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和玉米粥的傳說

佚文
font print 人氣: 57
【字號】    
   標籤: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2月18日訊】

相傳,康熙皇帝一次帶著侍從到灤平的長山峪一帶打獵。策馬回程時﹐天色漸黑﹐肚子也餓了。突然見前面有燈光,近前一看,原來是一家農舍。康熙勒住了馬,看見一個白髪老人和幾個兒子正要吃飯。飯桌上擺著熱氣騰騰、焦黃焦黃的玉米麵乾糧和香噴噴的玉米粥,還有野兔肉燉蘑菇,燒金針和一大盤涼菜。康熙皇帝這時更覺肚子餓了,他下馬走進了農舍說:「我是過路的,因為天晚了,肚子也餓了,想借一餐,一定多付銀兩。」山裡人直爽好客,一聽說遠來的客人,立刻讓到上座。

康熙吃完飯,問道:「這麼好吃的飯菜是誰燒的,一定是個巧媳婦吧?」老人笑著說:「不是,我家沒女人。只有三個兒子。大兒子上山打獵,二兒子上山砍柴,三兒在家種菜燒飯。這飯菜就是三兒子做的。」康熙看見三兒長得眉清目秀,也很喜歡。正在這時,皇帝的侍從在外邊看到皇帝的御馬,找了進來。這家人這才知道來客是皇帝,惶恐萬分,趕緊磕頭。康熙笑著說:「看到你們一家快快樂樂享太平,朕很高興!」他吩咐賞銀百兩,才乘馬而歸。

過了幾天,康熙想起了好吃的玉米粥,派人找到老漢的三兒子,讓他在御膳房裡專做玉米粥。從此,玉米粥寫進了御膳房的食譜。 ☆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次次都能逢凶化吉,他為什麼如此幸運?蔣家與布袋和尚的奇特緣分……虛雲和尚憑藉什麼,收服了民國政要?
  • 「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翠碧如絹的蕉葉,可入詩、入畫,是傳統藝術中的典型意象。在清朝初年,有一群江南閨秀,以此為名號,在良辰美景中結社唱和、賦詩填詞,為當地帶來一幕幕文化盛宴。這便是大名鼎鼎的蕉園詩社。
  • 明末的某個煙雨時節,蘇州郊外,支硎山中,出現了一位攬勝探幽的青年才俊。忽遇驟雨,他躲進一座莊園,卻駐足在庭院中,憑欄觀魚,困倦之際忍不住沉沉睡去。當晚,莊園主人就夢見山中別業,有神龍臥於欄杆。次日清早,主人親自入山察看,恰好看到仍在休憩的青年。
  • 暗喻清貧貪饞的太守表兄文同,手拿斧頭逮著竹筍就砍,把渭水邊上千畝竹林都吃進了肚裡。這生動的形象,刻畫了文同豁達、爽朗的性格,也可看出這對表兄弟親密的關係。
  • 10歲就當國師,受到三朝統治者禮遇,他到底是得道高僧,還是政治和尚,一件事揭開謎底。
  • 天啟年間,大明國運走向沒落。仕宦書香之家,尚能享有片刻閒適安寧的天倫之樂。在大學者王思任家中,聰慧婉麗的三小姐正無憂無慮地成長著。 清白的家風,淵博的家學,將她塑造成標準的才女。三小姐天生幾分偉丈夫氣概,竟不似一般的江南閨秀。在後來國仇家恨、命運浮沉的考驗中,她仍然堅守著忠孝節義,在苦難中構築了她的文學世界,並將那不讓鬚眉的性情貫穿一生。
  • 晚明時期,若論文學燦然之鄉,首推江南形勝;而江南詩書風雅之家,又以「午夢堂」文學家族為代表。情深意篤的沈宜修、葉紹袁夫婦,詩意地棲居塵世,撫育了眾多才華橫溢的兒女。葉家的三小姐葉小鸞,更是一位神仙般的妙齡才女。
  • 古代的中醫博大精深,某種程度上就在於它所蘊藏的神奇力量。望、聞、問、切是古代中醫的基本技能,診病方式看似簡單,但成效要想達到極高層次卻並非易事。這其中的每一項都神妙莫測。不抱著「普救含靈之苦」的「大慈惻隱之心」,古代那些藥到病除的醫術、能斷人生死的脈術都是練不出來的。
  • 當年蘇轍為了感念巢谷,寫下《巢谷傳》,說他死於嶺南。事到如今,人們很難去探究巢谷的死因,不過唯一能證明的就是歷史上確實有這麼一位真性情的奇人啊。
  • 中國山水畫
    山東寧陽縣有兩個古老的地名:「東疏」「西疏」(現西疏併入了東疏鎮)。這兩個地名是怎麼來的?是為了紀念西漢名臣疏廣、疏受叔侄而設的,其背後有一段真實感人的歷史故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