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工藝美術:陶瓷

font print 人氣: 26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訊】

  新石器時代的陶器

  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陶器製作還比較粗糙,如裴李崗文化、磁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等陶器,器形簡單,製作溫度較低,質地疏鬆,少有裝飾,工藝上顯得比較原始。


  紅陶的顏色有土紅色、磚紅色或褐紅色。紅陶和灰陶當時是人們主要的生活用具,有碗、缽、罐、盆、甕、瓶、鼎、斝、盉、豆、杯、盤、簋等。白陶在大渡口文化和龍山文化時已生產,用白粘土作成,器形種類比較少,有罐、鬶、豆、壺等。新石器時代晚期,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龍山文化、齊家文化、良渚文化,制陶技術又有新的提高。龍山文化的黑陶,有的薄如蛋殼,漆黑光亮,代表了新石器時代制陶工藝的最高水平。彩陶是在陶器表面以紅、黑、赭、白等色作畫後燒成,彩畫永不掉落。也有的是在燒成的胎體上作畫,不燒彩,彩繪顏色容易脫落,稱為彩繪陶。彩陶的裝飾花紋有圖案、圖畫和塑貼三大類。彩陶光澤柔和,彩繪陶則色彩絢麗。

  商周陶瓷

  夏、商、周素以「中國青銅時代」而著稱,此時的陶瓷也進入了一個重要發展階段。一方面,陶器以仿青銅器造型和紋飾為特點,特別是白陶和黑陶的製作十分精美。西北地區的彩陶、中原地區的彩繪陶和東南地區的印紋硬陶,也是這一時期重要的陶器品種;另一方面,自商代起出現了原始瓷器。原始瓷器是用高嶺土製胎,燒成溫度在1200℃左右,質地堅硬,吸水性弱,器表施釉,釉多呈青綠色,已具備了瓷器的基本特徵。



  秦漢陶瓷

  秦漢陶器以泥質灰陶為主,有的泥料很精細,有的則摻有細砂,由於陶土中氧化鐵含量和燒成氣氛的差異,顏色也就不同,除灰陶外,還有紅陶和黑陶。以質地來分有硬陶和軟陶。硬質陶為生活用具,軟陶往往塗朱繪彩,裝飾繁縟,為殉葬用的明器。東漢中後期,青瓷燒制技術趨於成熟。其產品胎質較細,燒成溫度已達1300℃左右,釉色光亮,胎釉結合緊密。裝飾手法和題材,基本沿襲原始瓷器,多用刻劃或拍印等手法,在器物上飾以弦紋、水波紋、布紋、窗格紋、網紋、復線三角紋等。除青瓷外,這一時期還出現了黑瓷。


  隋唐五代時期陶瓷

  隋、唐、五代,中國瓷器的發展進入了一個重要的轉折時期。其生產規模擴大,一些新的技術和風格開始萌芽。南方青瓷的持續發展與北方白瓷的成熟並大量生產,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新格局。南方越窯的青瓷和北方邢窯的白瓷代表了這一時期瓷器工藝的最高成就。越窯青瓷胎質堅細,如玉似冰,古人有「千峰翠色」之美稱。其中尤以秘色瓷為精。法門寺地宮出土的一批秘色瓷,展示了這類以前僅見於文獻的一代名瓷的風貌。邢窯白瓷如雪似銀,其中的精細白瓷,薄如蛋殼,晶瑩透亮,工藝上已達到現代瓷器的標準。此外,長沙窯的彩繪瓷(以釉下彩為主)、中原地區窯場的「花釉」瓷和絞胎器等,都各具特色。這一時期的陶器,以唐代的三彩釉陶為代表,其生動的造型、斑斕的釉彩,反映出時代文化精神以及中外文化交融的歷史面貌。

  宋遼金時期陶瓷

  宋代是我國制瓷業突飛猛進並取得輝煌成就的時期。窯場分佈廣泛,南、北方競相發展,共同繁榮,是這一時期制瓷業的突出特點。青瓷、白瓷兩大品種在入宋以來得到更大發展,並演變出許多新品種,如定窯的刻花、劃花和印花白瓷,磁州窯的剔劃花和繪黑花白瓷,耀州窯的刻花、印花青瓷,汝窯的天青釉瓷,鈞窯的天藍和窯變紫紅釉瓷,景德鎮窯的青白瓷,官窯的厚釉薄胎瓷、龍泉窯的翠綠釉瓷等等,從而將青瓷、白瓷兩大傳統品種的燒造工藝提高到一個新水平。此外,黑釉瓷器中的兔毫、油滴、玳瑁、剪紙貼花、木葉貼花、黑釉醬彩等,北方窯場的珍珠地劃花、絞胎與「絞釉」(絞化妝土)、三彩釉陶等,也都具有新的面貌。

