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小說:尋找失落的文明 (十)

章冬
font print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0月20日訊】古希臘文明的如何輝煌,我們不提;燦爛的瑪雅文化其建立的基點,我們不懂。但是,她們都曾經在遙遠的史前,在我們這個星球上書寫過令今天人類嘆為觀止的篇章。在這些先人所創造的奇跡面前,今天我們的那點東西,實在沒什麼值得炫耀的。但是,她們的文明是否和我們今天的人類文明一樣,以犧牲人類自身為代價而建立起來的?我們也不得而知,不過,迄今為止,還沒有找到這樣的跡象。

我今天重點要談的是,目前世界還能夠找到,但已經殘缺不全,支離破碎的,曾經在歷史上有過無比輝煌,為後人留下無限神秘的,而現代人類又抱著批判、懷疑、挑剔的眼光來對待的文明 —華夏文明。

我認為,評判一種文明優劣的基準是,首先,看其能否從一個正確的角度,以一個能夠全面反映我們周圍一切的,以全視角的眼光來認識宇宙、時空和生命;其次,看其是否以一個更加合乎道法自然的方法來發展人類自己。

需要注意一點的是,評判一種文明的優劣,不完全取決於其所能夠創造出多少表面物質財富為唯一標准。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對物質生活的享有,只不過是人類整個生活領域的一部分,甚至相對來講,並不是絕對左右人幸福與否的一部分。因為人類幸福的感覺是基於比較,是相對於痛苦而言的,是人精神活動的結果。而絕不是僅以對物質的佔有的多少來衡量的。

所以,一種文明的建立,應該既能夠客觀地反映我們所生存的這個宇宙的真實情況,用合乎道法自然的方法為人類創造充足的物質財富,又能夠給人類帶來精神財富,同時還能夠有力地穩定人類社會的道德體系,這樣的文明才是最理想的。

而古老的華夏文明恰恰符合這樣的標准。

第一,華夏文明在認識宇宙、時空、人體方面是非常科學的。大家知道,中國古人認為,是金、木、水、火、土這五種物質構成了我們這個宇宙的萬事萬物包括生命。而金、木、水、火、土這五種物質隨著陰陽互化的作用而相互轉化,生生不息。這一點是非常科學的,為什麼這樣說呢?
今天的人類已經不能夠理解古文化了,把金、木、水、火、土這五種物質完全站在我們表面物質世界的基點來解釋,最終是生搬硬套,牽強附會。比方,他說,礦石中含有金屬,通過冶煉即能提煉出來,所以說土生金,火的灰變成泥土,所以火生土。這種理解方法行不行呢?你可以簡單地引導人們有個概念性的認識,但是,往深裏追究決不是這個原理。

因為,這五行是針對我們這個宇宙從表面空間至深層空間整體上對物質的認識,區分和把握的。簡單地說,他不止是針對人類所能夠看到的東西,他的內涵中包含了大量人類所不能夠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的。例如,古人認為,肝、春、膽、青、酸、東、目、生、怒等等,都屬於木,只是在不同領域範疇的不同表現。同時,木這種物質,總體來講是互相轉化並互相聯系的,如肝病往往表現青色;往往會反映在眼睛上;對酸味敏感;發怒對其影響很大。現實生活中都能得以驗証。中醫臨床上,根據土生金的指導原則,明白脾益肺,脾虛可以出現痰多、咳嗽等肺的症狀,治療採取健脾化痰,“培土生金”,健脾補肺的辦法。取得的臨床效果是非常好的。

但是,往往現代的人,把五行學說看作是經驗的摸索,抱著將信將疑的態度,用所謂“揚棄”的觀點,只是把他用來作為某些事物的參考而已,而不是去真正地領會他,相信他,運用他。因為受現代科學的影響,人們不理解,肝臟怎麼會和酸味、和春季、和青色聯系在一起呢?這些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怎麼會是同一類物質呢?那消化不良,脾胃不好,應該是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的興奮強弱,消化系統上皮細胞吸收不良,以及胃部潰瘍等等的問題呀,怎麼會引起痰多、咳嗽吶?可是,患有肝病、脾虛的人是深有感觸的!健脾確實就能補肺!甚至一些修煉者,在打坐中已經感到,脾胃虛弱,暴飲暴食,而在胸肺部就有不適的反映。

喜、怒、悲、思、恐是人的五種不同情緒,對人體健康影響很大,這是人們的常識。現代人類呢,通過這五種情緒的變化,測出人體內分泌的激素水平的變化,才算找到所謂‘科學’依據,最終給以確認。而中國古人呢,早就指出,這五種情緒分別屬於火、木、金、土、水這五種物質,他們的過於反常的變化,與心、肝、肺、脾、腎這五種物質存在著乘侮關系,自然會導致臟腑病變。而且在理論上論述的非常清楚。

