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揭本港長者多重用藥

逾三成長者獲處方十種或以上藥物 團體促支援長者正確用藥

人氣 23

【大紀元2024年06月04日訊】(大紀元記者曾曉薰香港報導)香港藥學服務基金昨日發表一份研究報告,指出本港長者「多重用藥」,即需使用5種藥物或以上的情況嚴重,超過三成長者獲處方10種藥物以上,更有長者同時獲處方32種藥物。然而大部份長者缺乏自我藥物管理能力,容易出現用藥不當,促請政府當局正視有關問題。

「長者使用藥物支援及教育計劃」團隊為了解社區長者「多重用藥」的情況,為長者提供服務的同時,亦在服務使用者同意的情況下,收集了他們的背景資料,及記錄用藥情況以作分析。

項目經理蔡麗娜分析調查結果時表示:「香港社區長者『多重用藥』情況嚴重,超過三成服務使用者獲處方10種藥物或以上,而他們有超過九成的藥物都是從醫管局獲得。此外,約有二至六成服務使用者為獨居、兩老同住、聽障或視障人士,他們大多缺乏自我藥物管理能力,容易出現用藥不當情況。另外,有近六成及超過四成服務使用者在參與計劃前,也分別有藥物不依從性及忘記服藥的情況,反映社區長者缺乏藥物教育及支援。」

根據香港藥學服務基金早前進行的兩項研究,發現有超過六成院舍長者也同時使用10種或以上藥物,大大增加他們服用藥物上的困難。此外,研究亦結合院舍長者入院數據,分析長者「潛在不當用藥」(potentially inappropriate medication,PIM)與再入院率的關係,結果發現若長者同時服用多種被列入「潛在不當用藥」清單内的藥物,他們的再入院率顯著較非PIM長者高,間接加重公營醫療負擔。

香港藥學服務基金主席蔣秀珠表示,社區長者藥物管理共有4大問題,包括社區長者「多重用藥」問題;社區長者缺乏能力處理多種藥物,例如正確服用的方法及儲藏、棄置藥物方法;長者不適當地服用藥物問題;以及長者家中藏有大量棄藥,造成浪費及帶來環境污染問題。她更指,以上問題相信會隨著人口老齡化變得日益嚴重。

有長者獲處方32種藥物

老人科專科醫生陳俊文分享案例時指,曾遇過一位年長患者獲處方32種藥物,當中包括外用藥物、口服藥物、霧化吸入藥物、注射藥物等。 陳俊文表示,導致長者「多重用藥」的原因主要有3個:「現代西方醫學慣常用多種藥物去治療一種疾病,所以長者若有多種慢性疾病,就難以避免『多重用藥』的情況發生。另外,由於本港大多公私營醫生也缺乏統一的處方藥物系統,一般醫生未必會清楚其病人的藥品清單,有機會處方了藥效重疊或相反的藥物。另一方面,醫生亦未必有時間能鉅細無遺地向長者查詢他們服用藥物後的效果或副作用如何,有機會處方了一種藥物去治療另一種藥物的副作用,因而造成惡性循環。」

中大醫學院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教授、健康教育及促進健康中心總監黃至生解釋,當多種藥物一同使用時,會增加藥物間產生相互作用的機會,影響藥效或增加長者出現副作用的風險。其次,長者會容易混淆不同藥物的用法、劑量或使用時間,增加誤用藥物的風險。

黃至生續指,使用多種藥物亦可能會導致長者身體難以應對多種藥物的副作用,增加不良反應發生的可能性。複雜的藥物治療方案亦有機會降低患者的藥物依從性,令長者病情難以控制。更甚的是,長者一般也較容易因服用多種藥物而出現跌倒、營養不良、產生認知障礙、情緒不穩及身體功能下降的情況,大大增加入院及死亡風險。

建議簡化藥物治療方案

黃至生建議,醫藥服務提供者可透過簡化長者藥物治療方案、協助長者使用藥物盒管理藥物、為長者定期複查藥物治療方案、為長者和其家屬提供藥物的教育等方式,助「多重用藥」長者提高治療效果,減少出現用藥後出現不良反應機會。

陳俊文則建議,長者或其照顧者可預先準備使用中的藥物清單,或將所有藥物的標籤或服用劑量拍照及放在手機上,以便與醫生問診時,讓醫生可根據長者使用中的藥物清單和最新的病情,作出適當的藥物處方調整,以達致用藥精準,藥到病除的效果。

蔣秀珠期望當局可關注香港社區長者「多重用藥」情況,提供更多社會資源支援長者正確用藥,增強長者自理疾病能力。◇

責任編輯:陳真

相關新聞
港伊院插錯喉 盧寵茂:有清晰指引醫護不應不知
香港大學學費連續3學年每年加5.5%
朱銘「黃雨衣人」雕塑被搬離 康文署稱有「安全隱患」
港府設八服務中心 助長者申請樂悠咭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