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億火星人:一個法國人眼裡的中國 (下)

(法國)伯納﹒聖─若弘撰 述/翟華 整理

人氣 12
標籤:

【大紀元9月24日】
第六章  陰陽混沌 
第七章  以食為天 
第八章  冷酷的心 
第九章  人民之幣 
第十章  外國貴賓 
第十一章  盲流出遊 
結束語 

附錄一:在華老外完全生存手冊
附錄二:中法文化比較清單

第六章 

陰陽混沌 

中文裡的妻子這個詞中的“妻”字,是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表示“女人”,另一部分表示“掃帚”!而女人的“女”字,則讓人聯想到一個順從的女子,低頭垂胸、盤腿蹲下的樣子。與女性相應的“陰”,表示山峰的背向太陽的一面,有寒冷、月亮、負面、烏雲、封閉、夜晚和北方等諸多的含義。相反,與男性對應的“陽”字,表示山峰的朝向陽光的一面,有溫暖、太陽、正面、光明、開放、白天以及南方等含義。至於男人的“男”字則通過在田地裡出力的場景體現出來。 

這下子事情就清楚了:婦女的角色自古以來就是主內,做飯、收拾家和帶孩子,而男人的任務是到外面勞動做工。為了把婦女拴在家裡,或許是怕她們凍著,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婦女必須纏腳(直到1949年毛領導的革命勝利以後,這種現象才絕跡)。不安分的女人當然也可以出去,可幹的工作無外乎是妓女、老鴰、巫婆、尼姑、接生婆,或者當個農婦下地幹活。 
中國婦女結婚以後可以保持娘家姓氏並不說明所有的問題。大多數人都想要個男孩。在這種情況下,一家只能有一個孩子的政策實際上加劇了男女出生比例的失衡。如果說,按照自然規律,每出生95個女營救應該有100個男嬰。然而,在中國,因為墮胎和溺嬰再加上老奶奶的勝男孩的祖傳秘方,女孩和男孩的比例可能是85:100。這相當於少生了差不多一百萬女孩!出現在孔夫子之前的古老《詩經》裡有一首歌謠是這樣形容男孩的:“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而唱到女孩時口氣就有所不同:“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裼,載弄之瓦。”一璋一瓦,親疏分明。孔夫子的學說也對中國人家庭內男女地位有極大的影響。正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而沒有男孩就相當於無後。通情達理的政府於是對農民網開一面,允許他們在第一胎是女孩的情況下,再生第二個孩子,碰碰運氣。 

雖然在舊觀念裡女孩不如男孩,但是進入成年的中國女人們卻能與男人平起平坐。過去普遍認為男人是一家之長,是頭,現在人們說:男人是頭沒錯,但女人是頸,頭什麼時候轉、往那個方向轉還不都得聽她的。中國女人有堅韌的性格,而且據說連體魄也要比西方女人強壯,難怪中國男人下班回家後在女人面前個個服服帖帖。一位中國領導人在國外訪問時就對記者說過:“在家裡全是我夫人說了算。”在家務事面前男女平等,連帶孩子也不例外。 

反過來,中國女人長期以來已經也像男人一樣參加工作。在農村、工廠、商店甚至國家人民代表大會(百分之二十一的代表是女性,而法國國民議會理女性的比例只有百分之六點四),到處可以見到婦女的身影。在一些農村地區,由於男勞動力的流失,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農活都由婦女承擔。在工作上的男女平等,自然而然導致了社會中對性別的忽視,人們不會可以去照顧女性。西方人“女性優先”的觀念在中國變成了“兒童優先”。但是有一個例外,中國男人有很深的戀母情結。根據台灣的一項民意測驗,在遇到危險必須在孩子、妻子和母親之中作一抉擇的話,絕大部分的男人都選擇母親。 

現在男女出生比例的失衡將來會給長大的女孩一個絕好的“報復”男人的機會。因為女少男多,青年男子找女朋友難,找到合適的結婚更難,中國不久將出現“妻荒”。據推算到2020年前後,每年至少有一百萬男人處於找不到對象的尷尬境地。到那時,只有達標的小伙子才能上情場一試。什麼叫達標呢?要有錢,是城裡人,還要有才華,再加上身高(一米七零以下的男士被稱為“殘廢”或“半殘廢”的小男人)。這就是為什麼中國人一門心思要發財致富的原因,我們也可以理解為什麼中國男人對嫁了老外的女人那種深惡痛絕的情緒。找老婆對中國男人來說,這不僅是解決情慾的個人問題,而是關係到民族生死存亡的大問題。 

如果說一個中國男人挎上個洋妞是有錢有勢的象徵,一個中國女孩跟上一個外國男人壓馬路就會被認為是破鞋、妓女。由於賣淫是非法行為,所以警察就會進行干涉。我在少林的時候就碰上過警察晚上11點闖到我的宿舍裡檢查我是否真的是個“單身”。 

盡管官方對一切色情和淫穢的東西都加以禁止,中國人其實並非禁慾主義者,在任何藥店裡你都不難買到壯陽藥品。上街看看男人腰裡別的BP機和移動電話,再看看女人的絲襪、超短裙和透明上衣,你不得不承認中國人衣著打扮實在是很性感。到商場買東西也會時常遇到令人心動的產品:印有裸女的“健美”牌撲克牌就不多說了,最值得一提的是各種各樣刺激性慾的藥品(即中國人所說的春藥)。外國人不要擔心找不到春藥,包裝盒上往往有直觀的照片。中國人性觀念如此開放,但有一件事我不明白,為什麼商店裡峰乳肥臀的塑料時裝模特怎麼一概都是西方女性的模樣?據一位中國朋友的解釋,中國人不能忍受讓中國女子在大庭廣眾之下招搖(哪怕是塑料的也不行),所以只好讓有裸體文化的西方女子代勞了。 

