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华致力冷却23条所带来政治动荡

人气 1
标签:

【大纪元7月31日报导】(中央社记者张谦香港特稿)在香港行政长官董建华的刻意经营下,基本法第二十三条立法争议所带来的政治动荡,似乎已逐渐冷却下来。

这次争议所引起的政治风波,最受瞩目的是七月一日有五十万人上街游行,接着是民主派在以后的两个星期内先后举行了两次有数万人的集会,要求普选行政长官及立法会议员。期间有人大声疾呼,要求政府还政于民及董建华下台,似乎要爆发一次民主革命。

但近日这股激烈的革命热情似乎已冷却下来,局势转趋稳定。舆论认为,这与行政长官董建华在“七.一”游行后采取了各种亡羊补牢措施有关。

“七.一”游行后,董建华首先于于七日宣布延后立法,以及修订三项受民主派反对的内容。约一个星期后,他又宣布接纳财政司司长梁锦松和保安局局长叶刘淑仪的请辞。

在这次政治风波中,民众不满董建华及政府的理由之一,就是因为梁锦松在“购买轿车”事件中违反了申报利益原则,却仍获得董建华留任;而叶刘淑仪在处理二十三条立法事宜上,态度强硬,令外界反感。

在接纳两人请辞后,董建华虽然并未顺应民主派要求就过往六年施政失当向公众道歉,但他也婉转地表示,作为行政长官,政府的一切错误政策,由他承担。

本月十九日,董建华前往北京述职,国家主席胡锦涛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先后传达了“挺董”的讯息。他们的表态,加上董建华先前的举措,令局势得以缓和。

就在政治气氛有所缓和之下,董建华近期展开了第二波攻势,主动接触各政党及商界代表,一方面兑现其较早时表示聆听各方意见的承诺,一方面借此塑造亲民形象,加强与市民沟通。

本月二十八日,董建华首先会晤宿敌、立法会近二十位民主派议员,当中包括被他多次批评到美国“唱衰”香港的前民主党主席李柱铭。这是近三、四年来董建华首次与民主派议员就政治问题交换意见,备受关注。

在会议上,董建华向民主派议员承认,过往在政策、公关宣传及政治工作上都做得不足,他简称为“ 3P”,即 Policy、Public Relations 及 Politics。

虽然有些议员认为这次会晤只是各说各话,表态居多,但也有舆论指出,会晤仍有助于促进谅解和凝聚社会良好气氛,解除“七.一”游行以来董建华与民主派之间的紧张关系。

最近两天,董建华又会晤了自由党及商界组织代表,以及各大媒体主管,听取他们的政经意见。在与媒体主管会晤中,董建华再次承认过往六年施政有不足和失误之处,强调会汲取教训,今后不会强行推动得不到广大民众支持的政策。

这两天本地媒体广泛报导了董建华启动的第二波亲民攻势,部分报导颇为正面。例如,董建华与媒体主管会面后,曾发表社论建议董建华不要主政的南华早报,形容他变成了一位谦虚和愿意聆听意见的首长;被某些人视为“逢董必反”的苹果日报,也少有地发表了对董建华有赞有弹的社论,改变了过往只有负面批评的立场。

尽管如此,一些媒体对董建华能否透过最新一轮亲民攻势来提升民望,还是持怀疑态度。

部分舆论认为,虽然董建华在政治上采取了不少积极行动,但他在争取民望上仍得倚靠经济牌。

不少人认为,香港所以爆发“七.一”游行,主因是经济低迷令民怨加深。而董建华在与媒体主管的谈话中也流露出这种想法。他说,有那么多人上街游行,是因为经济恶劣,中产或基层人士看不到有什么希望,看不到出路。

所以,董建华近期采取的政治手段都只是短暂的,,中、长期而言,经济改善才是解除民愤的关键因素。对此,北京和特别行政区政府是清楚的,也正在致力塑造一个有利于香港经济复苏的大环境。这包括:中国大陆与香港签订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给予港产品进入中国大陆零关税优惠;北京继批准广东省四个城市长住居民以个人身份到香港旅游后,又决定在北京和上海实施同样政策;最近北京又表示积极考虑让香港成为办理人民币业务的离岸中心。

此外,近日传出北京高层已责成广东当局与香港加强经济合作,促成香港与珠江三角洲的“前店后厂”角色,令香港成为区内的转口贸易、金融、交通运输和物流等服务业的龙头。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外界相信北京很快就会批准连接香港、澳门和珠海的桥梁,令香港与区内的交通网路更加畅通。不过,也有舆论指出,香港经济所面对的是转型问题─制造不稳定的源头;当前特区政府所做的,未必能够为市民的就业或工资带来即时好处。所以,董建华所面对的处境仍然不能乐观。

相关新闻
萧政丰:香港不是天安门
布莱尔希望香港尽早普选行政长官及立法会
李柱铭:港府处理不好会引发另一波示威潮
港府9月再发23条咨询 李柱铭:假咨询则再上街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