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亞洲出口持續增加 有輸出通縮風險

人氣 1074

【大紀元2024年05月10日訊】(大紀元記者夏雨綜合報導)野村控股(Nomura Holdings Inc.)經濟學家表示,中國對亞洲國家的出口增加,購買量減少,增加了中國向亞洲地區輸出通貨緊縮的可能性。

彭博社報導,週五(5月10日),野村證券經濟學家Sonal Varma和Si Ying Toh在給客戶的報告中寫道,「中國出口增長的主要驅動因素包括工業產能過剩,特別是綠色能源產品的產能過剩、強勁的亞洲內需以及持續的供應鏈重組。」

他們表示:「亞洲與中國的貿易關係正在經歷結構性轉變。」「隨著亞洲對中國消費品的進口不斷增加,中國也可能向亞洲其它地區輸出通貨緊縮。」

歐美市場越來越難進,歐美對中國商品的進口增長處於緩慢或停滯狀態。中共當局4月貿易數據顯示,1—4月期間,中國對東盟10國,包括新加坡、泰國和印度尼西亞等的出口增長了6.3%,超過1,850億美元。東盟與中國之間的進出口貿易總額達3,070億美元,高於同期與歐盟或美國的貿易總額。此外,中國對越南的出口增長了20%以上。

野村證券表示,亞洲與中國的貿易從2013年245億美元的順差,惡化為2023年1,926億美元的貿易逆差,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印度以及越南、泰國、菲律賓和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和中國的貿易逆差。

Varma和Toh表示,到2023年,九個亞洲經濟體中有七個與中國之間存在貿易逆差,其中包括韓國,這是該國31年來首次出現逆差。

Varma在4月29日發表在《日經新聞》的一篇文章中寫道,亞洲與中國的貿易關係正在經歷結構性轉變。過去三年,該地區大多數經濟體對中國的出口占其總出口的比例有所下降,而同時從中國的進口卻有所增加。

她分析說,對中國出貨量下降有兩個原因:首先,在美國持續施壓的脫鉤壓力下,供應鏈正在向遠離中國的方向多元化,降低了以中國為中心的加工貿易。其次,中國內需一直疲軟,影響了亞洲其它地區對中國的出口。與其說是中國消費者的問題,不如說是中國企業、尤其是房地產企業在中國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情況下需求疲軟的結果。

Varma表示,跨國公司正在尋求進一步將供應鏈遠離中國,這將減緩以中國為中心的加工貿易。由於中國經濟受到結構性挑戰和地緣政治逆風的困擾,其中期增長放緩且投資較少,可能會進一步降低中國吸收亞洲出口的比例。此外,美國正在加強對中國企業規避關稅和貿易限制戰略的審查,並可能尋求堵塞允許企業通過墨西哥和越南等第三國運送產品的漏洞。

她說,這意味著中國將繼續尋找新的出口市場。由於自己後院的國家經濟強勁增長,亞洲市場是一個明顯目的地。

野村證券表示,除了通貨緊縮的威脅外,還有其它重要的中期影響。經濟學家警告說,當地生產商面臨的壓力日益增大,可能引發亞洲保護主義以及中國與亞洲其它地區之間投資流向的轉變。

Varma在《日經》文章中表示,如果中國進口需求的穩態增長慢於過去,大多數亞洲經濟體也需要尋找新的出口市場,並實現貿易夥伴多元化,以跟上自身出口增長的步伐。其次,該地區的企業需要為來自中國的更激烈競爭做好準備,不僅是在新的出口市場,而且是在國內。例如,中國向韓國出口更多化學品和汽車,向泰國出口汽車,向印度出口化學品、鋼鐵和鋁。這加劇了當地製造商的競爭,並可能成為貿易摩擦的根源。

責任編輯:李寰宇#

相關新聞
4月貿易數據洩密 中國經濟面臨哪些困境
美中對抗升溫 美再將37中國實體列黑名單
中國房市蕭條 為何印度越南卻炙手可熱
美國會委員會質詢喬治亞理工和天津大學關係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