香港在一國兩制的模式下回歸中國以後,幾乎所有的中國人都想去開開眼界。?去看什麼呢?當然最重要的是領略一下香港的性文化。在某種程度上說,香港幾乎成了中國大陸的性商店:觀賞脫衣舞、樓著小姐唱卡拉OK、看色情電影錄像、採購性用品,實在不行還可以翻看一下街邊的黃色雜誌。中國人其實很需要這樣的性教育。根據中國報章上的消息,中國人的房事“意外”頻生。一位新婚的女子在第一夜以為看見了一隻大耗子,而失聲驚叫起來。另外一位女士結婚兩年不曾懷孕,經醫生診治時才發現原來丈夫一直進錯了洞穴。還有的女孩認為自己還沒有領結婚證,所以不會懷孕。 

如果你在街頭看見兩個中國女人(或男人)手拉著手走路,雖然令人感動,但千萬別指望他們一會兒會當眾接吻,因為他們根本就不是同性戀,只不過是兩個要好的朋友。在結婚前,人與人之間的身體接觸只限於同性之間(當然,男女戀人之間偶爾會手挽著手走路,在下雨時或烈日下為對方撐傘,但他們絕少在公共場合作出親暱的行為)。無論是在學校、工作崗位還是在公共汽車上,中國人都有很多機會觸摸同性,我在少林學習期間,一次在舞廳裡,一位男同學走過來問:“你願意和我一起跳舞嗎”?我回答說:“不,謝謝。我只和女孩子一起跳舞。”那天我根本沒有跳成舞,因為女孩子只跟女孩子們一起跳。其實這樣也很好,免得別人風言風語,搞不好警察還會來找麻煩。還有一次班上聯歡會時曾經玩過一種遊戲,參加者用黑布把雙眼蒙上,用手撫摸同學的臉頰,摸胸膛甚至腋下的腋毛,然後猜出這位同學的名字。輪到我時我抗議說:“我們國家不興這樣做。”同學們有的理解,有的不理解:“你們國家的人不是動不動就親嘴嗎?”我告訴他們:“其實不是那麼絕對。除了同性戀者,一個男人只會親吻女人。”“你說的親吻就是親嘴嗎?”“一般男女之間是貼臉頰,並不是親嘴。只有同自己的妻子或者戀人才會嘴對嘴的親吻。”“男人之間呢?”“男人之間只興握手。但是對不熟識的女士也可以握手致意。”中國同學對我這一番介紹的評論是:“這麼複雜!”不錯,中國人兩性之間的關係接觸的原則很簡單,就是授受不親,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如果那個男人不慎闖入了女浴室,哪怕他什麼也沒看見,他這一輩子就背上了“流氓”的罵名。 

有一位中國朋友曾經向我打聽:“聽說在法國有很多妓女?”我告訴他說:“從絕對數量上說,法國的妓女要少於中國。但要是從人口比例上來說呢,法國的妓女數量可能跟中國差不多。”中國朋友聽了頭搖得像撥浪鼓:“這不可能。我在中國根本就看不到妓女。”“在中國看不見妓女是很正常的,因為妓女屬於非法。但是在大城市和一些旅遊熱點,妓女到處都有,只不過更隱蔽罷了。在法國客人一般是去找妓女,有些街道乾脆就是妓女一條街。而在中國妓女直接和住店的客人聯繫,或者在街上偷偷招攬客人。”如果誰手上有一塊名貴的金表,那他撞見妓女的機會就大多了。但還有一些中國女人,主動接近外國人,目的是要以假結婚的方式取得外國國籍,一旦達到目的就要離婚。這種人在其他發展中國家也有,其實不能算是妓女。 

說點正經的 

當今中國人的性觀念,大致與法國戰後的情形相仿,也許唯一的區別是法國警察那時一般不會闖到私人住宅裡去查鋪。其實現在中國警察也不是什麼事都管。根據他們的說法,男女只要是雙方有感情,婚前性行為也不是不允許,他們干涉的是非法通姦。我問過警察“你們怎麼知道雙方有沒有感情?”警察搖搖頭沒有回答。但願這“感情”不要成為“關係”甚至賄賂的同義詞。中國的青少年遇到外國人很喜歡討論性方面的問題,但是他們的光棍生活過的其實很安逸,社會中也沒有太多的東西攪亂這種心理平靜。一旦他們到了法國,很可能會感覺受到了騷擾:電視電影裡的裸體鏡頭、色情商店、性交易,還有人們日常生活中對性事不加掩飾地談論,都會使來到法國的中國人很快填補他們欠缺的那部分知識。 

中國人和世界上任何民族的人其實沒有什麼不同。孔夫子就說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荷蘭作家羅伯特?凡?古立克(Robert van Gulik, 1910-1967)在他所著的《古代中國性史》中也證明中國不愧是性文明古國。經過一段沉寂以後,現代中國的性文明又有星火燎原之勢。男人一旦有了錢就開始動那方面的腦筋,把失去的青春補回來,因而春藥大行其道。君不見,大款周圍的圍繞著“小蜜”,香港周邊出現了“二奶村”。

第七章 

以食為天 
 
中國有一句老話叫做“民以食為天”。不錯,我們在飯桌上就可以看見最典型的中國人:右手裡拿副筷子,左手捧著只瓷碗,鼻子在(酸辣)湯裡。中國人說起國家或者自己家裡有多少人所用的量詞是”口“,也就是吃飯的嘴。如果眼睛看見了米(“瞇”),可以放心地合眼養神了,瞇著眼睛笑了。至於肚子,那就更不得了,除了可以貯存肉以外,還可以蘊藏知識的地方,所謂“滿肚子墨水”。 

法國人雖然會吃,但是與中國人比起來還是得自嘆弗如。可以說,中國人吃飯不是為了活著,而是活著為了吃飯,吃更多的飯。對中國人來說,能吃是身體健康的象徵,而體胖則代表地位和財富。所以“吃”就成了中國人日常對話的永恆主題。兩個中國人見了面不會像法國人那樣問:“你好,走的好嗎?”(法語:Bonjour,est-ce que ca va?的直譯)而是會問:“你好,吃過了沒有?”對這樣的問題,我可能具實回答:“早吃過了,都下午三點了。你吃過了嗎?”對方也可能會實話實說:”還沒呢。“看來我們說的不是同一頓飯。中國人是無所不吃,無處不吃,無時不吃,而且吃沒個吃相 

