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到香港教寫作兼改文章

人氣 9
標籤:

【大紀元7月14日訊】大紀元香港記者報道/著名現代文學家白先勇將在香港教授首批「入室弟子」。香港嶺南大學成功邀得不曾在香港執教鞭的白先勇於今年十一月擔任客席教授,教授創作寫作(creative writing),屆時他還會為學生批改作品。白先勇又會與香港的中學校長及老師解說其著作。

嶺南大學中文系教授梁秉鈞(筆名也斯)表示,創作寫作是中文系選修科,每班約有五十名學生,每星期須上一節教授課及兩節導修課。白先勇將任教約十天,並且會批改部分學生的創作習作,還會作出指導。

推廣文學創作

為了配合白先勇親臨香江授課,嶺南大學與香港教育城等不同機構,於今年九至十一月間,舉辦多個有關白先勇的活動,譬如對象為中學老師的公開講座、白先勇網頁設計比賽等;還會以白先勇為題,舉辦創作寫作工作坊、教學與寫作工作坊、文學與電影研討會、電影與文學關係研討會等,活動相當豐富,讓大眾進一步認識白先勇之餘,又能夠提倡創作寫作,推廣香港文學。


也斯說:「香港學生想像力很豐富,我們希望藉此擴闊他們的視野,多嘗試創作;亦希望嶺大中文系可培養同學的文學基本修養及創作能力,並能適合現代社會,將中文變成『活中文』,不是『死中文』。」本身是香港著名作家之一的也斯表示,嶺南大學希望透過一系列白先勇活動,推動香港的文學創作,嶺南大學日後會繼續邀請世界各地的著名作家擔任客席教授。

白先勇於一九三七年出生,廣西桂林人,為國民黨高級將領白崇禧之子,為人熟悉的著作包括《台北人》、《紐約客》、《寂寞的十七歲》、長篇小說《孽子》等。其中《遊園驚夢》、《金大班的最後一夜》等名作,更被改編成舞台劇及電影,而《驀然回首》更是香港中學生的中文教材。

白先勇不足周歲便遷居桂林。幼時的白先勇不喜愛唸書,初上幼稚園時,正值抗日戰爭,每逢風洞山掛上代表警號的紅燈籠,他就知道不用上課,十分高興。不過戰亂亦讓他感受到世事變幻無常。對他來說,戰亂不單毀掉了整個桂林,亦令他的童年消失。一九四四年湘桂大撤退,只有七歲的白先勇舉家逃難重慶。抗戰勝利,國民黨政府還都南京,白家也遷回南京。一九四六年,白先勇移居上海。

接觸西方文學

白先勇與香港的淵源始於一九五零年。由於上海局勢緊張,他又由南京、武漢、廣州,輾轉來到香港,並於一九五零年正式入學,就讀喇沙書院,直至一九五二年前往台北為止。這段學校生活對他影響很大,不但令他接受英文教育,打下英文的根基,更令他首次接觸到西方宗教──天主教,從而了解西方的文學及文化。

一九四九年國民黨退守台灣,一九五二年,白先勇與兄弟姐妺遷居台北與父母團聚,入讀台北建國中學。中學的教育,將白先勇引進中國文學古典的世界,令他認識到文學生涯的啟蒙老師李雅韻。她不但教授白先勇古典詩詞、寫散文,亦鼓勵他投稿。白先勇自此興起當作家的念頭。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第七屆文藝獎揭曉
白先勇積極完成《紐約客》短篇集
港涉的士投訴去年逾1.2萬
茶飲店員工被拖糧 港工會籲招聘平台設監管機制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