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到香港教写作兼改文章

人气 9
标签:

【大纪元7月14日讯】大纪元香港记者报道/著名现代文学家白先勇将在香港教授首批“入室弟子”。香港岭南大学成功邀得不曾在香港执教鞭的白先勇于今年十一月担任客席教授,教授创作写作(creative writing),届时他还会为学生批改作品。白先勇又会与香港的中学校长及老师解说其著作。

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梁秉钧(笔名也斯)表示,创作写作是中文系选修科,每班约有五十名学生,每星期须上一节教授课及两节导修课。白先勇将任教约十天,并且会批改部分学生的创作习作,还会作出指导。

推广文学创作

为了配合白先勇亲临香江授课,岭南大学与香港教育城等不同机构,于今年九至十一月间,举办多个有关白先勇的活动,譬如对象为中学老师的公开讲座、白先勇网页设计比赛等;还会以白先勇为题,举办创作写作工作坊、教学与写作工作坊、文学与电影研讨会、电影与文学关系研讨会等,活动相当丰富,让大众进一步认识白先勇之余,又能够提倡创作写作,推广香港文学。


也斯说:“香港学生想像力很丰富,我们希望借此扩阔他们的视野,多尝试创作;亦希望岭大中文系可培养同学的文学基本修养及创作能力,并能适合现代社会,将中文变成‘活中文’,不是‘死中文’。”本身是香港著名作家之一的也斯表示,岭南大学希望透过一系列白先勇活动,推动香港的文学创作,岭南大学日后会继续邀请世界各地的著名作家担任客席教授。

白先勇于一九三七年出生,广西桂林人,为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为人熟悉的著作包括《台北人》、《纽约客》、《寂寞的十七岁》、长篇小说《孽子》等。其中《游园惊梦》、《金大班的最后一夜》等名作,更被改编成舞台剧及电影,而《蓦然回首》更是香港中学生的中文教材。

白先勇不足周岁便迁居桂林。幼时的白先勇不喜爱念书,初上幼稚园时,正值抗日战争,每逢风洞山挂上代表警号的红灯笼,他就知道不用上课,十分高兴。不过战乱亦让他感受到世事变幻无常。对他来说,战乱不单毁掉了整个桂林,亦令他的童年消失。一九四四年湘桂大撤退,只有七岁的白先勇举家逃难重庆。抗战胜利,国民党政府还都南京,白家也迁回南京。一九四六年,白先勇移居上海。

接触西方文学

白先勇与香港的渊源始于一九五零年。由于上海局势紧张,他又由南京、武汉、广州,辗转来到香港,并于一九五零年正式入学,就读喇沙书院,直至一九五二年前往台北为止。这段学校生活对他影响很大,不但令他接受英文教育,打下英文的根基,更令他首次接触到西方宗教──天主教,从而了解西方的文学及文化。

一九四九年国民党退守台湾,一九五二年,白先勇与兄弟姐妺迁居台北与父母团聚,入读台北建国中学。中学的教育,将白先勇引进中国文学古典的世界,令他认识到文学生涯的启蒙老师李雅韵。她不但教授白先勇古典诗词、写散文,亦鼓励他投稿。白先勇自此兴起当作家的念头。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第七届文艺奖揭晓
白先勇积极完成《纽约客》短篇集
港文创处昨举行成立启动礼
港去年24宗工业致命意外 建造业占逾八成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