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热天就喝这一杯!防暑防脱水 还健脾消食

文 / 白玉熙

大麦茶不仅能健胃整肠,还可消水肿、降胆固醇。(Shutterstock)
热天就喝一杯大麦茶,不仅能健胃整肠,还降胆固醇,防止脱水。(Shutterstock)
人气: 1786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 , , , , , , , ,

夏至后的高温酷暑,让人动则大汗淋漓,食欲不振,烦渴难耐,夜间更是辗转难眠,让人体虚劳乏,而一杯看似平平无奇的大麦茶,便可为您轻轻松松解暑去忧。

补水快捷 防暑有奇效

大麦防暑止渴,功效神奇,因为它能迅速为人体补充水分,解除暑热。高温酷暑,人体因大量出汗,很容易脱水中暑,因此水分的补给,就变得十分重要,然而,单纯的喝水,起不到最快的补水作用,脾胃虚弱的人,因运化无力,食欲不振,进入胃中的水,还可能因此无法被人体利用,这样一来,大量的饮水,还是觉得口渴烦热,缺水的燥渴不但没有缓解,还容易造成身体的水肿。(延伸阅读:每天1杯大麦茶 消水肿降胆固醇

也就是说,水要喝得有效,就要变成血液中的水分,而中医会告诉你,最有效的补水方式,就是藉由谷物的助力。水中有谷物的力量,才能快速进入血脉,变成血液中的水分,运送至全身,温润人体细胞,解除暑热,止渴生津。这也就是为何古代农民在烈日下劳作,经常喝粥解渴的原因,不仅快速有效地补水、排热,还可补气、补血,解除疲劳。可以说几乎所有谷物粥或谷物汤,都有类似的功效。

澳洲大麦
图为大麦示意图。(WILLIAM WEST/AFP via Getty Images)

大家可能会问了,既然如此,为何偏偏选用大麦来做成大麦茶补水呢?

原因很简单,大麦味甘、咸,性微微偏寒,但是烘焙之后的大麦性质就变了,变成微温能量,所以,脾胃虚寒的人喝大麦茶也不用担心,这里最关键的就是其甘、咸之味。因咸味谷物有一个特殊的作用,就是走血脉。中医认为“咸走血”,就是指咸味入胃后,与血相合。

大家知道汗水是咸的,出汗不仅损失水分,还有盐分。血也是咸的,因汗液是血变的。明代医药专家李时珍认为:“汗出于心,在内为血,在外为汗。”就是所谓“汗血同源”。出汗过多,不仅会耗气,还伤及津液、损及心血。

所以大麦茶能迅速补充血脉中流失的水分,同时会防止血液黏稠造成的心火过旺,心烦失眠,口干舌燥。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提到:大麦可以壮血脉。就是让血脉中的血液水分足够,流动起来通畅有力。所以,大麦茶补水不用担心缺盐,止渴生津,除热解暑是相当神速的。同时,这也是李时珍说大麦能够养颜,让人面色红润的原因。可谓美白佳品。

消除胀气 化解积食 健脾开胃

大家不管是否吃过西餐,都知道西方是以肉食为主,饭后配黑黑的苦咖啡,这并非偶然,而是传统养生的必然。咖啡是咖啡豆烘焙成的,跟大麦功效相似,焦苦的谷物健脾功效最好,经过火力的烘焙,咖啡与大麦,就具有火的能量,焦苦的香气与味道就是火的味道。

大麦与咖啡都能健脾开胃,有帮助消化和解除油腻的作用。(Shutterstock)

“五行”讲火能生土,脾胃属土性,因此大麦与咖啡都能健脾开胃,有帮助消化和解除油腻很强的作用。所以,大麦可以化解积食,解除吃肉难消化和肥胖的担忧。有减肥去脂的功效。(延伸阅读:大麦改善肠道环境缓解便秘 还能减少内脏脂肪

此外,大麦还能消除腹部的胀气,让胸部与腹部之间阻滞的经脉通畅,帮助肺部降气,疏通肠道,防治便秘。这就是李时珍说的大麦“宽胸下气”的作用。大麦茶没有咖啡因的担忧,不会造成失眠,功效、风味与咖啡相似,顾虑咖啡因的人不妨用大麦茶来代替咖啡。

大麦入脾经和胃经,有很强的健脾胃、助消化、解油腻、化积食的功效。因此,它能调和脾、胃,让消化系统运转开来。脾、胃互为表里关系,就像肝、胆相照一样,一方出问题,另一方必然受到影响。胃部经脉之气要往下降,脾部经脉之气要往上升,如果脾经因湿热受困,胃部之气就会逆行,造成食欲不振,严重者还会呕吐,这就是胃气上逆的结果。

大麦就可以调和脾、胃经脉之气,恢复正常,达到健脾和胃,改善食欲不振甚至反胃的效果。当然暑热除、烦渴消、脾胃和,失眠之苦也就缓解了。

防治糖尿病

古医书《名医别录》记述大麦“主消渴,除热,益气,调中”,就是说,大麦可以主治消渴症,可以解除身体的燥热,能补气和疏通气机,调理脾胃中枢系统。

古代所谓的消渴症,就是现代医学认为的糖尿病,本就是属于消化系统的问题,大麦强力助消化的能力和补水消渴的能力,对糖尿病患者是最好的帮助,病人日常饮用可以达到防治糖尿病的效果。

而深度烘焙的黑大麦,既健胃消食,还可温肾固精,让人体水道系统运行正常,不仅对糖尿病和消暑止渴效果更佳,对治疗急性咽喉炎、扁桃体炎、咽喉部脓肿都十分有益。

大麦作为家庭的防暑和保健常备饮料,简单有效。一杯解千忧。◇

身处纷乱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责任编辑:周侃霏

推荐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