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股票市場回升不等於經濟復蘇

標籤:

【大紀元7月24日訊】亞洲時報記者Gary LaMoshi7月24日報道﹐香港-亞洲經濟危機跨入第六個年頭,今年是東亞股票市場自進入新千年以來表現最好的時期。在1997年金融危機爆發之前,一般人都認為世界在走向亞太世紀。東亞股票市場這次復蘇似乎又暗示21世紀是亞太世紀,投資者蜂擁而至,唯恐錯過了最後一班車,全然不顧”這輛車”存在的巨大隱憂。

東亞股票市場復蘇是不爭的事實。泰國股指今年上漲了30%多,印尼和菲律賓的上漲了20%,新加坡、臺灣和日本的上漲幅度超過10%,而馬來西亞和香港漲幅只有一位數。第二季度的上漲更加耀眼。如《亞洲財經》100指數擺脫了”非典”的負面影響竄升了23%。此次股市復蘇原因多多,不過這些原因說白了都沒多大意義。

新加坡、香港和臺灣曾遭到”非典”的沈重打擊。現在危機已過,股票市場自然有所恢復,投資者有點過度樂觀的情緒是理所當然的-儘管有報道說新加坡二季度的國內生產總值下降了4.3%。

菲律賓和印尼股市的恢復有點令人更加難以理解。兩國政局長期不穩,且自1997年經濟危機爆發以來經濟一直沒有實質性的恢復。兩國的現任總統皆為女性,皆非民選(她們原來都是副總統,都因為前總統下臺而”轉正”的)。阿羅約和梅加瓦蒂明年都面臨大選,而兩國的民眾則普遍對失業和政府改革不力感到不滿。由此可見,印尼盧比升值有人為之嫌-大概是政府為討好選民而人為抬高了盧比對美元匯率。因為此舉有三個好處:1)使進口成本降低,企業生產成本下降;2)降低通貨膨脹壓力;3)為印尼央行繼續降低利率增加了空間。

日經225股指自去年9月以來已上漲了20%。日本股市雖有復蘇跡象,但通縮依舊。號稱改革首相的小泉已任職三年,至今仍未兌現其徹底改革日本經濟的諾言。西方的經濟理論似乎治不好”日本病”,而七十年代的貿易保護主義者也不厭其煩地說日本有”特殊國情”-實際上是為抵制外國進口商品找藉口。日本12年的經濟停滯及地區性經濟滑坡使得亞洲經濟非常依賴美國市場,也就是說,亞洲經濟命系美國經濟的復蘇,而美國的經濟前景並不明朗。

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本月在國會作證時對美國的經濟前景態度謹慎,並表示如果經濟衰退捲土重來,美聯儲將繼續維持低利率,甚至進一步降息。根據現在公布的報告,美國公司第二季度的贏利有所增長,但大部分增長的利潤都在金融部門-低利率的最大受益者。據有些分析家認為,生產部門的疲軟(庫存量減少)正在推動利潤增加。公司利潤的增加推動了美國股市的復蘇,如標準普爾500股票指數今年幾乎增長了15%,帶動亞洲股市上升。

然而,聰明的投資者應該回顧一下1999年的情形,而不該一味幻想亞洲市場的未來前景。當時美國經濟繁榮,對亞洲商品的胃口很大,亞洲股市因此得以復蘇,經濟得到加強。當時對很多投資者來說似乎是一個大好機會。

如今,除了泰國股市以外,該地區的各國股市都低於1999年底的水平。日經指數幾乎比當時低50%;新加坡、香港和馬來西亞各比當時低30%;自1999年以來,漢城股市約下降了30%。到了2001和2002年,該地區的股指進一步下挫。

有人或許會說,這次亞洲股市回升不同於1999年那次。如果真的有所不同,那也是亞洲市場因”非典”而真正跌到了穀底。依我之見,沒有真正的改革,沒有全球經濟的復蘇,亞洲經濟持續回升的可能性不大。(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梁定邦指香港財長人選須熟悉政府運作
歐亞會議呼籲重啟世貿談判
艾塔地中海岸引爆意圖損害西國觀光
江西旱情蔓延部分江河幾乎斷流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