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楚:五姨媽

蔡楚
font print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4月4日訊】五姨媽,瘦削而哮喘。七十多歲了仍然滿頭青絲,講起話來細聲細气十分吃力,但從她身上輕易看不出歲月的磨痕。

八七年新年時,我們兄妹因父母去世多年,全仰仗五姨媽及老輩們的照料,所以,照例到五姨媽家團年。在一派祥和的气氛中,大表哥提議合影留念,五姨媽卻突然說:“快來照唷,不然二天照不到羅。”當時我們并未在意,不想沒過几天,五姨媽即發作“肺腦病”。我到醫院去照料她時,五姨媽已不省人事,但是口中不斷有節奏地數著數字。任你怎樣呼喚她,五姨媽始終用1、2、3、4、5、6、7……來回答你。仿佛在訴說她象數字一般有序的一生經歷,又象在翻閱著一本又一本她酷愛的書籍的書頁,令人在單調重复的數字聲中,听出許多悲愴。

大表哥告訴我,前几天五姨媽曾說:“不想活了。”

一個人正值儿孫滿堂,可享天倫之樂時,雖有哮喘病的折磨,卻斷然“不想活了。”這話中難道就沒有難言的隱痛?

五姨媽出身于書香門第。我外祖父邱光第老先生系前清舉人,曾任過民國時期成都市長黃隱的文學顧問,和成都外國語專門學校的訓導主任。他曾同時應聘于成都石室中學、樹德中學等八所著名學校,是著名作家巴金的老師,也是蜚聲于當時四川的學者和書法家。

五姨媽畢業于益州女子中學。在上個世紀的初期,這已算受過良好的教育。1932年,五姨媽与王新培結婚,從此,更与文化結下了不解的因緣。

王家自清道光28年(1848年)即在成都學道街首建書坊—–志古堂。其時,由於志古堂刻印的書選題對路,校勘与制板精美,從而深受當時文化學術界的好評。原四川總督張之洞、吳棠都曾先后捐資志古堂刻印出<許氏說文解字>、<望三并齋>、<韓詩外傳>、<杜詩鏡銓>等精美刻本。志古堂不愧為晚清四川首屈一指的書坊。

1945年,姨父王新培去世后,五姨媽即与王家婆婆一道艱難維持住志古堂的開業,在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的狀況下面,五姨媽与志古堂員工一道擔負起文化傳承的苦苦生計。

大陸易幟后,開始一系列的運動。前朝的高官及親屬早已逃往海外,而人微言輕的小老百姓開始還以為民主、富強、平等、自由的新中國已經從天而降。待運動一一展開,就感到自己變成了一葉顛簸在大海的風浪中的孤舟,只能听憑風暴的安排。除了死亡可以自行選擇外,自身已經別無選擇。

在我的親屬中,最早選擇死亡的是我的外祖父和二叔父。土改時,外祖父因祖上傳承下二十多畝田地,被划為“職員兼地主”。他認為土地被沒收,有辱于祖宗,遂吊死在汪家拐街的家中。我二叔父是個游手好閑的川劇滾龍,雖說上無片瓦下無寸土,但在戒大煙運動中,吊死在小淖壩家中門板后的挂鉤上。在激烈的社會興替中,生命于當權者是微不足道的,好在我祖上還算積了德,家族中還沒有被槍斃鎮壓的。

其余的人雖然活下來,但大都活得提心吊膽。五姨媽就因為是志古堂的業主,加之家中有几畝薄田,被划為“地主份子”。所幸只戴帽管制兩年,沒有象其他的“地主份子”,帽子戴到死,還要由子女繼承。究其原因,怕是大表哥在福建前線保衛祖國,作為現役軍人的“光榮軍屬”,五姨媽戴一頂“地主份子”帽子,于當局的臉面也不光彩吧?

志古堂自然只能關門大吉。抗美援朝時期,五姨媽又將志古堂的書板全部捐獻給成都市人民政府,由政府派員運走,存于成都文殊院內。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不幸在文革中被作為“四舊”焚毀,而志古堂的匾牌,這塊文化見證物,卻可怜惜惜地被五姨媽送到鄉間親戚家。

不無辛酸的是,在那個知識越多越反動的年代,這塊文化的見證物在鄉間親戚家也是穢物,親戚只好把它反轉扣在豬圈前面,作為糞坑的踏足板,反而在几十年的風風雨雨中幸存下來。

從此,五姨媽被管得服服貼貼。織毛錢、打臨工,好不容易才混入衛生部門,充當一名挂號、划价、收費的勤雜人員。家中的書籍、字畫全部蕩然無存,剩下破裂的墨硯被墊在破柜足下作為平衡的支點。直到改革開放初期,五姨媽婆家的親戚從香港來信尋找他們時,五姨媽還不敢回信,悄悄地把來信燒了,怕又來個“秋后算帳”。

五姨媽啊,你三十一歲守寡,含辛茹苦守著一爿文化家園。可是1979年時,成都市某些人要自詡為中華文化的傳人,异想天開地要為一已之利,修成都市的出版志。他們千方百計出重金要收購志古堂的匾牌,這時你從羅家碾的糞坑上找回了這塊文化見證物,你的勇气和文化秉性卻突然閃現出來。你同大表哥儼然拒絕了他們,你的形像在我心中陡然高大起來。五姨媽啊,你不愧為志古堂的傳人。你的一句“不想活了”,流溢出多少中華文化曾經遭受過的痛苦!浸透了你在那個無奈的社會里的悲哀!

1、2、3、4、5、6、7……這數字透著中華文化的宁靜和書香,將永存于成都的文化史中,讓后代更加警醒,給當代諸公數落著他們的斑斑劣跡。

安息吧!五姨媽。

2003年3月16日@(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