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島語族工藝之美 史前館展出

人氣 4
標籤:

【大紀元12月26日訊】自由時報記者凌美雪╱台北報導
隨著台東南島文化節活動登場,由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策畫的主題特展「南島語族工藝之美--編與織」,也以讓參觀者可以親手觸摸的展覽特色,把布農族在八部合音之外的另一項生活藝術,生動地展示在國人面前!
 
史前館館長臧振華表示,一般人都以為布農族只有八部合音,實際上布農的織布藝術也極具可看性。在這次的南島語族織布之美展區裡,即以布農織布工藝為主。透過對布農文化的深度探索,以及各種跟紡織圖紋有關的神話與傳說故事,展出台東布農織布工藝在族群遷移的歷史過程中呈現的差異。同時,也就紡織的素材與技術面,由早期苧麻的處理、染色以至於各種圖紋的織法,一一詳細介紹。
 
史前館展覽組喬宗忞表示,為了讓參觀者更深刻理解布農織布的特色,這次特別規畫了紡織素材的觸摸區;另外,還特別商請台南藝術學院製作了一支長三分鐘的動畫,介紹紋樣與織布的產生。對於布農織布的重要代表人物,則區分成幾個主軸。
 
其一是現年八十一歲的余榮妹,據說日治時期曾經禁止紡織工藝融入部族特色,所以布農織布的傳統精神一度出現斷層,所幸生於日治時期的余榮妹以一生不輟的織布工作,得以將祖先的傳統技法與精神保留下來,而且以布農常用的菱形織紋為基礎,研發出各種新美術圖紋。
 
其次是為余榮妹成立「麻打黑絲」工作坊的李天送神父的故事。「麻打黑絲」的成立,原是為余榮妹這類傳統織布工藝家尋找文化產業的出路,同時鼓勵年輕人加入學習。後雖因銷售成果不理想而逐漸沒落,卻也培養了許多傳承者。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對整體布農文化有卓越貢獻的胡金娘,這位在霧鹿國小教書的文化工作者,嘗試將布農織布納入學校課程教小朋友織布,所以,展覽中也展出小朋友的作品,以及記錄小朋友對織布的心得。
 
史前館館藏、由布農部落製作的三匹大型織布,也在這次特展中懸掛於天花板上,長約四、五米,寬約一、二米,取名《長虹》,象徵布農傳統信仰相信的,看到彩虹就不會有大災難發生。「南島語族工藝之美——編與織」即日起在史前文化館展出至明年元月四日。(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呂秀蓮:台灣已非邊陲小島 台灣茶享譽國際
日本作家談文化差異 一個地名讓台灣人笑翻
走訪大溪木藝博物館 探索歌后鳳飛飛故事館
加國亞省班芙公園夢蓮湖 上榜世界最美湖泊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