中國人的無所不吃使以吃青蛙而著名的法國人黯然失色。要說起中國人吃什麼,那可是一個長長的單子,還不如數一下中國人不吃什麼來的快。簡單的說,只要是四個腿的,除了餐桌以外,都可以炒了端上桌子吃掉。尤其是中國南方的餐桌最富有情調:狗肉自不必說,還有貓、蛇、鼠、鳥、蠍子、猴、烏龜等等,只要有前身都可以吃到,在這裡點雞肉簡直有點叫人不好意思。不過外國人可以不必擔心點了牛肉換成了狗肉,因為狗肉比牛肉貴,老闆決不會吃虧。 

無處不吃,在室內吃,在街上也吃,坐著吃,站著也可以吃。對中國人來說,在哪裡吃從來不是一個問題,要緊的是吃的是什麼。也多虧中國人不在乎,否則那些簡陋、骯髒的人民餐館可能就沒有顧客上門了。看著滿桌滿地的殘留食物,我敢肯定如果把法國的餐飲衛生標準搬到中國來的話,可能沒有幾家中國餐館還能繼續營業。 

無時不吃,中國人什麼時間吃取決於他們什麼時間碰見吃的東西。到街上遛一圈,吃的東西到處都是,有玉米棒子、冰棍、包子,還有油鍋裡炸得焦黃的什麼東西,這些小吃只是為了幫助中國人度過兩頓正餐之間難捱的時光。正餐的時間也每個準,但是一般說來很早,午飯11點、晚飯6點就可以開吃。 

中國人吃飯沒有那麼多規矩,怎麼方便怎麼吃。請記住,千萬別請一個漂亮的中國小姐吃雞,否則小姐會就地變成一個油臉仙子。我注意到中國人在打掃碗中或者盤中最後一點食物的時候,採取的是仿生術(具體一點說是參考狗舔食的方式)外加吸塵器的速度。對不起,我太惡毒了,中國人吃飯不能說與狗一般,因為狗不會吐出骨頭來。中國人吃飯很快,往往我剛開始享受,我的同學們已經吃完了。他們仿佛還生活在飢荒年代的陰影中,我不快點吃,等會就讓別人搶光了。不光吃得快,而且舌靈嘴巧,什麼不適合下咽的東西都由舌頭負責甄別出來,然後上下嘴唇配合把廢物吐在飯桌上或者地上,還伴有愉悅的聲音。等吃完了飯,我們可以通過桌上地下的渣滓才能判斷剛才食客們吃的是什麼東西:“今兒吃雞了吧?”。

在中國吃飯有一個明顯的社會效應,那就是向旁人展示自己有錢。比如請客的時候,主人一定要多點菜,以客人吃不了為原則,沒有點浪費,就沒有臉面。比起過去中國的皇帝每餐要上一百多道菜,現在的宴會可算是節儉的多了,只上十幾道菜而已。菜一道一道地上桌,在圓桌中央的轉盤上緩緩移動,進餐者手裡的筷子如同魔術棒一般,把酸甜苦辣各種味道變到肚子裡,有勞腸胃去慢慢分解吧。至於米飯,那是大眾食物,吃也可以,不吃也沒關係。 

當最後一道菜吃到一半左右的時候(如果沒有剩下,那就意味主人定菜的數量不夠),這宴席就到了尾聲了。但是還得接著喝酒,一邊喝一邊划拳,誰輸了誰喝,最好是一醉方休。到了結帳的時候,如果是有人請客,那麼主人會悄悄的付款。如果事先沒有說好,那可就熱鬧了。在香港,每一個參加飯局的人都掏出“金卡”、“銀卡”展示,爭相買單。在大陸,誰付帳要看誰力氣大,幾乎把對方推翻在地,然後嘻嘻哈哈地搶著把票子遞出去。不管是那種情況,誰也不會仔細核對一下帳單,菜價再貴也比不了面子的價值。 

說點正經的 

誠實地說,我不應該對中國餐館的衛生狀況太過誇張,真正因為在餐館吃飯兒的病的人並不多,因為所有的餐館年年都接受衛生間防疫部門的監督,經檢查合格之後才頒發營業許可證,而且這種檢查原則上是不預先通知的。檢查的內容主要是飯菜的製作過程而不是廚房和餐廳的外觀。美國的快餐店看上去一般都很漂亮,但是卻發生過年輕的顧客因為吃漢堡包中毒的事件。 

十全十美的事情在世界上是沒有的。有幾個中國人能夠承受巴黎法國餐館和這種餐館的價格?換句話說,正是因為相對簡陋的設施菜保證了飯菜的廉價,幾乎所有中國人都可以經常去餐館,有的人甚至每天都去餐館吃飯。少林的餐館一份菜的價格在8到13法郎之間,廣東炒米飯的價格還不到兩法郎。這樣的價格,除去原料和人工成本之後,老闆還能賺多少錢呢?他們肯定沒有足夠的錢像在法國的中國餐館一樣把餐廳裝飾的金碧輝煌。法國人一般老百姓大概一年才能去附近的中國餐館去吃一頓,每當他們進門時看見金魚缸,和牆壁上的似乎總是在流水潺潺的中國畫,布置是否知道正是他們所付出的高價才有了這一切? 

