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古寺】建築史上的奇蹟 ─懸空寺

天新
font print 人氣: 18
【字號】    
   標籤: tags: ,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3月14日訊】在半山之腰建築寺廟,實乃是超凡之作。“懸空寺”以其玄妙的特點譽滿古今建築史。無論是從它的設計構思,還是它的建築構想,它的大膽、它的奇巧、它的無畏都可以說是讓人驚慕不已,慨嘆不盡!嚴肅中有活潑。

“懸空寺”座落在被譽為“人天北柱”、“絕塞名山”─北岳恆山腳下的金龍峽谷兩側翠屏峰的懸崖峭壁之上。這裡山勢陡峻,兩邊是直立百米、如同斧劈刀削一般的懸崖,只是中間略有凹曲之處,懸空寺就把握了這僅有的落腳點而建在懸崖之中,也可以說是絕壁之上。俗語說:“平地起高樓”,可是,懸空寺卻反其道而行之,把寺廟懸空而建,這裡一定大有乾坤。

懸空寺有一楹聯:“蘊畢昂之精,霞蔚雲蒸,萬丈光芒連北極; 作華夷之限,龍盤虎踞,千秋保障鎮邊陲。 ”唐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遊覽懸空寺後,在石崖上書寫了“壯觀”二字,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遊恆山日記》中寫道:“入則樓閣高下,檻路屈曲。崖既矗削,為天下巨觀,而寺之點綴,兼能盡勝。依岩結構,而不為岩石累者,僅此。”

懸空寺正如古代詩人描繪的那樣:“飛閣丹崖上,白雲幾度封。”“蜃樓疑海上,鳥道設雲中。”懸空寺因為 “面對恆山,背倚翠屏;上載危岩,下臨深谷;鑿石為基,就岩起屋;結構驚險,造型奇特”而被列為恆山十八景之冠。

懸空寺的結構精巧,整座寺廟由立木和橫木支撐著。這些以橫木為樑者叫做“鐵扁擔”,是用當地的特產鐵杉木加工成為方形的木樑,深深插進岩石裡去的。據說,木樑用桐油浸過具有防腐作用。

同時每根立木也是功不可沒的。這些立木落點都經過精心計算,以保證能把整座懸空寺支撐起來。據說,有的木柱起承重作用;有的是用來平衡而閣的高低;有的要有一定重量加在上面,才能夠發揮它的支撐作用,如果空無一物,它就無所借力了。這個奇妙的原理是現代科學理論很難想像的。所以從遠處看人們把懸空寺稱為“三根馬尾空中吊”。

據說懸空寺是北魏時一位叫了然的和尚所建,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雖經過維修乃至多次地震,整體結構仍是安然無恙。這不可不說是建築史上的奇蹟。更令人深思的是懸空寺的建造完全是不按常規設計興建的。

懸空寺對於“居住者”也是有要求的,這種要求是自然的而非人為因素使然。因為膽小者根本就不敢懸空而居。懸空寺共有殿宇樓閣四十余間。上下有螺旋式樓梯相通,走在木梯上,前人似踩在後人的頭頂;中心閣與邊閣之間搭有棧道,一踩上去就“吱吱”作響, 顫顫悠悠,透過板的縫隙還能望見百丈深谷,令人驚魂。可是對於淨心潔慮的和尚來說,他們是無畏的。以現代人的思想來看,因為現代完全依賴於現在科學實證理論,“木頭結不結實?”“踩斷了怎麼辦?”“別被風吹下去?”“掉下去就沒命了”等等思想,怎敢在上面居住呢?可是對於和尚來說,因為他對佛是相信的:“有佛保佑““人生有命”等想法,他就不會把生死看得那麼重,居住者們感到“有佛而心定”這些突顯出思想觀念的差異所帶來不同的狀態。

更為令人震驚的應該是它的設計構思與選址。“在懸崖上建廟”這一提案,如果是放在現在,那很可能會被現代科學家“否決”。根據是什麼呢?現代科學理論認為,受風吹日曬,或自然環境的變化,山體可能會剝落、風化、滑坡等危機存在。其實呢科學家如果以現代理論可能根本就不會有這一想法。可是了然和尚想到了,為什麼他敢這樣想呢?他是一名修煉者,他知道宇宙的真理存在,他對大自然有更高的認識與理解。他可能想:“佛會保佑信佛的人。”“山有山神管“等等。所以他根本就不會認為山體存在什麼危險,即便有危險也能避開,“逢凶化吉,遇難成祥!”