還有,我們祖先在《黃帝內經》說,“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

這點,不但在理論上能說得通,在現實中得以明証的例子比比皆是。有篇文章叫《老壽星肉身不腐之謎》,是“融心齋”網站報道的一個典型例子。就是一位仙逝800多天的,活了160歲的,叫吳雲青的老人,其死後肉身不腐,栩栩如生。而這位長者生前就是一個居士。他的許多情況,當年的“人民日報”,“陝西日報”都曾報道過。而象這位老人,無論是他的長壽年齡,還是他不腐的肉身,都是現代科學手段望塵莫及的,也是其解釋不了的。
 
(待續)

【正見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不讓韓劇、日劇專美於前,自從「流星花園」吹起本土偶像劇風潮後,熱潮至今方興未艾,「薔薇之戀」、「海豚灣戀人」、「西街少年」等劇收視亮麗,耐人尋味的是,收視群約有兩成是小學生,這票「八年級生」甚至會買電視小說來K,令人不禁大嘆「這世界變化快」。
  • 一種文化或一種思想能打破東西方種族的界限、和東西方文化的鴻溝,短短幾年使信眾逾億,並且面對殘酷鎮壓和平理性,忍韌不拔,堅持到底,這本身就是個迷,特別值得知識界,學術界和思想界來探討。
  • “因為現代人類的文化愈來愈趨近一致了,基本上沒什麽可比較的。所以,文化比較學,其實是一門歷史性學科。但是,歷史這個東西,是誰都或多或少知道的東西,同時又是誰也搞不清的東西。為什麽這麽說呢?因為一個人連自己的前半生的事情,前一年的事情,甚至是前一天的事情你都搞不清,你怎麽能弄清自己祖宗的事情呢?同時你怎麽能知道別人祖宗的事情呢?是不是?”雪松轉過頭衝著阿龍問。
  • 作家柏楊和導演李行兩人首度合作,將柏楊的短篇小說改編成電視劇;去年成立李行工作室的資深導演李行原本希望拍電影,但適逢電影不景氣,改拍電視劇,並選擇了柏楊的作品;雖然仍因經費的問題至今先拍了第一集「蓮」,但仍計劃能完成全部十三集;柏楊則對改編電視劇也很滿意。在華人文學世界,柏楊已是指標級的人物,他所樹立的特殊寫作風格、持續不墜的寫作功力,備受尊重,也因此今年在十月,遠流出版社特別將十月定為「柏楊月」,除了將於十七日發表重新整理二十多冊,近八百萬字的「柏楊全集」、並在文建會支持下,於十八、十九日舉辦「柏楊國際研討會」,深入對柏楊的思想、歷史、文學等進行探討。
  • 一路走好,“茲巴妹”。住所的前樓,樓道的頂層,夏天窗戶一直開著。一夥燕子在那兒安家,整個夏天,飛出飛入。兩樓之間搭著電線,休息時站在上面,唧唧喳喳很熱鬧。
  • 作家柏楊著作等身,你或許讀過他的資治通鑑讀本,也讀過他的「醜陋的中國人」史論,你或許不知道他也是個知名的小說家,他的小說將以電視劇形式陸續出現在李行導演監製的「柏楊劇場」中。
  • 國慶期間,電視劇《大宅門》續集開始播出,據中華网10月12日報道﹐該劇以10%以上的收視率,創下教育台歷史上的最高紀錄,并躍居北京地區可收看的所有電視劇收視率的榜首。而《大宅門》第二部小說版本也剛剛面世。
  • 彙整了《蘿蔔庄傳奇》和《小人物列傳》兩部早期作品,文建會二處處長黃武忠昨天出版了《看天族》小說集,書中所刻畫的台灣早期農村人物至今看來,依舊立體,反映了當時的台灣庶民生命。
  • 這是一條不起眼的很窄的東西走向的街道。很乾淨,也很靜謐,路邊兩排榆樹,粗壯高大,形狀奇偉不羈。由於附近有所國家級保護性建築,和兩棵千年古柏,所以,得以逃離“現代化”的劫難。
  • “信仰自由,天賦人權,我很理解”,看到氣氛有點異常,鄭先生忙打圓場。 “看來王老師是被媒體欺騙了,對法輪功有些誤解”。雪松還是微笑平和地。“南齊呀,你還小,你回家找點文革方面的書看一看,再問問你父母,那個荒唐的時代,荒唐的人,你會明白的。”鄭先生略帶師長的口吻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