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剪紙的歷史淵源(下)

font print 人氣: 2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訊】在日本的正倉院,保藏有兩枚唐代華勝,據日本齊衡三年(公元856年)《雜財物實錄》載:「人勝二枚……天平寶字元年閏八月二十四日獻物」,日本天平寶字元年即為唐代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其中一枚為羅地金箔字,上面剪祝頌吉語:「令節佳辰,福慶惟新,曼和萬載,壽保千春。」另一枚則用金箔刻了複雜的邊飾,並飾以紅綠羅的花葉,中心是一兒童在竹林下戲犬。

  當時,還流行著一種用雙絲絹帛剪成的小幡,叫做春幡, 或稱幡勝、春勝,在立春那天,作為節日禮物,或簪於頭上,或掛在柳枝上,亦或貼於屏風。李商隱在《驕兒詩》中寫:「請爺書春勝,春勝宜春日。」意為驕兒袞師請父親在剪綵製成的春幡上寫「宜春」二字。因為立春之日為春天的首日,象徵萬物復甦欣欣向榮,所以唐宋時期,人日剪綵這一民俗活動漸漸集中到立春這天,人們剪制各種幡勝、春幡、春燕、春蝶等等,作為節日禮物。皇帝在這一天也接見群臣,並分別賜以金銀幡勝或者羅幡勝。

  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在一首「菩薩蠻」中寫道:「燭底鳳釵明,釵頭人勝輕。」有一種鳥,因頭項長有金黃色大羽冠很像插著一枝幡勝,而被命名為戴勝鳥,韋應物《聽鶯曲》中「伯勞飛過聲侷促,戴勝下時桑田綠」,戴勝成為春歸大地的象徵。

  宋代陳元靚《歲時廣記》載:「元旦以鴉青紙或青絹剪四十九幡,圍一大幡,或以家長年齡載之,或貼於門媚。」

  在宋代,隨著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許多工藝美術應運而生,並出現了專業剪紙藝術家。周密《志雅堂雜鈔》載:當時京城汴梁「向舊天都街,有剪諸色花樣者,極精妙,隨所欲而成。又中瓦有餘敬之者,每剪諸家書字皆專門。其後,忽有少年能於袖中剪字及花朵之類。更精於二人,於是獨擅一時之譽。」

  明清人的筆記和地方志中也有記載剪紙名家的。如《蘇州府志》載:「趙萼,嘉靖中制夾紗燈,以料紙刻成花竹禽鳥之狀,隨輕濃暈色。溶蠟塗染,用輕綃夾之。映日則光明瑩徹,芬菲翔舞,恍在輕煙之中,與真者莫辨。」

  《嚴州建德縣誌》載:「林文耀,字綱齋,幼即工書,中年失明,乃剪紙為字,勢飛動若龍蛇,點畫不差毫髮。室人裝潢成軸,……人稱之曰「林剪」。」《保定府志》載:「名女,張蔡公之女也。有巧思,與人接談,袖中細剪春花秋菊、細草垂楊,罔不入神;其剪制香(大+區),絕巧奪目,得之者珍藏焉。

  清代陳雲伯《畫林新詠》說:「剪畫,南宋時有人能於袖中剪字,與古人名跡無異。近年揚州包鈞最工此,尤之山水、人物、花鳥、草蟲,無不入妙。」並有詩曰:「剪畫聰明勝剪書,飛翔花鳥泳瀕魚;任他二月春風好,剪出垂楊恐不如。」清康熙時,有位宮廷畫家鄒元鬥,畫有一幅祝福新年伊始的風俗畫《歲朝圖軸》。畫的上端繪有垂掛著的五枚彩色剪紙「門籠」。門箋的形式即是由春幡演變而來。在清代,因滿族人有剪紙的習俗,致使剪紙進入宮廷。在故宮,歷代皇帝舉行婚禮作洞房的神寧宮,牆壁按滿族習俗裱紙,四角貼著黑色的雙喜字剪紙角花,頂棚中心貼著龍鳳團花的黑色剪紙;在宮殿兩旁的過道壁上也貼有角花。據說有人用紙剪成有鹿、鶴、松的「六合春」圖案,加以彩繪,貼於朝服上,連西太后都以為是繡出來的。

