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權貴匿名存款二万億﹗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3月12日訊】据悉﹐大陸各地党政部門、机關、企事業單位,用匿名、假名在銀行開設帳戶,存款達二万億元。2001年4月,中央下令暫時凍結。但去年十六大前夕﹐曾掀起提款潮,被提取、轉移、改名、外流的達三千多億。今年新年過後﹐又掀起新一波提款潮﹐僅二月十日至十五日六天,被提取、轉移了一千六百多億元。中南海內部對此的處理意見有分歧。

*朱熔基稱這輩子都難卸的包袱

朱熔基說他有這輩子都難卸下的包袱,那就是在金融机构中,党政部門、机關、事業、企業單位,用匿名、假名開設的帳戶,据中國人民銀行監察局、國務院審計署稱;共有人民幣二万億元。另据中央金融工委於去年秋曾指出為四万億元。二者相差一倍。官方後又解釋稱:中央金融工委所指的四万億元中,包括個人以匿名、假名開設的帳戶。

不管是二万億,還是四万億,總之是一筆天文數字,這也是今日中共官場的特色之一,更是江、朱主政以來的一大「政績」。

這筆天文數字的錢,已有十七、八年的發展史了。自八十年代中期,從虛報行政開支,挪用、截留稅收,倒賣進出口批文,到九十年代挪用基建工程資金,侵吞、截留土地開發資金,濫收各項費用,到九十年代後期,截留土地開發資金、稅收款,已成了政府多個部門的慣例,再加上党政部門經營經濟實體解散、移交的資金。据九九年初國務院研究室調研統計,省、市党政部門辦經濟實體,從八六年至九七年的十二年中,每年約有七百億至三千億元進了党政部門私設的「小金庫」和干部私人口袋。又有統計,金融机构的百分之三十五的坏賬、不良資產中,有相當部分作為回扣或佣金,以分成的形式,進入了党政部門的「小金庫」。有統計,省、地二級大、中城市,在九儿年前己任党政處一 級的干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擁有二百万元以—的財產,這是公開的資料。

如何解決在金融机构中以匿名、假名存放著的二万億元,党內一直爭議不休。這是因為牽涉到數十万高級干部的「特殊福利」、「津貼」等利益,以及數百万机關干部(公務員) 的切身利益。

*十六大前夕被提取轉移三千億元

二OO一年四月起,下令在銀行開設帳戶,一 律要出具個人身分證、居住證明或工作單位證明文件,并規定對五百万元以上党政部門、机關以匿名、假名提取的現金,必須有地、市一級政府的證明文件。

去年十六大前夕,曾刮起一 股風,流傳中央要查封匿名、假名帳戶的存款,突然之間就被提取、轉移、改名、外流三千多億元(內部又稱五千億元)。

*今年新年又掀提取匿名假名存款潮

今年新年過後,又盛傳中央已決定要動真格的了,查封、追查數万億元匿名、假名銀行帳戶存款。為此,又掀起新一波提款潮,僅二月十日至十五日六天,就被提取、轉移了一千六百億元,涉及到二十九個省(區)、直轄市的党政机關、部門、企事業單位。

朱熔基接到中央金融工委的緊急報告後,惊呼:厲害,厲害!直搗國務院的心臟﹗誰透出的風,誰開的大門,誰的權力這麼大?不是有決定,党政部門匿名、假名大戶帳號暫封存,待有決定才處理嘛!還有沒有法?

*中南海對匿名假名存款問題的處理分歧

朱熔基盛怒之下﹐立即提議:中央政治局召開擴大會議,通過對簽字提取匿名、假名帳戶存款、轉移存款的干部,一律撤職查辦。提取和轉移的存款,一 律交紀委、監督部門。如轉移到境外的,提請政法部門立案查辦。

朱熔基又召開金融部門党組書記、行長會議。朱在會上罵道:金融部門真是獨立王國嗎?舊賬還欠著,新賬又接踵而來,到時候要算總賬的!

如何對待、處理匿名、假名銀行帳戶存款問題﹐中南海內部是有分歧的。江澤民、胡錦濤、未熔基、李鵬的意見并不一致。

江澤民的處理意見

江澤民提出的處理意見﹕暫封存。由國務院起草有關文件,交政治局通過,一 次性解決。要顧及當時環境、條件等因素,也要考慮如公開,會造成社會的震動,引發麻煩。凡屬本地區党政部門的匿名、假名帳戶、小金庫,都交本地區設立的領導小組再統一 掌管、運用,下不為例。

胡錦濤的處理意見

胡錦濤提出的處理意見:由中央金融工委負責監管、封存,設立專責小組分類處理,對國家、對人民、對歷史要有個交待。凡屬國家資金、公款,一律不准動用,上交國家金庫﹔凡繼續挪用、動用、分占、侵占的,查實以貪污、侵吞公款追究。

朱熔基的處理意見

朱熔基提出的處理意見:訂出時間,全部上交指定部門,再根据本地區情況,運用資金,可以一次過作為社會保障基金,部分搞社會救助、福利事業。一般不要追究誰的責任,誰的過失。

李鵬的處理意見

李鵬提出的處理意見:通過法律性文件,宣布封存,設專責小組研究處理。支持上交國庫。

2003年3月爭鳴(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港澳偽卡集團 除夕夜盜領百萬
利率走跌 選擇外幣理財提高投資收益率
歐洲人為避稅可能將存款轉往新加坡
陳水扁財產數目成新聞焦點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