中國人不習慣法國餐的吃法並不完全是因為他們不會使用刀、叉,最令他們頭疼的是法國餐不夠豐盛,個人吃個人的,沒有多少種菜卻一會兒換一個盤子,還要高談闊論沒個完。加上餐桌上禮儀太多,吃飯的人總是要想著怎麼吃,而不能專心享受食物。總結起來說,法國人吃飯太拘謹、太嚴格、太乾淨、太規矩、太長、太涼、太貴、太淺薄,一言以蔽之:沒法吃!從法國回來的中國人總是會感覺輕鬆許多,豐儉由人,拿起筷子吃自己喜愛的東西,想怎麼吃就怎麼吃,多麼自由愉快。 

第八章 
 
冷酷的心

“親愛的朋友們,為了歡迎你們遠道光臨,我有幾個好消息向你們宣布。第一,今天中午你們吃的不是牛肉,而是狗肉。第二,今晚你們還將品嘗到蛇肉。在此之前,為了刺激你們的食慾,我們將到著名的農貿市場去參觀。”對於我們這些自稱為動物的朋友的法國人,這些“好消息”不啻於晴天霹靂。 

來到廣州一處著名的農貿市場參觀,我們匆匆走過缺乏生氣和活力的蔬菜水果的櫃台,被藥類櫃台所吸引:海馬、蠍子、蛇、蜈蚣、蜥蜴、青蛙,還有看上去像蟑螂一類的小東西。雖然這些小動物已經是處於乾燥的狀態,但依然可以為生病的中國人效力。據說蛇可以治療腰背酸疼(是否因為蛇沒有脊樑骨?),而蜥蜴可以減輕呼吸道疾病。如果患了男性疾病,拿就得求助於雄鹿的部件(老虎的療效當然更好,但是物以稀為貴,現在已經不太容易見得到了)。人參也有顯著療效,某些野生的名貴品種可以賣出天價,像我這樣的老外只能在遠處觀賞一下浸在瓶內的人參標本了。

生禽肉類櫃台就熱鬧的多了,令到顧客眼花繚亂。這裡有烏龜、貓、魚、鵪鶉、野雞、雞、青蛙、鴨子、螃蟹、黃鱔、田鼠、貓頭鷹、鴿子,等等各種動物,有跳的、有爬的、還有正在蹬腿掙扎的。我瞥見了一隻眼睛裡露出痛楚的表情的兔子,原來它的皮毛已經被賣兔子的人剝去。這當然不是為了給可憐的兔子在大熱天能涼快一點,而是為了等顧客來購買的時候能夠節省時間。廣州人生活節奏快,再加上喜歡鮮活產品,所以就委屈了兔子了。兔子受的罪還不只是被剝皮,賣肉的人還要在它的肚皮上劃上一刀,打開一條十幾釐米長的口子,伸手掏出內臟下水,兔子終於在慘叫中咽氣,這一幕直看得我毛骨悚然。如果把這些情景拍成照片寄給法國動物保護的知名女星Brigitte Bardot,不只她會作何感想。一位中國朋友問我:“在你們法國,你們不會這麼幹吧?”“不錯,我們盡量不讓動物受痛苦。”中國朋友說:“我們這兒沒這個講究。”這句話我同意,眼見為實,中國人的確對動物冷酷。五十年代中國人曾經以群眾運動的方式下大力氣除“四害”:老鼠、蒼蠅、蚊子和麻雀,後來卻發現其實麻雀也是捕捉害虫的益鳥,所以麻雀的地位被臭虫所取代。然而,至今中國人依然喜歡抓麻雀和其他鳥類,不是為了除害,而是為了把它們關在籠子裡觀賞,聽他們唱歌。 

中國人對動物有鐵石心腸,包括對自己豢養的動物也不例外。我們的功夫學校有兩隻狗,一隻叫“黑子”,另一隻叫“豹子”,每天在驚悸和恐怖中生活。“黑子”最慘,它因為喜歡在院裡靠近八十幾個學生練功的地方睡覺,所以不斷受到學生們的耍弄:有時候被一根繩子拖著奔跑,有時候頭上被套上一個塑料袋,有時候被迫與螳螂或者蛇打架。還有的學生喜歡跨上狗背練騎術,或者戴著拳擊手套對這狗肚子練功夫,或者乾脆飛起一腳把它踢翻在地。如果有誰不戴手套撫摸這兩隻狗,它們幾乎會露出意外的神情。盡管這兩隻狗過得是真正的“狗日子”,但是比起院外的野狗來,它們簡直是屬於貴族階層,至少在這裡它們不會被淘氣的小孩割掉尾巴,或者被貪吃的成人
下油鍋。 

要說起來中國人其實很喜歡動物,特別是關在鐵欄桿後面的動物,所以幾乎所有梢具規模的中國城市裡都有動物監獄。可惜因為經費緊張,這些動物園有大都設施簡陋。一隻碩大的猛獸可能會被豢養在一個9平方米的宿舍裡,前來觀賞動物的中國遊客誰也不會覺得彆扭。當然,有中國國寶之稱的大熊貓則得天獨厚,過著舒適安逸的生活。大熊貓數量已經很少,就是在中國也不是隨便那個動物園都有,只有北京、成都等幾個較大的動物園才有。另一種稀有動物金絲猴的待遇也還不錯,但是中國人似乎對它不大感興趣。新加坡動物園花大價錢租了金絲猴展出,每當有金絲猴出場的時候連門票都漲價。金絲猴在大陸沒有這麼俏,這裡的老百姓偏愛黑猩猩,盡管鐵欄桿上掛者“不許投喂食物”的標牌,遊人依然興致勃勃地向黑猩猩大喊大叫,拋擲各種食品和煙頭。黑猩猩也似乎很喜歡這種表演,它們心裡一定覺得這些人哥們很滑稽。 
 
說點正經的 

中國人對動物表現出的冷酷之心也許可以從動物之間的殘忍來解釋,或者中國人對他人或另類命運的某種漠視。動物就是動物,決不能和人等同看待,即使是寵物也不例外。西方人正相反,我們有時對動物的關注超過對人類本身的關注。中國的母親不會像西方女人一樣放下孩子不管去養一隻乖順的小狗,這裡少有傷人的惡狗,鄰裡之間也不會象我們那樣為了沒教養的狗而發生口角,當然也用不著為貓狗去買比人吃的東西還貴的食物。