  可以說剪紙藝術自誕生以來,就沒有中斷過。她流傳面之廣、數量之大、樣式之多、基礎之深比任何一種藝術都更加突出。在各種民俗活動中,她無時不在、無處不有,附麗於生活,充實了生活,以她特有的方式默默地喚起人們對生命的追求,對生活的信念,對國富民康的企盼;她將人們平凡的生活點綴得如此瑰麗多姿,充分寄托和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對真善美的追求和嚮往;她為滿足人們更高的社會性的精神需要而茁壯成長。

  如今,剪紙的天地更為廣闊了,它早已走出了莊戶人的小院,走入現代設計的廣闊天地,在產品包裝設計、商標廣告、室內裝演、服裝設計、書籍裝幀、郵票設計、報刊題花、連環畫、舞台美術、動畫、影視等各個方面都有她的清影;她也走向世界,名揚四海,成為全人類的文化財富與藝術瑰寶。願這棵古老的藝術之樹常綠常新。

──轉自《世華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山東民間剪紙從造型風格上大致可分兩類。
  • 福建各地的剪紙都有不同的特點。山區的南平、華安等地以刻畫以山禽家畜的作品較多,表現較為粗壯有力、淳厚樸實;沿海的閩南、漳浦一些帶則屢見水產動物入畫,風格細緻造型生動;莆田、仙遊一帶以禮品花為主,傾向於華麗纖巧的意味。
  • 經過篩選和整理,河北省最近確定十大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重點項目,包括年畫、剪紙、皮影戲、瓷文化、後山文化、黃巾文化、周公與桃花女文化、耿村故事村和石頭村、蔚縣古堡、儺戲。新華社報導,河北年畫主要產於武強、內丘、永年、肥鄉、磁縣等地,其中,武強縣目前是中國大陸北方最大的年畫產銷中心,武強年畫博物館是世界最大的年畫博物館,現存兩千多塊年畫印版。
  • 揚州是剪紙流行最早的地區之一。隋唐時期,人們就把剪紙作為一種樂趣,點綴和美化生活。說起來,這和隋煬帝楊廣有一定關係。楊廣當皇帝後,從大業元年(605年)開始營建揚州,至邗溝修竣,運河通航,便在這裡大興土木,廣築離宮別館。他三下揚州,恣意遊樂。
  • 就民間藝術的豐富及保留遠古文化內涵的質量而言,秦晉兩地同是令人不可輕視的寶地。然而,山西的地理位置更易於接受八面來風。因此民間剪紙就絕不僅僅是老辣苦澀的遠古藝術因襲或傳承。而是添了些許聰慧精明、靈透乘巧的酸甜味。這酸甜苦辣攪和在一起,釀成了剪紙藝術戲中有戲頗耐品嚐的餘味。
  • 張三麻,剪花樣,萬色俱像,名揚全市上,人稱剪花巧匠,名譽不是一日創,各界婦女看了歡暢,如果需要甚麼新花樣,請你來到揚洲多子街上。這首「寶塔詩」是揚洲剪花藝人張永壽包花樣的紙上所印。
  • 現在,剪紙更多地是用於裝飾。剪紙可用於點綴牆壁、門窗、房柱、鏡子、燈和燈籠等,也可為禮品作點綴之用,甚至剪紙本身也可作為禮物贈送他人。人們以前還常把剪紙作繡花和噴漆藝術的模型。
  • 剪紙是最大眾化的一种傳統民間藝術,歷史上揚州剪紙和山東剪紙都曾久負盛名。然而与大陸眾多剪紙不同的是,河北蔚縣剪紙以其“刻”而不是“剪”,在大陸剪紙藝術中獨樹一幟。
  • 剪紙是中國最為流行的民間藝術之一,根據考古其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紀,但人們認為它的實際開始時間比這還要早幾百年。剪紙常用於宗教儀式,裝飾和造型藝術等方面。
  • 16、17世紀的袖珍肖像畫主要裝在吊墜的項鍊盒或小盒子中,用作外交禮物、愛情象徵或是紀念出生或死亡的紀念品。到了18世紀,袖珍畫因應珠寶而生,出現在項鍊垂飾或鑲嵌在戒指或手鐲中。期間許多來自歐洲的袖珍畫畫家來到美國為新共和國的公民作畫。然後,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裡,袖珍畫的需求迅速增長,在美國市場風靡了很長一段時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