其實“懸空寺”見證了“和尚”這些修煉者對佛的“正信”。如果沒有對佛法的正信根本上來講是不可能把廟建到懸崖絕壁之上。了然和尚所處的北魏時期正是中國佛教得以在中國發揚光大的時候,當時的人們也決不會學到現代科學,這個歷史背景是不能被忽略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佛法修煉者也是掌握科學真知的人,佛法也是真正的科學,誠信然。

這座“懸廟”必將象燈塔一樣照亮人們的心田,激勵人們對未知領域的探索。

【正見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舍維尼城堡(Château de Cheverny)不僅僅是一座雄偉的城堡古蹟,更是一座實實在在的家庭住宅。這座城堡座落在法國中部羅亞爾河岸的一個美麗山谷中,是一個活生生的博物館,展示著過去法國家庭生活的樣貌。
  • 瓷器的歷史大約可追溯至兩千年前的中國。瓷器是一種玻璃化半透明的白色陶瓷,通常由高嶺土(kaolin)(一種黏土)和白墩子(petuntse)(一種礦物)以高溫燒製而成。瓷器到了近代才成為西方的遺產。14世紀時首次從中國傳入歐洲。
  • 一生嗜茶,精於茶道的陸羽,被譽為茶聖,奉為茶仙,親自踏訪考察各地茶鄉,從種茶、制茶、焙茶、飲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質、土壤、氣候等環境因素,如何影響茶葉的生長和氣味,更講求煮茶技藝、飲茶的配置與器皿,因而寫就世界首部茶學專著――《茶經》。
  • 1940年代後期,儘管世界逐漸從二戰的破壞中恢復過來,但有些傳統藝術和文化的元素卻逐漸被削弱了,傳統藝術中的真、善、美價值漸趨式微。
  • 聖約翰大教堂擁有雕刻精美的外觀和雙排飛扶壁(flying buttresses)造型,毫無疑問是晚期哥特式建築。教堂長377英尺,寬203英尺,白色拋光外牆上裝飾著雕像、石像鬼(雨漏)、窗戶浮雕,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飛扶壁。飛扶壁上妝點超過95位十九世紀荷蘭人物。一旁簡約的紅磚羅馬式塔樓與哥特式裝飾風格的大教堂形成鮮明對比。
  • 富維耶聖母大教堂(Notre-Dame de Fourvière)與巴黎聖心大教堂(Sacré-Coeur)一樣,都是為了遏止社會主義公社的發展而建造,標誌著回歸宗教與傳統。
  • 菲利普期望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能成為精神生活和學習中心,以培養智慧、文化和修養等領域為宗旨。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涵蓋了修道院、修女院、大教堂、圖書館、學校和醫院,還有西班牙王宮,是一個龐大的建築群。
  • 16、17世紀的袖珍肖像畫主要裝在吊墜的項鍊盒或小盒子中,用作外交禮物、愛情象徵或是紀念出生或死亡的紀念品。到了18世紀,袖珍畫因應珠寶而生,出現在項鍊垂飾或鑲嵌在戒指或手鐲中。期間許多來自歐洲的袖珍畫畫家來到美國為新共和國的公民作畫。然後,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裡,袖珍畫的需求迅速增長,在美國市場風靡了很長一段時間。
  • 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Alabama State Capitol)位於阿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Montgomery),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門廊(portico)以新古典主義風格設計,是該議會大廈特色。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與其它州的議會建築類似,都是坐落在小山丘上,俯瞰整個城市。
  • 博物館研究古董盒子並不是看裡面是不是還裝有原來的東西或已空無一物。學術上打開古董盒子的目的是研究盒子的材質、形狀、功能和美感的歷史背景和故事。古董盒子的外觀自成一格,至今仍吸引人們觀賞,想一探究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