從另一方面說,折磨動物乃是人類自孩童時代起就有的天性。我們小時候誰沒有燒過螞蟻、撕過昆虫的翅膀或者虐待過貓狗。中國的中、老年人對動物就會表現出更多的慈愛之心,早晨在公園裡提著鳥籠散步的老年人就很說明問題。從這些溜鳥的的老年人悠閑的步履,我感受到他們對生活的理解和享受,與法國大城市裡掛著沉重鑰匙鏈的散步的孤獨老人們形成鮮明對比。 

至於動物園,我想那裡的猴子與在西方的猴子一樣無憂無慮。雖然西方動物園裡的動物居住條件可能要好一些,但是那是以向遊人多收門票的代價而換來的。當所有中國人的居住條件得到改善以後,它們自然會改善動物朋友們的房舍,總不能要求猴權高於人權吧! 

第九章 

人民之幣 

“錢”這個字是中國人的日常交談中是最常出現的一個詞:“你掙多少錢?”“多少錢買的?”“在你們國家,這東西值多少錢?”……誰說外國人得花幾年工夫學漢語才能和中國人流利的交談?我看只要學會數數已經可以能抵擋一氣了。 

中國人有了錢就想特別要讓他人知道。顯示自己有錢既是義務,也是一種藝術。如果說發光的東西不一定是金子,但是價值如金的物件一定要讓它發光。猜一猜為什麼有的中國人家裡新買了電視卻不揭去右上角的貼紙?雖然擋住了部分畫面,但卻能讓別人知道這是“直角平面立體聲環繞音響的超級彩霸”。中國人似乎還不能體會“豪華”的這個概念的細膩和微妙之處,總是喜歡大的金表,大的戒指,大的音響設備等等。除此之外,呼機、手機還有一串五十多個鑰匙的鏈子都別在腰間皮帶上。有了這些就足以在同胞面前顯示自己的身份了。人憑衣裳馬憑鞍,在中國只要有了一身好行頭比一張充滿高級職稱的名片還管用。 

這也許就是為什麼中國仿製產品製造業發達的一個原因,因為遊錢沒錢的人都可以用贗品來撐門面。到了香港,只要手上帶一塊勞力士名表,就可以避免讓人瞧不起。在大陸,青年人喜歡穿冒牌的耐克(Nike)運動鞋、阿迪達斯(ADIDAS)T恤衫。如果是真品,那麼產品的商標也往往似曾相識,比如說ADIADS運動服裝,PASONIC或者SUNNY牌的電器。 

至於中國大款們的最愛白蘭地人頭馬,可以賣到800法郎一瓶。身價是有了,能不能品位酒盅滋味那是另一回事。很多中國朋友為了吞下杯苦酒,在裡面對上可口可樂或者雪碧,成為另類雞尾酒,直喝到酩酊大醉。這實在不是在飲酒,而是在做秀。照這樣價位決定品位的邏輯,不知有朝一日洋狗食品精裝高價出售,是否也會有人會趨之若鶩,成為桌上極品佳餚。 

從人均的角度來說,香港一定是世界上豪華車最多的地方。香港本是一個不宜買私家車的城市,百分之一百以上的重稅不說,城裡到處停車難,還有便捷的公共交通,為什麼一定要買車呢?然而,你去香港看看,這裡寶馬和奔馳車幾乎充斥了每一條大大小小的街道,以不超過每小時30公里的時速緩緩爬行。咳,走的慢有又有什麼關係,我的目的不就是要讓別人看見我開的是一輛名車麼? 

開放搞活,現在中國就連寺廟的和尚現在也加入了經商大潮。進廟收門票,廟內可以買他二十塊錢的佛教,外加紀念品,逛廟市嘛!有一位外國人請和尚大師為將要上手術台的妻子祝福,和尚說:“沒問題。我們馬上安排。您準備錢吧!”算下來,大概要合1750法郎。這還是優惠價格,因為沒有算增值稅在裡面,算是和尚的公益事業吧。 

對外國人來說,如果您想要面子,那就得和所有中國人一樣,出門盡量穿得體面一點,表示您很有錢。如果面子對您來說不是一回事,更注重價格的合理性,那就不妨穿得寒磣一點。我在少林註冊學校的時候,把手腕上的金表摘了,最後註冊費降了一半。 

在中國大商店裡的價錢是規定的,但是其他地方的東西價錢可就是按照顧客的打扮長相來定了。我在中國買東西常聽攤主說類似這樣的話:“就因為是你我才賣你14塊呢。”這話我聽來分明是“就因為你是老外我才多宰你六塊錢呢。”我也不甘示弱:“我的中國朋友說這東西也就八、九塊錢。”“好吧,那就10塊錢拿走。”我知道攤主心裡想的是:“他媽的,碰上一個老外還不是來旅遊的,能宰他多少就宰多少吧。”我依然不依不饒:“我是在中國的留學生,我一定要付中國人的價錢。”“OK,八塊就八塊!”攤主肯定是不耐煩了,與其與我這個窮老外耽誤功夫,還不如等著宰下一個傻老外。不知怎地我就聯想起一個外國商人的感慨:你剛到中國的時候,你有錢但是不明白中國人的體制和遊戲規則;到後來,你終於明白了中國人的遊戲規則,但那時你的錢已經跑到中國人手裡去了。 

說點正經的 

也許是因為嫉妒,也許是出於猶太基督教義的影響,我們法國人對有錢人一向持非常蔑視的態度。在我們看來,錢(特別是他人的錢)乃是骯髒齷齪之物,多點少點本算不了什麼,藏在自個兒家裡就行了,沒必要對外顯示。如果你有錢,正好,國家對有富人們的財物課以重稅。所以逼得不少法國大款背井離鄉,在國外居住。

第十章 

外國貴賓 
 

“老外,老外!” 

