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熱天就喝這一杯!防暑防脫水 還健脾消食

文 / 白玉熙

大麥茶不僅能健胃整腸,還可消水腫、降膽固醇。(Shutterstock)
熱天就喝一杯大麥茶,不僅能健胃整腸,還降膽固醇,防止脫水。(Shutterstock)
人氣: 1786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 , , , , , , , ,

夏至後的高溫酷暑,讓人動則大汗淋漓,食慾不振,煩渴難耐,夜間更是輾轉難眠,讓人體虛勞乏,而一杯看似平平無奇的大麥茶,便可為您輕輕鬆鬆解暑去憂。

補水快捷 防暑有奇效

大麥防暑止渴,功效神奇,因為它能迅速為人體補充水分,解除暑熱。高溫酷暑,人體因大量出汗,很容易脫水中暑,因此水分的補給,就變得十分重要,然而,單純的喝水,起不到最快的補水作用,脾胃虛弱的人,因運化無力,食慾不振,進入胃中的水,還可能因此無法被人體利用,這樣一來,大量的飲水,還是覺得口渴煩熱,缺水的燥渴不但沒有緩解,還容易造成身體的水腫。(延伸閱讀:每天1杯大麥茶 消水腫降膽固醇

也就是說,水要喝得有效,就要變成血液中的水分,而中醫會告訴你,最有效的補水方式,就是藉由穀物的助力。水中有穀物的力量,才能快速進入血脈,變成血液中的水分,運送至全身,溫潤人體細胞,解除暑熱,止渴生津。這也就是為何古代農民在烈日下勞作,經常喝粥解渴的原因,不僅快速有效地補水、排熱,還可補氣、補血,解除疲勞。可以說幾乎所有穀物粥或穀物湯,都有類似的功效。

澳洲大麥
圖為大麥示意圖。(WILLIAM WEST/AFP via Getty Images)

大家可能會問了,既然如此,為何偏偏選用大麥來做成大麥茶補水呢?

原因很簡單,大麥味甘、鹹,性微微偏寒,但是烘焙之後的大麥性質就變了,變成微溫能量,所以,脾胃虛寒的人喝大麥茶也不用擔心,這裡最關鍵的就是其甘、鹹之味。因鹹味穀物有一個特殊的作用,就是走血脈。中醫認為「鹹走血」,就是指鹹味入胃後,與血相合。

大家知道汗水是鹹的,出汗不僅損失水分,還有鹽分。血也是鹹的,因汗液是血變的。明代醫藥專家李時珍認為:「汗出於心,在內為血,在外為汗。」就是所謂「汗血同源」。出汗過多,不僅會耗氣,還傷及津液、損及心血。

所以大麥茶能迅速補充血脈中流失的水分,同時會防止血液黏稠造成的心火過旺,心煩失眠,口乾舌燥。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提到:大麥可以壯血脈。就是讓血脈中的血液水分足夠,流動起來通暢有力。所以,大麥茶補水不用擔心缺鹽,止渴生津,除熱解暑是相當神速的。同時,這也是李時珍說大麥能夠養顏,讓人面色紅潤的原因。可謂美白佳品。

消除脹氣 化解積食 健脾開胃

大家不管是否吃過西餐,都知道西方是以肉食為主,飯後配黑黑的苦咖啡,這並非偶然,而是傳統養生的必然。咖啡是咖啡豆烘焙成的,跟大麥功效相似,焦苦的穀物健脾功效最好,經過火力的烘焙,咖啡與大麥,就具有火的能量,焦苦的香氣與味道就是火的味道。

大麥與咖啡都能健脾開胃,有幫助消化和解除油膩的作用。(Shutterstock)

「五行」講火能生土,脾胃屬土性,因此大麥與咖啡都能健脾開胃,有幫助消化和解除油膩很強的作用。所以,大麥可以化解積食,解除吃肉難消化和肥胖的擔憂。有減肥去脂的功效。(延伸閱讀:大麥改善腸道環境緩解便祕 還能減少內臟脂肪

此外,大麥還能消除腹部的脹氣,讓胸部與腹部之間阻滯的經脈通暢,幫助肺部降氣,疏通腸道,防治便秘。這就是李時珍說的大麥「寬胸下氣」的作用。大麥茶沒有咖啡因的擔憂,不會造成失眠,功效、風味與咖啡相似,顧慮咖啡因的人不妨用大麥茶來代替咖啡。

大麥入脾經和胃經,有很強的健脾胃、助消化、解油膩、化積食的功效。因此,它能調和脾、胃,讓消化系統運轉開來。脾、胃互為表裡關係,就像肝、膽相照一樣,一方出問題,另一方必然受到影響。胃部經脈之氣要往下降,脾部經脈之氣要往上升,如果脾經因濕熱受困,胃部之氣就會逆行,造成食慾不振,嚴重者還會嘔吐,這就是胃氣上逆的結果。

大麥就可以調和脾、胃經脈之氣,恢復正常,達到健脾和胃,改善食慾不振甚至反胃的效果。當然暑熱除、煩渴消、脾胃和,失眠之苦也就緩解了。

防治糖尿病

古醫書《名醫別錄》記述大麥「主消渴,除熱,益氣,調中」,就是說,大麥可以主治消渴症,可以解除身體的燥熱,能補氣和疏通氣機,調理脾胃中樞系統。

古代所謂的消渴症,就是現代醫學認為的糖尿病,本就是屬於消化系統的問題,大麥強力助消化的能力和補水消渴的能力,對糖尿病患者是最好的幫助,病人日常飲用可以達到防治糖尿病的效果。

而深度烘焙的黑大麥,既健胃消食,還可溫腎固精,讓人體水道系統運行正常,不僅對糖尿病和消暑止渴效果更佳,對治療急性咽喉炎、扁桃體炎、咽喉部膿腫都十分有益。

大麥作為家庭的防暑和保健常備飲料,簡單有效。一杯解千憂。◇

身處紛亂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責任編輯:周侃霏

推薦閱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