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新議會形成 專家:歐中關係只能變更糟

人氣 1315

【大紀元2024年06月19日訊】(大紀元記者徐簡採訪報導)隨著2024年歐洲議會大選政局揭曉,專家分析,不管什麼黨派當政,歐盟與中共的關係只能繼續沿著「繼續變糟」的軌跡運行。

6月9日,歐洲議會大選投票結束後,根據6月14日計算的選舉結果,右翼人士在法國、德國、意大利的支持率有所上升,左翼人士在愛爾蘭和芬蘭有所增長。

現任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所在的中右翼的「歐洲人民黨」(EPP)仍然是第一大黨,擁有190席,占720名議員總數的四分之一;左翼的社會黨和民主黨(S&D)穩居第二,共136席;歐洲議會中最右翼的兩個團體——歐洲保守黨和改革黨(ECR)擁有76席、身分與民主黨(ID)58席,如果他們結盟,將成為歐盟第三大勢力。

新一屆議會將於2024年7月初正式召開首次會議。

歐中關係的發展軌跡「早成定局」

歐洲大學研究所羅伯特‧舒曼高級研究中心主任埃里克‧瓊斯(Eric Jones)告訴大紀元,「我認為此次選舉對歐中關係的走向影響甚微,甚至沒有影響,(因為)這一走向早已確定——那就是變得更糟。」

歐洲大學研究所羅伯特‧舒曼高級研究中心主任埃里克‧瓊斯(Eric Jones)。(Eric Jones提供)

他認為歐中關係走向惡化,取決於三個方面,第一是中美關係緊張,而兩國都是歐盟的主要經濟夥伴,歐盟在一些經濟政策上需要跟隨美國;第二在於俄烏戰爭中,由於「中俄關係密切」,妨礙了歐洲安全。

「但最重要的因素,還是歐中關係本身。這種關係最初看似一個巨大的機遇源泉,後來演變成一種強大的相互依存關係,然後又變成了一種更具戰略性和競爭力的關係,而且雙方的『戰略競爭』關係才剛剛開始。」他說。

針對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徵收的關稅,北京啟動了針對歐盟的豬肉反傾銷調查,他表示,「我認為中國(中共)正在利用一切手段企圖軟化歐盟立場,這都是其戰略競爭的一部分。比如,中國(中共)對歐盟豬肉出口進行傾銷調查,就是最新的例證。」

他說,歐盟各國在貿易問題上非常團結,「每一次(中共對單個歐盟國家的)針鋒相對的事件,都會讓雙方的整體關係,變得更緊張。」

「我預計,這種動態(緊張關係)在未來幾個月和幾年內會,只會增加而不是減少。」他說。

各黨對華態度分歧大 歐委會主席人選很重要

歐洲各國右翼與中共的關係複雜,其內部對中共的態度也不一致,甚至南轅北轍。例如德國選擇黨黨首的助手涉嫌間諜醜聞,匈牙利的維克托‧歐爾班與中國關係密切,但意大利的兄弟黨退出了「一帶一路」等。

對此柏林自由大學奧托‧蘇爾政治學院的政治學教授、歐洲一體化中心主任塔尼婭‧伯澤爾(Tanja Börzel)告訴大紀元,從她自己所從事的研究來看,歐洲黨派特別是右翼和極右翼黨派投票的一致性很低,「這取決於(不同的)黨派和國家」,例如,「德國保守黨由於與中國的經濟利益,更加親華,而其它成員國的保守黨則不然。」

柏林自由大學奧托‧蘇爾政治學院的政治學教授、歐洲一體化中心主任塔尼婭‧伯澤爾(Tanja Börzel)。(Tanja Börzel提供)

「外界很難預測新組成的歐洲議會將如何影響歐中關係——這意味著委員會主席的角色更為重要。」伯澤爾說。

她認為,馮德萊恩很可能成為下屆委員會主席,這意味著歐盟對華政策將有一定的延續性,「她推動了對中國電動車的關稅,這表明她與對中國(中共)強硬的成員國妥協。我不認為歐中關係會變得更平坦,這是一直以來都很複雜的關係,我不認為這一點會有根本改變。」

「馮德萊恩的(對華)立場是去風險,而不是脫鉤,她試圖在走鋼絲。所以,我認為未來公平競爭和補貼問題可能會變得更重要的(歐中關係)。」

對歐盟而言 最先關注哪些歐中話題?

新成立的歐洲議會,將會最先關注哪些歐中話題?瓊斯教授說,俄烏戰爭是歐盟目前最關注的問題,「我相信議會將就中國(中共)支持俄羅斯對抗烏克蘭展開辯論。還將就中國對歐洲的出口展開辯論,特別是在與太陽能電池板、電動汽車和電池相關的綠色產業方面。」

而伯澤爾教授認為,中共這些年的倒行逆施,已經導致一些國家從友好變為警惕,意大利的對華立場已經改變,現在他們正在退出「一帶一路」。

她表示,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經濟問題顯現,以及中共當初所承諾的無附加條件、雙贏局面的承諾,無法兌現,而中國所攫取的經濟效益往往大於東道國,「這種情況影響了(歐盟『一帶一路』)成員國對華立場」。

「中國(中共)在波羅的海國家完全失去了影響力。」伯澤爾教授說。她表示,不過有一些歐洲國家想在中國和歐盟中左右逢源,比如匈牙利。所以各國對華態度很複雜,其政策主要由各國的經濟和地緣政治所驅動。

美國大選對歐中關係的影響

伯澤爾教授認為,美國大選將影響歐中關係的走向,「這個房間裡的大象是美國,拜登在很多方面延續了川普(特朗普)的對華政策,拜登和川普在很多問題上意見不一致,但對中共的態度是一致的。」

她認為,因為拜登時期,歐洲需要美國幫助打擊俄羅斯、幫助平息中東戰火,「我們需要他們,因此需要跟隨美國(對華)政策以換取其對烏克蘭和中東的支持」。

如果新一屆美國政府轉變美國對俄羅斯、中東的政策,那麼「歐洲人就必須更多地依靠自己,而不必過多顧及美歐關係」。

她分析,歐洲一直在努力平衡對華的政治、經濟和地緣政治問題,一方面不希望與中方脫鉤,一方面希望減少依賴,分散經濟關係,「我想說的是,歐中關係不僅取決於新任歐盟委員會主席、歐洲議會的組成,還取決於今年11月美國大選的結果。」

瓊斯教授說,「無論誰控制白宮,歐中關係的基本結構仍將保持我們今天看到的軌跡——走向更多的戰略競爭,也走向更多的『去風險化』。世界正在『去全球化』,即使這一趨勢仍未在貿易和投資數據中顯現出來。但我預計這種情況不會改變。」。

責任編輯:林妍#

相關新聞
歐洲議會議員敦促馬克龍「堅定地」反對中共
歐洲議會選舉 匈牙利執政黨表現遜於預期
歐洲議會「右轉」 有哪些贏家和輸家?
歐洲議會選舉 梅洛尼領導的意大利兄弟黨大勝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