這是我的名字,尤其在中國目前旅遊還不發達的中小城市和鄉村通用。一個大鼻子在街上行走,好戲不可錯過,比電視裡看的真切得多了。每當我到了這些地方,只要稍一停步,我身邊就會圍滿了看熱鬧的人群。孩子們對著我指指點點,老人們則長著嘴,用困惑的目光反覆地打量我。有人最終忍不住,會伸手碰一碰我的臂膀,檢查一下毛髮生長情況。這樣的生物會說話嗎?有人試著向我發問。這傢伙居然能聽懂,還會回答,原來是從法國那個鬼地方來的人。 

大同這個地方雖然很有名,而且距離北京只要一夜火車的行程,但是似乎外國遊客還不是很多。除了壯觀的古石窟以外,大同是一個典型的北方煤炭城市,在灰暗的色調中顯露的是某種貧困。那天我在大同街頭看見幾個江湖藝人在表演,起碼有上百人圍觀。我按奈不住好奇之心,也湊過去看熱鬧,想照幾張相。不料,節目當時就變了成了“一個老外在中國”,我突然成了眾人矚目的超級明星。經過幾分鐘的觀察與思考,老外明星與大同觀眾的對話開始了: 

“你從哪個國家來?” 

“法國。” 

人群頓時發出一陣“哦”的和聲,表示理解和驚嘆。 

“你的中文說得真好!你到中國多長時間了?” 

“快三個月了吧。” 

人群中又發出“哦”的驚嘆:“看人家才學三個月,中文就說得這麼好了。
” 

“我在來中國以前就開始學中文了,現在快一年了。” 

“你是怎麼到中國的,是坐飛機來的嗎?” 

“是坐飛機來的,騎自行車來有點遠。” 

“坐飛機要多少錢?” 

“來回大概要5000人民幣吧。” 

“幾天才能到?” 

“14個小時。” 

“你說法國好還是中國好?” 

“我是法國人,所以我說法國好。但是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可以說最好的
理想國。” 

“不對吧,我們中國就是最好。” 

“沒錯,中國發展很快,但是你們也有很多的問題。” 

“也是。你們法國有很多錢吧?” 

“法國是世界第四大工業國。” 

“我能和你一起去法國嗎?” 

“這很難,因為法國生活費用昂貴,再說還有護照簽證這樣的手續問題。但
是我肯定用不了多久,一定會有很多的中國人到法國去旅遊。” 

人群中顯露出愛國的微笑:“說得好。我們中國什麼都不貴。” 

“不錯,因為你們中國工資標準也低嘛。” 

“你在法國掙多少錢?” 

“我還是學生,在法國沒工作。但是法定最低工資是7000元。” 

“一年7000元?” 

“一個月7000元。如果沒工作,政府會給每月5000元的救濟金。” 

“什麼?不幹活還每月有5000元?!太美了,我想去法國生活。” 

“不過,一個月5000元在法國可過不了好日子。” 

“在中國你一天要花多少錢?” 

“差不多130塊錢。” 

“這錢是你父母給的嗎?” 

“不是,我在香港工作了兩年,自己有點錢。” 

“你在香港掙多少錢?” 

“挺多的。” 

“挺多是多少?” 

“每月30000元。” 

“三萬元?!” 

“是三萬。可是香港生活費非常高。我的住房每月就要花一萬。” 

“你的照相機是在香港買的嗎?” 

“是。” 

“多少錢?” 

“1500元。” 

“300塊賣給我吧!” 

“謝謝,不過我的相機是不賣的。” 

…… 

當然在一些開放的城市,老外可就引不起眾人那麼多的好奇心了。比如北京,外國人已經成為城市風情的一個自然組成部分,一般老百姓可能都不會對他們多看一眼,但是兩類人除外。一類是旅遊景點的販賣紀念品的攤主,另一類就是孩子們。他們見了老外常會喊“哈羅!”前者是為了你口袋中的錢,後者則是出於好表現的天性。在上海,我就發現大人們常常鼓勵小孩子與大鼻子外國人大招呼:“Excuse me. May I practice my english with you ?”可惜我的英語也不比這孩子強多少。 

以我的經驗看,當中國人消除了對老外的神秘感和嘲弄心態,和中國人交朋友,而且是真正的好朋友,其實並不是一件難事,秘密就在於你得會說他們的語言。一個走在街上的外國人,總會遇到一個中國人上來搭訕(內容大同小異,見我在大同與中國人的對話),遞煙,恭維你幾句。我在中國不論遇到什麼困難,我的中國朋友總想盡一切辦法來幫助你解決。想買什麼東西嗎?我的中國朋友會搶著付錢。想獨自安靜一會兒嗎?我的中國朋友一定會寸步不離地伴隨著你。中國朋友的熱心常常使我們這些老外惴惴不安:他們腦袋裡想的是什麼?他們是否有求於我?我是否會為此付出代價? 

不一定!您還別不相信,真的有一些中國人真的沒有想從你這兒立刻得到什麼。中國人是有耐心的,今天的一個朋友或者一個關係,說不定將來什麼時候就有什麼用處。比如說,老外可能幫助中國人辦理出國的手續,或者找一個工作什麼的。即使什麼也得不到,能和老外交朋友混一陣子也是一件令人開心的事情。再說,讓這些帶著有色眼鏡來觀察中國人的老外看看我們中國人君子坦蕩蕩的胸懷,也算以實際行動來愛國,何樂而不為呢? 

