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的起源的傳說

font print 人氣: 45
【字號】    
   標籤: tags:

陶的發明是人類社會偉大的事件之一。在中國,凡是古代重要的發明,往往把它和「聖人」聯繫在一起,把這發明本身也當作「聖事」或者「聖跡」。這一點,在《考工記》裡記載:「知者創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百工之事,皆聖人之作也。」「爍金以為刃,凝土以為器,作車以行陸,作舟以行水,此皆聖人之所作也。」
  
這在眾多古籍中,記載著有關聖人發明陶器的傳說。
  
女媧:女媧摶土造人的傳說,始見於《太平御覽》卷七八引《風俗通》:「俗說天地開闢,未有人民,女媧摶土作人。」
  
神農:神農制陶器的文獻,記載在《周書》一書中。據清馬嘯《經史》卷四引《周書》:「神農之時,天雨粟。神農遂而種之,作陶冶斧斤」。清朱瑣所著《陶說》卷二引《周書》:「神農作瓦器」。宋《太平御覽》卷八百之十三亦引《周書》「神農耕而作陶」。
  
舜:《墨子· 高賢下》「瓦者,舜耕於歷山,陶於河濱,漁於雷澤,灰於常陽。」其它如《韓非子· 難》也有類似記載。《史記· 五帝本紀》:「舜耕於歷山,漁雷澤,陶河濱,作什器於壽丘,就時於負夏。」
  
寧封子:據《列仙傳》載﹕「寧封子者,黃帝時人也。世傳為黃帝陶正。有人過之,為其掌火,能出五色煙,久則以教封子積火自燒,而隨煙氣上下,視其灰爐,猶有其骨。時人葬其於寧北山中,故謂之寧封子。」

(資料來源:世華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自由時報記者吳幸樺╱台南報導〕熱蘭遮城考古試掘計畫出土大量陶瓷殘片,經台大藝術史所長謝明良鑑定證實,其中包括十七世紀荷蘭人向中國景德鎮訂製「卡拉克瓷」的貿易陶瓷殘片,還發現兩件珍貴的十七世紀荷蘭青花瓷與德國啤酒瓶的陶瓷殘片。
  • 新石器時代的陶器
  • 台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即將於二十六日開館滿三週年,館方推出系列館慶教育活動與相關優惠方案「陶瓷骨牌創意比賽」、「館慶陶土紀念章壓印」、「與鶯歌同慶」及「好禮雙重送,卡友回娘家」等活動,並邀請陶博館之友及民眾一同來為陶博館慶生。
  • 中央社台北二十九日電)中國大陸江西省景德鎮陶瓷歷史博物館遺失大量館藏,原來是負責管理的人員監守自盜,使得歷史文化瑰寶嚴重流失,僅剩不到一成五。
  • 中國大陸計劃打撈鄭成功戰船,福建省東山島冬古灣鄭成功戰船水下考古隊已在古戰船周圍搭建鋼管圍堰。考古隊隊長林果指出,打撈工作明年五月開始,預估將有戰船構件遺骸、生活用品、武器等大量文物出水。新華社今天報導,二○○○年一月,兩漁民在東山冬古灣退潮後意外發現兩處遺址。文物專家初步挖出部分文物,包括鐵炮、銅銃、炮彈、彈丸、火藥、手雷、陶瓷器、船用帶纜樁、船板殘段等,其中四門銅銃上鑄有「國姓爺」的國字,證實是明末清初鄭成功部隊使用的武器,出土的「永歷通寶」銅錢為明室南渡後東南沿海流通貨幣,極具價值。
  • 被公認為中國傳統陶瓷藝術家繼承者的劉峰雄將自11/20起作為期兩個月的展覽。作品共137件包括今年為奧斯卡金像獎提供的獎品之孔雀藍圓盤、在日本展出的精品和預定明年在台灣台北及台中展覽的新作品。
  • 航太級的大口徑光學鏡片一向被先進各國列為不外傳的高科技機密技術,國科會精密儀器中心昨日宣布,歷經三年的研發投入,已成功研磨出口徑達三十公分的陶瓷玻璃非球面鏡,及口徑達十六公分的碳化矽非球面鏡,皆可作為高解析度衛星遙測照相儀的主要鏡片,樹立台灣光學研製技術邁入航太級的里程碑。
  • 隨著美容醫學及生物科技的進步,女性對肌膚質感的要求,已經進入希望像陶瓷或電腦修出的完美質感境界,因此,抗老保養品愈來愈要求更好的效果,牛爾表示,從早期的單純給養分、促進激活(如荷爾蒙),未來會朝向改變基因、DNA轉錄等抗老核心點,並且能提供更多關於有效性的實際數字。以下是從二十世紀初至今百年的抗老保養品發展史,看看一路走來,我們追求美麗是不是愈來愈容易了呢?
  • 落實文化創意產業,由行政院文建會指導、台北縣政府主辦的「台灣當代精緻陶瓷餐具展」將於二十三日起在鶯歌陶博館展出;這次是在文建會推動文化創意產業政策下,首先呈現的成果,主委陳郁秀指出,這次不但跨界邀請建築師、設計師、陶藝家、音樂家等合作,未來行銷策略也規劃完成。
  • 台灣工藝產業要推向國際,自創品牌特色是當務之急。因此,文建會帶頭,以「台灣品牌--驚艷陶瓷」,開發全新的精緻陶瓷餐具,作為促進陶瓷品牌形象的指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