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小說:尋找失落的文明 (九)

章冬
font print 人氣: 5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0月20日訊】(八)

女主持人平靜地報告完畢。雪松鎮靜地走上講台,站在講桌後,向台下低頭施禮,然後正了正麥克,從容坐下。

我今天向大家報告的題目是,“尋找失落的文明”,他說著,從西服口袋裡掏出兩頁稿紙,在桌上展開。那上面列著演講的提綱。

……

古往今來,漫漫史河,人類跨越無數荊棘,衝過道道險關,迎來了二十一世紀。今天的人類為自己取得的發展而驕傲,為自己的智慧而自豪。是的,摩天大樓高聳入雲,宇宙飛船遨遊星翰,通訊網絡快捷方便。今天人們的衣食住行,是古代的帝王所不敢奢望的。但是,我們在盡情享受這發達的物質文明的背後,一個可怕的夢魘卻揮之不去,如影相隨。

淡水資源危機,土地資源匱乏,森林資源瀕危,自然災害頻繁,野生物種加速滅絕 …… 總之地球的環境越來越糟,越來越不利於人類的生存。有報告指出, 一粒鈕釦電池可污染60萬升水,等於一個人一生的飲水量!一節一號電池爛在地裡,能使1平方米的土壤永久失去利用價值。據不完全統計,僅中國大陸,每年生產的電池至少15億節。聽聞此言,我們還敢往下想像嗎?僅乾電池一項就如此,那其他形形色色的化工製品所造成的污染對人類的危害,簡直無法估計。幾十年前,日本的‘米那馬塔’病,既水俁(音雨)病,既是重金屬汞中毒。

可以說,我們今天生活的這個地球,已經沒有純淨的水域了,沒有乾淨的土壤了,不存在清新的空氣了。所謂的環境治理,不過杯水車薪;所謂的防治污染,也不過是拆東牆補西牆。

事實就是如此,伴隨著現代文明的發展,人類的疾病也五花八門,古怪離奇,而且愈發難治,這些無須列舉事實,每個人身邊都一劃拉一堆。以至兒童肥胖已經成了一些城市家長的頭疼問題。這些伴隨著現代文明而來的現代病,又幾乎是現代科學所難以從根本上解決的。

這一切都說明瞭什麼呢?創造出現代文明的現代科學的本身,是有問題的!

要想說清這個問題,我們還是從先哲聖人老子所講的“道”說起。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這裡,老子點出了“道”,然後又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那麼,什麼是道呢?老子說,“先天地生,…… 可以為天地母”。就是說,“道”的存在在先,“道”創造了宇宙、天、地、人,乃是萬物之母。在這裡他告訴人們,“道”的特點是“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並告誡人們,人、地、天都要尊其道而行之。為什麼世間萬物眾生都要尊其道而行之呢?且看他以下的論述。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在這一段中,他還是暗指“道”為“天下母”,並指出“守其母,沒身不殆”。就是,尊其道,可以沒有危險!這就是世間萬物眾生都要尊其道而行之的重要意義!

對照老子所講的話,我們可以肯定,現代的科學是偏離了“道”,所以給人類帶來了許許多多的“危險”。我們暫且拋開人類的現代病,拋開人類生存的環境如何的惡化不說,就光核武器一項,就足以使憂國憂民之士食不甘味了,說嚴重一點,世界上每年都有爆發核戰爭的危險,毀滅人類於一旦。

我想,我講的這些不言過其實吧。

也許有人說,事實是如此,但你在這裡誇誇其談,實在於事無補,也只能是賣弄唇舌而已。因為人類要進步,社會要發展,誰能阻擋歷史的前進呢?