正如許多中國故事和小說裡所描繪的那樣,廁所是一個社交的場所。那還是我在少林找學校和宿舍的時候,在廁所認識了一個三十多歲的和尚。他遞過來的名片讓人肅然起敬:少林武功教練、“世界武術隊”成員、出演過十幾部功夫片。這正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他幫我的第一個忙就是安排我住進他的宿舍旁邊的那間屋子,離一間總是熱熱鬧鬧的小餐館不遠。房費每天150元,不算太貴,但是我還有點不放心:“警察不會找我麻煩吧?”“不會,不會。你現在當務之急是要置辦點日常用品。”第二天,我們一起直奔縣城,他假裝自己買東西,討價還價,最後悄悄地告訴我說至少替我省下了200元。 

宿舍安頓好了,現在該討論學校的事了。我的朋友拍著胸脯說:“沒問題!我的弟弟在國際功夫學校教練,我幫你搞搞價錢。”“那可太好了,我可不願意交每天20美元的學費。”結果還真不錯,朋友通知我學費每天僅7美元而已。不過,朋友補充了一句:“你是我弟弟的特殊弟子,不在學校和其他學生一起練功,而是每天單獨和我弟弟學習兩個小時。” 

說點正經的 

說句大實話,中國人要比法國人更熱情好客。要不信,一個不說法語的人到巴黎去試試就知道了。巴黎的出租司機也會專門欺負不懂行情的外國人。這麼說吧,如果說法國包括巴黎是一個旅遊的好去處,那是因為那裡的景物,而非那裡的冷面居民。而中國之所以吸引人,則並不完全是因為長城和紫禁城,而主要是因為那裡有可愛的中國人。 

第十一章 

盲流出遊 
 

凡是中國人誰知道祖國地大物博,但是很少人真正能夠走遍祖國大地親眼去證實一下。這在過去是由於“戶口”-照我看來像是國內護照-的限制,但是現在中國人不能隨意出遊則更多的是由於金錢的限制。在國內居民和外國人價格並軌以後,交通運輸的票價似乎統統並到了老外價。如果實行高價是為了遏制民工潮和盲流的話,那麼這政策顯然是失敗了。不信你到中國個大城市的火車站去瞧一瞧。 

在中國乘火車第一大挑戰是買車票。除了要搞清楚什麼是“yingzuo”、“ruanwo”、“yingwo”以外,最要緊的是買票必須趕點兒,不能來得太早(不賣),也不能來得太晚(賣完了)。在中國買火車票是一個學習和鍛練耐性的過程,對老外來說就好比是一系列的考試。考試的第一個科目:找對哪一個窗口賣去哪裡的票,千萬別假設每一個窗口都賣你想要去的地方的票。第二個考試科目:排隊,排緊了,最好自己的前胸貼上前面人的後背。第三個考試科目:提高警惕,防止有人夾塞兒。第四個考試科目:到了售票窗口,果斷推開從自己身體後面伸過來的一隻隻手,告訴售票員老爺(太太)現在輪到我了。買票買到這個關口,下一步就要調整心態準備承受售票員的冷酷和虐待。咳,只要能買到票就好。 

那次我在江西省首府南昌車站只想達到一個目的:買一張下午17時去福州的硬臥車票。決心已定,今天就幹而且一定要幹成這件事。我鼓足勇氣來到了售票大廳,正是上午9點,大廳裡竟然沒有什麼人。哈哈,是買票的理想時機。只排了一小會兒就到了售票窗口,我於是開口了:“買一張下午17時去福州的硬臥車票”。答:“沒有。”又問:“軟臥呢?”答:“也沒有。”“那硬座有吧,乾脆賣我一張硬座吧!”想著硬座的艱辛,我拿著這張票沮喪地退了出來,見到兩個穿制服的先生訴說了我的不幸。先生們說:“嗨,你排錯隊啦!你應該去8號窗口。”在8號窗口再從頭排隊,又排到了,卻依然被告知:“沒有。”從售票大廳出來,突然發現去福州有軟臥大巴。一打聽,居然還有票。我趕緊和大巴售票員說好先去火車站退票,然後再來買汽車票。又回到火車售票大廳,找到退票窗口,卻趕上辦事人員不在。耐心等了好一會兒,還是沒有人來。我乾脆到另外一個窗口去碰運氣。“你要退票嗎?”“是,因為沒有硬臥,我想改坐大巴。”“有硬臥呀,去12
號窗口看看。”所幸12號窗口居然沒有一個人,我小心翼翼地問:“您好!我想買一張去福州的硬臥。”裡面的官員用同樣小心翼翼的目光上下左右審視了我一會兒,在紙上寫了什麼字,然後交給我說:“去8號窗口!”終於,經過兩個小時、6個窗口,我終於勝利地退掉了硬座,拿到了硬臥。當我驕傲地拿著硬臥票走出售票大廳時,那兩個穿制服的人衝我直翹大拇指:“你真行!” 

票拿到手了,心裡卻又莫名地產生其他令人不安的念頭:我的床位會不會離高音喇叭太近?同車廂的室友會不會一根接一根地吸煙?咳,別管這些了。在中國坐火車其實挺舒服的,因為火車正點運行(與大巴小巴完全不同),服務員小姐漂亮可親(與車站的售票員正相反),車廂相對整潔(除廁所以外),硬臥也完全可以忍受。我發現中國人喜歡下舖。也許是因為下舖票價高些?也許是因為下舖容易往窗外扔東西?也許是中國人有恐高症?不管怎樣,反正我非常滿意我的上舖,不僅相對安靜獨立,更重要的是可以在少付一點錢的情況下,居然和下舖的人同時到站。這就是幸福啊(在中國幸福的感覺來的似乎很容易)! 

