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華致力冷卻23條所帶來政治動盪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7月3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張謙香港特稿)在香港行政長官董建華的刻意經營下,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爭議所帶來的政治動盪,似乎已逐漸冷卻下來。

這次爭議所引起的政治風波,最受矚目的是七月一日有五十萬人上街遊行,接著是民主派在以後的兩個星期內先後舉行了兩次有數萬人的集會,要求普選行政長官及立法會議員。期間有人大聲疾呼,要求政府還政於民及董建華下台,似乎要爆發一次民主革命。

但近日這股激烈的革命熱情似乎已冷卻下來,局勢轉趨穩定。輿論認為,這與行政長官董建華在「七.一」遊行後採取了各種亡羊補牢措施有關。

「七.一」遊行後,董建華首先於於七日宣布延後立法,以及修訂三項受民主派反對的內容。約一個星期後,他又宣布接納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和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的請辭。

在這次政治風波中,民眾不滿董建華及政府的理由之一,就是因為梁錦松在「購買轎車」事件中違反了申報利益原則,卻仍獲得董建華留任;而葉劉淑儀在處理二十三條立法事宜上,態度強硬,令外界反感。

在接納兩人請辭後,董建華雖然並未順應民主派要求就過往六年施政失當向公眾道歉,但他也婉轉地表示,作為行政長官,政府的一切錯誤政策,由他承擔。

本月十九日,董建華前往北京述職,國家主席胡錦濤和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先後傳達了「挺董」的訊息。他們的表態,加上董建華先前的舉措,令局勢得以緩和。

就在政治氣氛有所緩和之下,董建華近期展開了第二波攻勢,主動接觸各政黨及商界代表,一方面兌現其較早時表示聆聽各方意見的承諾,一方面藉此塑造親民形象,加強與市民溝通。

本月二十八日,董建華首先會晤宿敵、立法會近二十位民主派議員,當中包括被他多次批評到美國「唱衰」香港的前民主黨主席李柱銘。這是近三、四年來董建華首次與民主派議員就政治問題交換意見,備受關注。

在會議上,董建華向民主派議員承認,過往在政策、公關宣傳及政治工作上都做得不足,他簡稱為「 3P」,即 Policy、Public Relations 及 Politics。

雖然有些議員認為這次會晤只是各說各話,表態居多,但也有輿論指出,會晤仍有助於促進諒解和凝聚社會良好氣氛,解除「七.一」遊行以來董建華與民主派之間的緊張關係。

最近兩天,董建華又會晤了自由黨及商界組織代表,以及各大媒體主管,聽取他們的政經意見。在與媒體主管會晤中,董建華再次承認過往六年施政有不足和失誤之處,強調會汲取教訓,今後不會強行推動得不到廣大民眾支持的政策。

這兩天本地媒體廣泛報導了董建華啟動的第二波親民攻勢,部份報導頗為正面。例如,董建華與媒體主管會面後,曾發表社論建議董建華不要主政的南華早報,形容他變成了一位謙虛和願意聆聽意見的首長;被某些人視為「逢董必反」的蘋果日報,也少有地發表了對董建華有讚有彈的社論,改變了過往只有負面批評的立場。

儘管如此,一些媒體對董建華能否透過最新一輪親民攻勢來提升民望,還是持懷疑態度。

部份輿論認為,雖然董建華在政治上採取了不少積極行動,但他在爭取民望上仍得倚靠經濟牌。

不少人認為,香港所以爆發「七.一」遊行,主因是經濟低迷令民怨加深。而董建華在與媒體主管的談話中也流露出這種想法。他說,有那麼多人上街遊行,是因為經濟惡劣,中產或基層人士看不到有甚麼希望,看不到出路。

所以,董建華近期採取的政治手段都只是短暫的,,中、長期而言,經濟改善才是解除民憤的關鍵因素。對此,北京和特別行政區政府是清楚的,也正在致力塑造一個有利於香港經濟復甦的大環境。這包括:中國大陸與香港簽訂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給予港產品進入中國大陸零關稅優惠;北京繼批准廣東省四個城市長住居民以個人身分到香港旅遊後,又決定在北京和上海實施同樣政策;最近北京又表示積極考慮讓香港成為辦理人民幣業務的離岸中心。

此外,近日傳出北京高層已責成廣東當局與香港加強經濟合作,促成香港與珠江三角洲的「前店後廠」角色,令香港成為區內的轉口貿易、金融、交通運輸和物流等服務業的龍頭。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外界相信北京很快就會批准連接香港、澳門和珠海的橋樑,令香港與區內的交通網路更加暢通。不過,也有輿論指出,香港經濟所面對的是轉型問題─製造不穩定的源頭;當前特區政府所做的,未必能夠為市民的就業或工資帶來即時好處。所以,董建華所面對的處境仍然不能樂觀。

相關新聞
蕭政丰:香港不是天安門
布萊爾希望香港盡早普選行政長官及立法會
李柱銘:港府處理不好會引發另一波示威潮
港府9月再發23條諮詢 李柱銘:假諮詢則再上街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