  明清時期陶瓷

  明朝期間,江西景德鎮窯的官、民窯生產均迅速擴展,產量激增,並有重大創造,幾乎壟斷了全國城鎮瓷器消費市場。地方各窯則大都愈加衰落,僅有建窯、廣窯和宜興窯的生產略有進展。明初永樂、宣德年間,青花、釉裡紅等瓷器已達頂峰。永樂寶石紅、甜白,宣德寶石藍都是永、宣兩朝瓷器獲得巨大進步的標誌。成化官窯瓷器又有創新,別開生面。青花瓷質細而堅,釉肥膩而色幽雅,斗彩的燒成標誌著景德鎮窯彩繪瓷進入釉上彩的新時代,但仍離不開釉下青花的配合。

──轉自《世華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位來自杭州的二十歲聾啞女孩2003年10月7日創入'2003’(首屆)中國小姐風采大賽上海賽區比賽暨上海小姐評選賽的複賽,她用優雅的手語及甜美的笑容向大家展示了自我,博得了全場唯一的掌聲。這名女孩名叫郭玉良,身高一米七二,是工藝美術專業的大專畢業生,她多才多藝,擅長裝飾畫、油畫和漫畫,作品先後在省、市的比賽中獲過獎,其無聲的世界一樣色彩繽紛.
  • 蕪湖鐵畫是安徽蕪湖市特有的傳統工藝美術品。
  • 中國素有文明古國之稱,擁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
  • 瓷器的歷史大約可追溯至兩千年前的中國。瓷器是一種玻璃化半透明的白色陶瓷,通常由高嶺土(kaolin)(一種黏土)和白墩子(petuntse)(一種礦物)以高溫燒製而成。瓷器到了近代才成為西方的遺產。14世紀時首次從中國傳入歐洲。
  • 一生嗜茶,精於茶道的陸羽,被譽為茶聖,奉為茶仙,親自踏訪考察各地茶鄉,從種茶、制茶、焙茶、飲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質、土壤、氣候等環境因素,如何影響茶葉的生長和氣味,更講求煮茶技藝、飲茶的配置與器皿,因而寫就世界首部茶學專著――《茶經》。
  • 1940年代後期,儘管世界逐漸從二戰的破壞中恢復過來,但有些傳統藝術和文化的元素卻逐漸被削弱了,傳統藝術中的真、善、美價值漸趨式微。
  • 聖約翰大教堂擁有雕刻精美的外觀和雙排飛扶壁(flying buttresses)造型,毫無疑問是晚期哥特式建築。教堂長377英尺,寬203英尺,白色拋光外牆上裝飾著雕像、石像鬼(雨漏)、窗戶浮雕,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飛扶壁。飛扶壁上妝點超過95位十九世紀荷蘭人物。一旁簡約的紅磚羅馬式塔樓與哥特式裝飾風格的大教堂形成鮮明對比。
  • 富維耶聖母大教堂(Notre-Dame de Fourvière)與巴黎聖心大教堂(Sacré-Coeur)一樣,都是為了遏止社會主義公社的發展而建造,標誌著回歸宗教與傳統。
  • 菲利普期望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能成為精神生活和學習中心,以培養智慧、文化和修養等領域為宗旨。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涵蓋了修道院、修女院、大教堂、圖書館、學校和醫院,還有西班牙王宮,是一個龐大的建築群。
  • 16、17世紀的袖珍肖像畫主要裝在吊墜的項鍊盒或小盒子中,用作外交禮物、愛情象徵或是紀念出生或死亡的紀念品。到了18世紀,袖珍畫因應珠寶而生,出現在項鍊垂飾或鑲嵌在戒指或手鐲中。期間許多來自歐洲的袖珍畫畫家來到美國為新共和國的公民作畫。然後,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裡,袖珍畫的需求迅速增長,在美國市場風靡了很長一段時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