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為何對外傾銷?專家解析並支招反制

人氣 2901

【大紀元2024年06月03日訊】(大紀元記者程靜、易如採訪報導)中共商務部長王文濤日前訪問西班牙,批評歐盟所指的中國「產能過剩」是「錯誤敘事」,並稱如再打壓中企,將採必要措施維權。

專家認為,中共為解脫自身經濟困境對外傾銷,在歐盟將對中企徵稅之際,王文濤高調到西班牙合資電動車廠演說,分化歐盟用意明顯,但其實美歐可以對電動車提高進口標準,以反制中共傾銷。

歐盟或對中企徵稅之際 王文濤大批歐盟

中共商務部官網6月2日公布,王文濤在西班牙巴塞羅那訪問,主持召開「西班牙中資企業圓桌會」,並參訪中國奇瑞汽車與西班牙埃布羅(Ebro)汽車合資設立的電動車廠。

6月3日,王文濤與西班牙經濟、貿易和企業大臣奎爾波在馬德里共同主持一個經濟會議,他指歐盟以「產能過剩」為由對中國電動汽車實施反補貼調查,過剩的不是產能,而是焦慮。

此前,王文濤1日表示,希望通過對話協商妥善處理與歐盟的經貿摩擦,如歐方言行不一繼續打壓中國企業,中方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堅定維護中企正當利益。

近年來,中國電動車發展迅猛。中國乘聯會祕書長崔東樹2日發文稱,2023年中國在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占比達到64%,2024年1至4月在全球占比繼續維持64%,其中4月中國新能源乘用車在全球占市率達67%。

在純電動車方面,去年中國純電動車在全球市占率62%,今年1至4月在全球市占率59%。在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市場,去年中國在全球市占率達69%,今年1至4月升至71%的超高水準。

歐盟去年10月宣布,正式啟動針對中國產電動汽車的反補貼調查,並稱已經掌握「充分證據」。調查須在13個月之內完成,歐盟可以在9個月內徵收臨時性的反補貼關稅。

這意味著今年7月之前,歐盟可以徵收臨時反補貼關稅。這將給中企帶來數十億美元的額外成本。

歐盟主席馮德萊恩稱,如果能夠證明中企存在扭曲市場的不公平競爭,歐盟將「果斷採取行動」。美國5月早些時,宣布將針對中國電動車的關稅從25%提高到100%。歐盟預計會跟隨。

如何界定產能過剩王文濤指歐盟「錯誤敘事」

王文濤還指,歐盟近期以中國產能過剩論和不公平競爭等「錯誤敘事」為由,歧視性運用貿易救濟、國際採購工具、外國補貼條例等工具,密集對中國電動車、鐵路機車、光能、風電、安檢、醫療設備等產品發起調查,使中歐經貿摩擦的風險不斷上升。

對於所謂的「錯誤敘事」,美國經濟學者黃大衛3日對大紀元分析,「從北京角度看,它的產能過剩就在於它作為賣方立場,賣方可以生產更多東西去賣,沒有產能過剩,只是說歐洲人買得比較少,沒有放開買,就是沒有消費購買更多中國商品。」

「他只從這個角度去看,他不覺得是北京生產多了,是覺得你消費少了,不是說覺得中國生產多了,是覺得你歐洲生產少了,這是作為他的敘事模式的一個表述立場。」

但對於歐美來說,黃大衛表示,他們覺得按照WTO規定,有幾個原則性問題,第一是非歧視原則,大家不能歧視對方,第二叫互惠原則,雙方之間是互惠互利,第三貿易自由化,公平等。第四是透明原則,第五是允許例外和優惠待遇原則。

黃大衛說,這個賣方和買方的矛盾其實早有規矩,就是按照這個關貿總協定,又叫WTO,它裡面有明確的五原則,誰違反了,就被視為違背國際慣例。所以從這方面來看,應該說歐美的這個模式相對來說,更接近我們說的國際慣例。

《華爾街日報》也表示,如何界定產能過剩」?是自身當前的增長,還是全世界的增長,抑或中國未來的增長?西方傾向第一種定義。中共政府則傾向於第二或第三種定義。

所謂「錯誤敘事」,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艾肯商學院教授謝田認為,「他一定這樣說的,那他還能怎麼說呢?如果說歐盟敘事是正確的,那不打自己的臉嗎?」

中國經濟長期不振 中共苦尋突破口

為何中共的標準跟世界不一樣?台灣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副教授孫國祥3日對大紀元分析,北京的目的,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想要維持它的經濟利益。「目前中國經濟,不管是房地產或地方債務或出口,其實基本上都在一個停滯甚至是衰退的情況。」

「它在全世界市場中最能夠保護自己,維護經濟利益的,其實就是類似這種所謂的新三樣,或者是新能源產業。所以,中國對於能不能夠推出新三樣,或者新能源產品作為戰略目標。」

謝田也對大紀元分析,中共試圖用它的「新質生產力」來挽救經濟。以低價傾銷方式,讓電動車、鋰電池和光伏產品更快地占領世界市場。特別電動車進入歐洲市場的速度非常之快。它也試圖進入美國市場及墨西哥市場。

謝田認為,中國電動車的產能是絕對的過剩,極大的過剩。它現在必須用出口傾銷方式來消化它的過剩產能,輸出它的失業等經濟問題。

「而歐洲國家的做法呢,實際上也是不得不用政府行為來抑制。他們也是被動地在面對中共的咄咄逼人的進軍國內市場。」

謝田說,「歐盟沒有什麼言行不一,可以說歐盟是措手不及。被中共突如其來、來勢洶洶、規模龐大的滲透給嚇壞了。因為這個直接就威脅到了歐盟電動車產業,甚至汽車產業的生存。」

