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監會著手盤點四大銀行非信貸類資產

標籤:

【大紀元5月29日報導】一個月前才掛牌開始工作的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星期三透露,近期著手對四家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的非信貸類資產進行檢查和評估。下面是自由亞洲電台記者聞劍5月29日的採訪報導。

中國官方媒體的報導說,盤點國有銀行的非信貸類資產有助於全面了解國有銀行的總體風險狀況,改善資產的質量。

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和中國農業銀行這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所持有的非信貸類資產包括像債券、商業票據投資、銀行間拆借和股票投資等資產。中國銀監會在自己的網頁上透露,國有銀行的非信貸類資產風險近年越來越凸顯。日本一橋大學經濟學博士、上海金融學會會員、上海財經大學金融學教授丁劍平認為,銀監會檢查四大國有銀行的非信貸類資產,有助於中國銀行業與國際金融標準逐步接軌.

丁教授所說的巴塞爾協議是國際銀行業統一監管的一項協議,被稱為國際金融界的“神聖公約”。雖然這項協議沒有任何官方的約束力,但卻在從事國際金融業務的所有銀行機構中約定俗成,發揮效用。作為世貿組織的一員,中國承諾遵守巴塞爾協議的規定。

中國三年前圍繞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成立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剝離和盤活四大國有銀行的不良貸款產生的呆帳和壞帳,中國官方媒體已多次報導,此舉已經產生積極的效果。那現在銀監會盤點國有銀行的非信貸類資產,能否增強國有銀行在中國銀行業進入世貿之後逐漸開放環境下的競爭力?

陳教授認為,中國國有銀行的大部分資產屬於信貸資產。法新社星期三的報導以中國工商銀行為例說,工商行的非信貸類資產截至去年底高達一點八萬億元人民幣,相當於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五分之一。中國銀監會加強監管非信貸類資產,丁劍平教授認為,有助於國有銀行提高競爭能力:

過去三年來,中國對四大國有銀行的改革主要集中在信貸產生的不良資產方面,大約一點四萬億元人民幣剝離給四大資產管理公司負責使其“起死回生”。法新社的報導認為,中國四大國有銀行的非信貸類資產幾乎是其總資產的一半;加強這一方面資產的管理、降低這一方面資產的風險和減少這一方面資產的損失監管工作似乎已經拖得太久。

相關新聞
台灣護照奇蹟
4月M2年增率2.09%創新低
金門2起重大刑案偵破 嫌犯為離職警員葉維輝
日本財經大臣認銀行業削減呆帳有個好的開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