與乘火車相比,乘公共汽車的幸福感覺就少得多了。據我觀察,中國似乎有兩種公共汽車:一種是讓乘客等的車(不知什麼時候到來),另一種是等乘客的車(不知什麼時候可以滿座),反正開開停停,沒個準兒。比公共汽車還要可怕的是那些專營旅遊線路的大巴,整個就是劫持人質。我有一次參加這樣的“旅遊”,花了五個多小時逛紀念品商店和吃飯,最後看天色已晚,司機老爺急著回家,所以乾脆就把該去的一個景點取消了。 
 

說點正經的 

吉普賽人的諺語說得好:“上路比抵達更重要。”在中國旅行雖然辛苦,但是你可以一路上與同行的中國人相處,經歷在別的旅遊點不可能獲得的文化體驗,足夠你將來給孫子輩們講故事了。 

結束語 

如果說中國人是火星人,那麼這些火星人與我們高盧人很相象。和我們一樣,他們不喜歡循規蹈矩,不喜歡約束和紀律。和我們一樣,他們自尊、自傲,還有點沙文主義。和我們一樣,他們喜歡大吃,也喜歡大喝。和我們一樣,他們喜歡開玩笑,喜歡熱鬧。你也可以說中國人和猶太人很相象,因為他們都珍視家庭親情,講究集體主義,重視教育,懂得生意經。你也可以說中國人和美國人也很相象,因為他們都善良、輕率、自私自利而又愛國主義至上。真正的火星人其實不是中國人,也許是日本人(?)。說真的,今天一個法國知識分子在與中國知識分子交流時,必定會覺得比與本國(法國)農民之間的溝通更容易。 

話雖如此說,去中國前有些必要的準備還是必要的。所以特別附錄了外國人完全生存手冊和中法文化比較清單,僅供無知的洋人們和好奇的中國人們參考,也作為本文的結束。 
 

附錄一 

在華老外完全生存手冊 

-時刻準備著最深刻、最可怕的文化震盪,最後你會發現一切震盪都是可以忍受的、可以理解的,甚至是可愛的。 

-來中國前最好參加體能訓練,增強平衡能力的力度。在中國上車、下車、排隊的時候,會用得著這些功夫。 

 -細心領會中國式禮貌。如果中國人請你下飯館,你一定要回請,而且回請的餐館的檔次不能低於中國人請你去的餐館。如果中國人兩隻手遞給你一件東西,你一定也要用兩隻手去接。如果在出門的時候,中國人請你先走,你一定要嚴詞拒絕(至少一次),最好輕輕地推對方先走,表示你有自知之明,給對方面子。 

-耐心,耐心,再耐心,把耐心當作哲學來學習。記住:你現在不是在你自己的國家了。 

-來中國大陸之前最好在香港過渡一下,因為這裡的人兼有西方人和中國人的缺點。 

-隨身帶耳塞,以備在有卡拉OK的旅館使用。更積極主動的方法是,隨身帶自己的聲源,如WALKMAN,以聲制聲。 

-不要模仿中國人使用垃圾桶的方式,告訴他們清潔的中國比骯髒的中國更讓外國人喜歡,讓他們的愛國主義發作。如果無效,你也可以安慰自己說滿街的垃圾就是就業,而山上風景區的垃圾可以讓遊人避免迷路。 

-學會熟視無睹,臟亂差一概看不見,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腳上以及與腳接觸的地面。 

-學會忍氣吞聲,如果你不得不使用公用廁所的話。 

-在來中國之前,主動退出動物保護組織。不要對盤子裡的東西疑惑,只要好吃就行。反之,不好吃,就說不好吃,避免再次遇到同樣的東西。 

-小心:茅台的滋味對西方人來說可能與我們用來刷廁所的那種液體差不太多。我至今還沒有碰到一個真正喜歡茅台的西方人,但是我也至今沒有遇到一個因為喝了幾杯茅台而生病的中國人或外國人。 

-參加宴會是生意場上的常事,但是宴會之中又絕不談及生意。吃飯是一件嚴肅的事,一心不可二用。 

-中國人口密度大,因此身體接觸不可避免。特別是對你的朋友、同事,適時握一下收、拍拍肩膀或者捶打背部,都是親切友好的表示。當然女性除外,此為授受不親。 

-不要隨意施捨、給小費,有的中國人喜歡,也有中國人認為這是奇恥大辱。 

-保持謙虛謹慎,多說自己國家的缺點、弱點,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國家。 

-如果有人喊你“老外”,你就回答他們:“小內”(年輕人)、“老內”(老人),效果極好。 
 

附錄二 
 

中法文化對比清單 
 

地球人(法國)               火星人(中國) 

“我的”,“你的”            “我們的”,“你們的” 

享受服務                  請求批准 

制服厭惡                  制服崇拜 

警察保護隱私                警察干涉隱私 

遇事找政府                 遇事找老爸 

東西各就各位                人各就各位 

收信人地址在信封下方            收信人地址在信封上方 

底層樓                   一層樓 

黑色的葬禮                 白色的葬禮 

地圖上法國是世界中心            地圖上中國是世界中心 

“亞洲人長的全一個模樣”         “歐洲人長的全一個模樣” 

“我”(手勢指胸脯)           “我”(手勢指鼻子) 

巴黎人瞧不起外省人             北京人瞧不起外地人 

曬黑                    美白 

抬手叫出租車                抬胳膊叫出租車 

走在狗屎成堆的大街上            吃狗肉 

刀叉和麵包                 筷子和米飯 

向墳墓上送鮮花               向墳墓送食品 

甜早點                   咸早點 

安靜而灰暗的餐館              吵鬧而明亮的餐館 

“你好,走得好嗎?”           “你好,吃了嗎?” 

勤洗澡                   勤洗衣服 

吐泡泡糖                  吐痰 

罵人誇大其詞                恭維誇大其詞 

藐視權威                  尊重權威 

讓別人丟面子                保全自己的面子 

吹噓所送禮物的價值             貶低所送禮物的價值 

當客人面大呼小叫拆禮物           客人走後悄悄地看禮物 

穿體恤杉旅遊                穿西裝旅遊 

“新年好”                “恭喜發財” 

溜狗                    遛鳥 

照景物相                  照人物相 

坐在地上                  蹲在地上 

汽車為責備他人而鳴笛            汽車為警告他人而鳴笛 

女人吸煙時尚                男人吸煙時尚 

多生孩子多補助               多生孩子多受罰 

13                     4 
 
(完) 

—原載浴火鳳凰—(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河北承德發現白堊紀食草類恐龍足跡化石
中國本月初再逮捕一名網路活躍人士
云云:大陸部分人士眼中的國外民運現狀
何清漣:從個人行為到組織化腐敗過渡到制度性腐敗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