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受苦」 中國電動車製造商拖延付帳時間

人氣 3265

【大紀元2024年05月20日訊】(大紀元記者張婷綜合報導)價格戰和利潤下滑的衝擊下,一些中國電動車製造商需要比前幾年更長的時間結清應付帳款,這是中國汽車市場面臨壓力的又一跡象。製造商延長付款開始給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帶來衝擊,導致供應鏈中的弱者面臨倒閉風險。

近幾年,中國經濟低迷,年輕人失業率一直居高不下,消費者不願支出,對電動車的需求減弱,使得電動車市場陷入慘烈價格戰和利潤率下降的困境。付款周期的延長顯示許多汽車製造商在中國面臨壓力。

根據彭博社彙編的最新數據,中國的蔚來汽車(Nio)結清應付帳款(其中絕大多數是欠供應商的)所需時間在2021年至2023年期間逐年增加。2021年需要約197天,2022年需約247天,而2023年則需大約295天;數據還顯示,小鵬汽車在2023年需要約221天才能履行對供應商和相關方的付款義務,而在2022年需要約208天,2021年則需要約179天。

相比之下,美國電動車巨頭特斯拉公司在2023年需要比前兩年更短的時間支付對供應商的款項。數據顯示,特斯拉在2023年需要約101天,2022年需要112天,而2021年需要約113天。

特斯拉最主要的中國競爭對手比亞迪在2023年需要275天才能結清應付帳款,高於2022年的219天和2021年的198天。

蔚來汽車3月5日發布的財報顯示,該公司2023年淨虧損為人民幣207.198億元。2018年至2023年,6年內蔚來汽車淨虧損總額已超過人民幣800億元。

小鵬汽車3月19日發布的財報顯示,該公司2023年淨虧損人民幣103.8億元,較2022年淨虧損人民幣91.4億元有所擴大。

彭博社援引諮詢公司JSC Automotive的董事總經理約亨‧西伯特(Jochen Siebert)的話說,「每個人都在受苦。」

「對於製造商來說,降價意味著流入的資金減少。因此,他們欠供應商的錢可能是他們為了保持流動性所必需的。」西伯特說。

蔚來汽車和小鵬汽車沒有回應彭博的置評請求。

西伯特說,延遲付款正開始對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產生連鎖反應。

「三級或四級供應商確實受到了打擊。」他補充說,隨著供應商破產,電動汽車行業可能會出現「混亂的整合」,從而迅速給汽車製造商帶來生產問題。

彭博援引安邁顧問有限公司(Alvarez & Marsal)駐上海的董事總經理朱琳(Zhu Lin,音譯)的話說,「價格戰不會很快結束,壓力最終將轉嫁給供應商。」

「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汽車零件生產商向我們尋求改善業績,其中一些正在考慮出售不盈利的業務。」她說,「供應鏈中的弱者將面臨被踢出遊戲的高風險。」

根據彭博社彙編的數據,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總部位於浙江的敏實集團(Minth Group Ltd.)截至去年12月,其應收帳款和應收票據和2020年底相比,激增了40%以上,至人民幣47.4億元(6.56億美元),而同期其現金及等價物則縮水了近三分之一,降至42億元人民幣。

彭博社彙編的數據還顯示,比亞迪的主要供應商湖南裕能新能源電池材料公司(Hunan Yuneng New Energy Battery Material),在2022年底的應收帳款和應收票據同比增加了兩倍多,達到104.3億元,而現金儲備則下降到4.352億元。

中國有二百多家電動汽車製造商,目前都在應對巨大的產能過剩問題,專家預測許多規模較小的公司將無法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生存下來。

無論是國內殘酷的價格戰,還是經濟疲軟導致的銷售放緩,中國電動汽車廠面臨嚴峻挑戰。而全球其它市場對電動汽車的熱情正在減弱,這對寄望出口海外轉移國內壓力的中國廠家來說,也是一個很大的壞消息。此外,美國已經提高對中國電動車的徵稅,力求阻止廉價汽車傾銷問題。歐盟也正在對中國電動車進行調查,或徵收反補貼關稅。

責任編輯:林妍#

相關新聞
中國電動車企倒閉潮延燒 專家析複雜原因
中國電動車國安風險高於5G 美國展開調查
中國電動車市場開啟生死賽 200家車廠混戰
中國電動車恐進軍台灣市場 學者:應跟緊美國腳步圍堵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