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的起源的传说

font print 人气: 45
【字号】    
   标签: tags:

陶的发明是人类社会伟大的事件之一。在中国,凡是古代重要的发明,往往把它和“圣人”联系在一起,把这发明本身也当作“圣事”或者“圣迹”。这一点,在《考工记》里记载:“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
  
这在众多古籍中,记载着有关圣人发明陶器的传说。
  
女娲: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始见于《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土作人。”
  
神农:神农制陶器的文献,记载在《周书》一书中。据清马啸《经史》卷四引《周书》:“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而种之,作陶冶斧斤”。清朱琐所着《陶说》卷二引《周书》:“神农作瓦器”。宋《太平御览》卷八百之十三亦引《周书》“神农耕而作陶”。
  
舜:《墨子· 高贤下》“瓦者,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渔于雷泽,灰于常阳。”其它如《韩非子· 难》也有类似记载。《史记· 五帝本纪》:“舜耕于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
  
宁封子:据《列仙传》载﹕“宁封子者,黄帝时人也。世传为黄帝陶正。有人过之,为其掌火,能出五色烟,久则以教封子积火自烧,而随烟气上下,视其灰炉,犹有其骨。时人葬其于宁北山中,故谓之宁封子。”

(资料来源:世华网)(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自由时报记者吴幸桦╱台南报导〕热兰遮城考古试掘计划出土大量陶瓷残片,经台大艺术史所长谢明良鉴定证实,其中包括十七世纪荷兰人向中国景德镇订制“卡拉克瓷”的贸易陶瓷残片,还发现两件珍贵的十七世纪荷兰青花瓷与德国啤酒瓶的陶瓷残片。
  •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 台北县立莺歌陶瓷博物馆即将于二十六日开馆满三周年,馆方推出系列馆庆教育活动与相关优惠方案“陶瓷骨牌创意比赛”、“馆庆陶土纪念章压印”、“与莺歌同庆”及“好礼双重送,卡友回娘家”等活动,并邀请陶博馆之友及民众一同来为陶博馆庆生。
  • 中央社台北二十九日电)中国大陆江西省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遗失大量馆藏,原来是负责管理的人员监守自盗,使得历史文化瑰宝严重流失,仅剩不到一成五。
  • 中国大陆计划打捞郑成功战船,福建省东山岛冬古湾郑成功战船水下考古队已在古战船周围搭建钢管围堰。考古队队长林果指出,打捞工作明年五月开始,预估将有战船构件遗骸、生活用品、武器等大量文物出水。新华社今天报导,二○○○年一月,两渔民在东山冬古湾退潮后意外发现两处遗址。文物专家初步挖出部分文物,包括铁炮、铜铳、炮弹、弹丸、火药、手雷、陶瓷器、船用带缆桩、船板残段等,其中四门铜铳上铸有“国姓爷”的国字,证实是明末清初郑成功部队使用的武器,出土的“永历通宝”铜钱为明室南渡后东南沿海流通货币,极具价值。
  • 被公认为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家继承者的刘峰雄将自11/20起作为期两个月的展览。作品共137件包括今年为奥斯卡金像奖提供的奖品之孔雀蓝圆盘、在日本展出的精品和预定明年在台湾台北及台中展览的新作品。
  • 航太级的大口径光学镜片一向被先进各国列为不外传的高科技机密技术,国科会精密仪器中心昨日宣布,历经三年的研发投入,已成功研磨出口径达三十公分的陶瓷玻璃非球面镜,及口径达十六公分的碳化硅非球面镜,皆可作为高解析度卫星遥测照相仪的主要镜片,树立台湾光学研制技术迈入航太级的里程碑。
  • 随着美容医学及生物科技的进步,女性对肌肤质感的要求,已经进入希望像陶瓷或电脑修出的完美质感境界,因此,抗老保养品愈来愈要求更好的效果,牛尔表示,从早期的单纯给养分、促进激活(如荷尔蒙),未来会朝向改变基因、DNA转录等抗老核心点,并且能提供更多关于有效性的实际数字。以下是从二十世纪初至今百年的抗老保养品发展史,看看一路走来,我们追求美丽是不是愈来愈容易了呢?
  • 落实文化创意产业,由行政院文建会指导、台北县政府主办的“台湾当代精致陶瓷餐具展”将于二十三日起在莺歌陶博馆展出;这次是在文建会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政策下,首先呈现的成果,主委陈郁秀指出,这次不但跨界邀请建筑师、设计师、陶艺家、音乐家等合作,未来行销策略也规划完成。
  • 台湾工艺产业要推向国际,自创品牌特色是当务之急。因此,文建会带头,以“台湾品牌--惊艳陶瓷”,开发全新的精致陶瓷餐具,作为促进陶瓷品牌形象的指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