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元專欄】傅國湧:“監督就是支持”嗎?

傅國湧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2月20日訊】2月13日《人民日報》“要聞”版刊出一篇特寫:《“監督就是支持”》,是對新任安徽省省長王金山在接受新聞監督座談會上講話的報道,參加懇談會的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駐安徽記者站、安徽的新聞媒體、香港駐安徽媒體。咋一看這句話:“政府工作不光要接受法律監督、群衆監督,更要接受新聞輿論監督。”我還以爲這位新省長要爲安徽引入新聞自由呢。接著往下讀,終於讀不出什么新意來,在他眼中,新聞媒體只是“黨的喉舌”(儘管也拖著一根“人民的喉舌”尾巴),不過是各級政府“瞭解社情民意、接受群衆監督”的“重要渠道和橋梁”而已,新聞媒體自身沒有獨立的監督功能。最關鍵的還是他最後那一番話,或許這才是他的本意,“新聞輿論工作也要以大局爲重,先提醒,多通氣,同時要講策略。”一句話就觸破了“接受新聞監督”的美麗外衣,將監督變成支援,這樣的“監督”其實早已太多、太多了。2月17日,《人民日報》發表一篇加花邊的評論,爲“監督就是支援”大聲叫好,稱之爲“領導幹部對監督特別是對輿論監督的深刻理解和支援”。

“監督就是支持”嗎?我想,監督不是支持,監督就是監督,如果監督都是支持,那還要什么監督?只要歌功頌德,只報喜不報憂,難道讓天下媒體永遠只做喜鵲,不做烏鴉嗎?新聞媒體的功能早在梁啓超時代就是明確的,這位引領過時代潮流的巨人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提出了著名的報紙“兩大天職”說——“一曰,對於政府而爲其監督者;二曰,對於國民而爲其向導者是也。”也就是說,報紙的首要使命即爲監督政府。很顯然,這樣的監督不是“先提醒”、“多通氣”、“講策略”式的,而是從事實出發,是者是之,非者非之,新聞記者在西方之所以獲得“無冕之王”的稱號,恐怕就是因爲新聞所具備的監督功能。即使在中國古代沒有新聞的漫長歷史中,我們也有過秉筆直書的史家傳統,令“亂臣賊子”有所畏懼。

新聞媒體的第一要素無非是真實性,其次是它的監督性,說白了也就是批評性。在新聞自由不再是理想的地方,輿論從來都是民意的晴雨錶,而不是爲權勢者、爲某個政府、政黨服務的工具、喉舌,新聞喉舌論在文明世界只是一個早已被抛棄的舊觀念。在沒有民間新聞媒介存在空間的土地上,我們討論“新聞自由”、“監督政府”、“向導國民”的確太奢侈了。但中國要走向現代化,要與主流文明世界接軌,開放言禁、報禁,這是不可逾越的前提,否則我們只能停留在“前現代”。有了獨立的民間新聞媒介,與政黨的喉舌、政府的喉舌多元並存,才談得上真正的輿論監督,梁啓超的“兩大天職”才有可能落到現實大地上。用老報人徐鑄成的話說“一張真正的民間報紙,立場應該是獨立的,有一定的主張,勇於發表,明是非,辯黑白”,只有這樣的新聞媒介才有可能有效地監督政府,履行新聞輿論的天職。既然《人民日報》的評論也承認“不受監督的權力就會産生腐敗”,那么在新聞自由的陽光尚未普照大地的時候,與其說什么“監督就是支援”,還不如直截了當地說“監督就是批評”。

2月19日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章天亮:慈悲與懲罰
【人物真相】楊慧妍:中共金融爆雷的犧牲品?
馮睎乾:彭定康仗義執言
【名家專欄】摧毀共產主義從各州開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