分析:貿易摩擦起源是「產能過剩」

王文濤還指責,歐盟的一系列調查將使中歐經貿摩擦的風險不斷上升。

但是,孫國祥對大紀元表示,貿易摩擦的起源不是單一因素造成的,至少有三方面因素。

他說,第一個因素是市場競爭跟產能過剩,也就是歐盟,「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在一些像鋼鐵、光伏等存在產能過剩問題,這些產品大量出口到海外市場,衝擊全球市場。」

此外,歐盟非常清楚地表明,中共的補貼政策導致了不公平競爭。孫國祥說,「像新能源車其實是賣一台虧一台,之所以可以維持,而且還是在中國國內,都是因為政府的補貼政策,這是我們看到的最嚴重情況。」

「另外我們當然可以看到,全球地緣政治經濟的問題,也就是有貿易政策跟保護主義,還牽涉到中歐之間的整體的政治跟經濟關係。」

所以最主要的原因,孫國祥認為,貿易摩擦起源其實還是中國的產能過剩,但是它在整個全球的貿易政策跟保護主義政策,以及歐中之間的政治跟經濟關係上,產生了更大的漣漪效應。

而王文濤的發言其實反映了北京對歐盟政策的不滿,他說,「其實更重要的是,北京能夠對自己的產能過剩問題,坐下來和歐洲進行真誠對話,可能這才是促進雙邊貿易健康發展的唯一解決之道。」

中共在西班牙建合資廠 繞過歐盟制裁 分化歐洲

此前,中國奇瑞(Chery)與西班牙埃布羅公司(Ebro-EV)4月19日在西班牙巴塞羅那自由貿易區舉行電動汽車合作協議簽字儀式。新華社說,西班牙首相桑切斯(Pedro Sanchez)以及安徽省副省長單向前、中共駐西班牙大使姚敬等人出席。

6月2日,王文濤在西班牙參訪奇瑞與埃布羅合資電動車廠時提到,雙方合作是中國企業首次與西歐已開發國家簽署汽車在地化生產協議,希望成為中國車企「對外開展合作、實現產業鏈深度融合的典範」。

孫國祥認為,北京的目的,一是積極拓展國際市場,利用像奇瑞汽車等進行全球化戰略,也就是通過在歐洲設立合資廠,讓中國電動車不僅能進入歐洲市場,還可以利用當地資源技術,來提升自己產品的競爭力。

第二個,「當然就是它可以逃脫歐盟對中國本地產的這種電動車的反傾銷跟反補貼措施,來降低本身這種可能貿易摩擦的風險。」

第三就是技術合作跟創新,「雖然中國這些產品似乎已經取得一定的技術水準,但是必須說中企還遠遠沒有達到,全世界製造業的一流水準」。

謝田也認為:這種合資企業,很可能讓歐盟防不勝防,因為這車是在西班牙製造的。「其實中共是兩面夾擊在攻擊歐洲市場。一面在西班牙建廠,同時在匈牙利建廠。」

「歐盟馬上就面臨非常強大的來自中共製造的,當然它現在不是在中國製造,而是來自中國的資本,在匈牙利和西班牙投資建造的中國品牌汽車,可能對歐洲汽車製造商構成巨大威脅。」

目前匈牙利擔任歐盟的主席國,中共黨魁習近平此前歐洲行還訪問了匈牙利。孫國祥說,北京在分散或者是分化歐盟,「這些都是目前我們所看到中共在國際言行上,特別是王文濤講話當中所表現出來的意涵」。

中共搶占國際市場 專家支招

黃大衛也表示,「中共通過這個(合資)方式讓未來的貿易制裁更加複雜,因為你很難區分這究竟是Made in China,因為他們都是Made in Europe,在歐洲生產的,所以,你就很難用『中國商品』這個規律來進行制裁。」

隨著美國對中國商品的限制越來越嚴厲,許多中國工廠紛紛在墨西哥投資辦廠,把中國的產品運到墨西哥貼牌後再轉賣給美國,藉此規避美國對中國的高關稅。

不過上月中旬,墨西哥突然以「保護本國企業」「防止不公平競爭」為由,對鋼、鋁、紡織品等544項商品徵收5%至50%的臨時進口關稅。中企傾銷美國這條路不通了。

對於歐洲,黃大衛認為,其實在這方面並不難處理,因為在十幾年前就受到過中國汽車衝擊。

他說,當時德國跟歐盟能夠攔下來的原因是因為中國汽車基本上在碰撞測試、安全測試方面不堪一擊,各種安全參數方面都比較爛,不安全。結果在過去十年,中國的燃油車在歐盟、在美國基本上是一台都賣不出去。

黃大衛表示,歐洲可以進行一個非常嚴格的,像美國的IHSS公路測試一樣的碰撞測試,估計中國大部分汽車都做的不及格,他也沒有這個工藝去生產。

所以歐洲,「我覺得他們應該是有點本末倒置,就是浪費精力去糾纏。因為相對於電腦啊,手機啊,歐盟很難去控制中國商品。」

「歐盟美國要制裁中國產品,單純從產地方面很難制裁,因為你要制裁 Made in China,德國很多工廠都在中國有車廠,包括特斯拉。那就變成世界大亂,如果要求他們進行一個嚴苛的碰撞測試,基本上我覺得就可以把中國的劣跡產品全部攔下了。」

責任編輯:高靜#

相關新聞
美中經濟工作組會議結束 美關注中國產能過剩
產能過剩衝擊全球供應鏈 中共遭美歐譴責
耶倫訪歐 籲美歐團結應對中國產能過剩
G7財長另闢蹊徑援烏 並聚焦中國產能過剩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