我不反對你說這話。

但是,讓我們把時詔縮一下,把空間拉大一點。讓我們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以更廣的視野來看一看,在我們生活的這粒小小星球的昨天,人類的發展,曾經有過三岔路口,而且不止一處。
就是說,曾幾何時,人類的文明不止一種,人類文明的發展道路不只一條,人類曾經存在選擇的機會。

只不過,我們的前人,做了一個錯誤的選擇。

(待續)

【正見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不讓韓劇、日劇專美於前,自從「流星花園」吹起本土偶像劇風潮後,熱潮至今方興未艾,「薔薇之戀」、「海豚灣戀人」、「西街少年」等劇收視亮麗,耐人尋味的是,收視群約有兩成是小學生,這票「八年級生」甚至會買電視小說來K,令人不禁大嘆「這世界變化快」。一位住在宜蘭的國小五年級生,因為「薰衣草」而迷上偶像劇;她說,因為薰衣草名字很好聽,她剛好也最喜歡紫色,還有男主角許紹洋長得很帥,演得也不錯。
  • 不讓韓劇、日劇專美於前,自從「流星花園」吹起本土偶像劇風潮後,熱潮至今方興未艾,「薔薇之戀」、「海豚灣戀人」、「西街少年」等劇收視亮麗,耐人尋味的是,收視群約有兩成是小學生,這票「八年級生」甚至會買電視小說來K,令人不禁大嘆「這世界變化快」。
  • 一種文化或一種思想能打破東西方種族的界限、和東西方文化的鴻溝,短短幾年使信眾逾億,並且面對殘酷鎮壓和平理性,忍韌不拔,堅持到底,這本身就是個迷,特別值得知識界,學術界和思想界來探討。
  • “因為現代人類的文化愈來愈趨近一致了,基本上沒什麽可比較的。所以,文化比較學,其實是一門歷史性學科。但是,歷史這個東西,是誰都或多或少知道的東西,同時又是誰也搞不清的東西。為什麽這麽說呢?因為一個人連自己的前半生的事情,前一年的事情,甚至是前一天的事情你都搞不清,你怎麽能弄清自己祖宗的事情呢?同時你怎麽能知道別人祖宗的事情呢?是不是?”雪松轉過頭衝著阿龍問。
  • 作家柏楊和導演李行兩人首度合作,將柏楊的短篇小說改編成電視劇;去年成立李行工作室的資深導演李行原本希望拍電影,但適逢電影不景氣,改拍電視劇,並選擇了柏楊的作品;雖然仍因經費的問題至今先拍了第一集「蓮」,但仍計劃能完成全部十三集;柏楊則對改編電視劇也很滿意。在華人文學世界,柏楊已是指標級的人物,他所樹立的特殊寫作風格、持續不墜的寫作功力,備受尊重,也因此今年在十月,遠流出版社特別將十月定為「柏楊月」,除了將於十七日發表重新整理二十多冊,近八百萬字的「柏楊全集」、並在文建會支持下,於十八、十九日舉辦「柏楊國際研討會」,深入對柏楊的思想、歷史、文學等進行探討。
  • 一路走好,“茲巴妹”。住所的前樓,樓道的頂層,夏天窗戶一直開著。一夥燕子在那兒安家,整個夏天,飛出飛入。兩樓之間搭著電線,休息時站在上面,唧唧喳喳很熱鬧。
  • 作家柏楊著作等身,你或許讀過他的資治通鑑讀本,也讀過他的「醜陋的中國人」史論,你或許不知道他也是個知名的小說家,他的小說將以電視劇形式陸續出現在李行導演監製的「柏楊劇場」中。
  • 國慶期間,電視劇《大宅門》續集開始播出,據中華网10月12日報道﹐該劇以10%以上的收視率,創下教育台歷史上的最高紀錄,并躍居北京地區可收看的所有電視劇收視率的榜首。而《大宅門》第二部小說版本也剛剛面世。
  • 彙整了《蘿蔔庄傳奇》和《小人物列傳》兩部早期作品,文建會二處處長黃武忠昨天出版了《看天族》小說集,書中所刻畫的台灣早期農村人物至今看來,依舊立體,反映了當時的台灣庶民生命。
  • 這是一條不起眼的很窄的東西走向的街道。很乾淨,也很靜謐,路邊兩排榆樹,粗壯高大,形狀奇偉不羈。由於附近有所國家級保護性建築,和兩棵千年古柏,所以,得以逃離“現代化”的劫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