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元專欄】任不寐:“合肥學運”說明了什麽

任不寐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1月10日訊】 香港《文匯報》消息:本周星期一晚7時許,安徽合肥工業大學人文學院英語國貿專業的三名三年級女生,出校門沿人行橫道線穿越馬路時,被一輛帶挂大貨車撞上,造成兩名學生殞命,一名學生昏迷。在事發地,一學生表示,肇事車輛違章闖紅燈是釀成這起嚴重的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但《新安晚報》的報道卻認爲死難者的不幸是由於她們闖紅燈造成的,引起學生憤怒。該大學上萬名學生到政府大樓示威,同時到《新安晚報》報社示威。《明報》報道說,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前晚作出重要批示:包括嚴懲肇事者、做好高校門口交通安全工作、各高校做好學生思想工作。《新安晚報》也表示將在9日頭版對於不實報道做出公開道歉,並更正本月7日的不實報道和處理有關記者。目前,事態似乎已經平息。

這是近年來規模最大的一起“學生運動”。它的發生至少說明了兩個問題:第一、所謂大陸的“群體性事件”根本和“動亂”無關,而是關乎社會公正和憲法權利問題的。恰恰是由於政府及其喉舌的“爲所欲爲”,才導致了“群體性事件”的愈演愈烈。在這種情況下,用武力彈壓示威和抗議就根本不是爲了什麽社會穩定,而是爲了權力自衛。

第二、合肥事件的“妥善處理”表明,政治決不是“三個代表”和“爲人民服務”所定義的政治,而是一個“討價還價”的公共過程。試想如果沒有學生示威的壓力,上述處理結果是不可能發生的。人們應當記住,沒有一位官員願意主動地爲自己的過失承擔責任,因此,公民捍衛自己的權利就不可能依靠“代表”們的“政治覺悟”,而需要依靠自己的“政治覺悟”,即捍衛自己權利的公民意識。在這種意義上,我願意把合肥事件視爲新世紀中國自由運動的良性開端,或者將之視爲香港抗議23條立法運動在大陸的某種延伸——一個遲到的春天正在來臨,它被阻擋了13年之久。

當然,我們不能對這個季節盲目樂觀。當今中國,不公正問題此起彼伏,但有哪些抗議行動取得了當事人滿意的結果了呢?去年大慶等地發生工潮,示威領袖卻面臨重刑的報復。那麽爲什麽合肥事件達成了相反的結果?關鍵是這次學生運動的目標是有限的,是政府在一定程度內可以“妥協”的。但儘管如此,“秋後算帳”也不能說完全可以避免。由於這個體制是反政治或非政治的,由於幾十年來的政治小傳統,它的心胸還難以寬容“自下而上的政治”,因此,人們必須密切關注“合肥以後的日子”。

不過某些樂觀的估計也不是完全沒有根據。對合肥事件的處理也檢驗著“胡錦濤政府”的政治水平和開明程度。總的來說,這次事件及其處理給了人們某種不同于江時代的印象。這些不同在政治上意味著什麽,人們還將拭目以待。

此時大陸正是嚴冬季節,千里冰封,滿目荒涼。遵命中的數萬家媒體對“合肥事件”象嚴冬一樣殘酷無情,象黃河封口一樣閉口不言。從這種意義上說,合肥的大學生實在只是取得了有限的成果——他們的聲音並沒有傳到應該傳到的地方。換句話說,不是《新安晚報》,而是“《新安晚報》們”才是自由和公正真正的敵人之一。

2003年1月9日星期四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出國留學:“每年花出去40個億,上算不上算”?
不必:貪官遍地,如何辦奧運?
為什么農民會認為“讀書無用”
「六四」真相編者悼胡耀邦 暗批江澤民戀棧權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