀行大廈和門前的行人。(Greg Baker/AFP/Getty Images)

那麼,外資撤離中國會帶來什麼影響呢?

簡單講,對中國和世界其它國家來說,都不是好事。

中共從開放市場中獲益匪淺。本地企業和工人與外國企業競爭或為外國企業工作所產生的溢出效應,技術和硬通貨的流動,中共在外貿和與外國企業的直接互動中獲得了巨大的利益。

隨著外國企業和投資尋找其它目的地,會產生一些明顯的影響。首先,企業將不再為中共代言。實際上,中共對民主國家的許多遊說工作都外包給了國內的外資公司和機構。中共政府和企業到其它國家遊說是很難的。

第二,(他們)尋求投資和貿易多元化,離開中國轉向其它國家。印度、越南、其它東南亞國家,都會因為這些企業離開中國而受益。國際貿易和投資不會消失,它們會尋找新的目的地。

第三,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投資,無論是進入還是退出,預計中共對現有企業和投資的限制會越來越多。中國人民銀行最近剛剛宣布對國有企業購買超過5000萬美元的外匯採取核查措施。儘管許多人還在期望中共扭轉方向,引入國際資本,實際上這根本沒有把握住中國局勢的本質。

第四,預計中國的生產率將繼續增長乏力。外資企業,甚至中國民營企業,是中國最具生產力和創新的企業。隨著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的裁員或面臨大幅限制,創新將受到重創,本已較低的生產率增長也會進一步降低。中國的經濟增長還應當會繼續,但不會是健康、充滿活力和富有競爭力的經濟。

第五,隨著投資者的撤離,預計中共政府將收緊對外匯交易的限制。中國人已經在利用各種方法匯出美元或把美元長期存在國外,這讓中國外匯監管機構頭疼不已。中國迫切需要美元來保持國際貿易暢通和貨幣增長。這意味著監管機構將繼續收緊貿易和資本流動,以確保達到需要的平衡。如果他們從國外獲得的資金沒有那麼多,就只能限制向國外輸送資金,從而進入一種惡性循環。

投資者在中國賺不到錢,政治因素會帶來更大的風險,這種風險在短期內又不可能改變。隨著資金流向其它地方,隨著中國變得更加僵化,緊縮會持續,效率也會繼續降低。

作者簡介:

克里斯托弗‧巴爾丁(Christopher Balding)是越南富布賴特大學和北京大學研究生院滙豐商學院的教授。他專門研究中國經濟、金融市場和技術。他是亨利‧傑克遜學會(Henry Jackson Society)的高級研究員,在移居美國之前,他在中國和越南生活了十多年。

原文:Why Foreign Investment Is Leaving China and What It Means | The Epoch Times 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本文所表達的是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責任編輯:高靜#

相關新聞
【名家專欄】萎縮中的中國經濟基礎
【名家專欄】中國經濟前景日益黯淡
【名家專欄】中國經濟深陷危機 傳統刺激難救
【名家專欄】中國經濟危機加深 是福是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