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 ─ 唐朝“比文招親”的傳說

如真
font print 人氣: 26
【字號】    
   標籤: tags:

吐蕃大臣祿東贊奉君王之命前往長安請婚。然而向唐朝求婚者,並非吐蕃一國,太宗李世民並不急於向某使臣許諾,而是出了幾個難題,全部能答對者,方可向之許婚。

【第一道題】「一根一樣粗細木頭,哪頭為根部,哪一頭為尾部?」聰明的祿東贊將木頭放入水中,因為根部密度大,略重,所以向水裏傾斜。

【第二道題】「一塊玉,中間有一曲折眼孔,用細線從孔的這頭穿到那頭。」祿東贊將孔的那頭塗上蜂蜜,然後將柔軟的細線拴到螞蟻的腰上,把螞蟻放在孔的這頭,螞蟻聞到氣味開始向孔裏爬,再加上祿東贊不斷的吹氣,螞蟻把線帶到了孔的那頭。

【第三道題】「一百匹馬駒和一百匹母馬混在一起,哪匹馬駒是哪匹母馬生的。」有些使者以毛色區分,結果都分錯了,祿東贊將母馬和馬駒分開關起來,隔了一夜,把母馬一匹匹放出來,馬駒一看自己的媽媽出來了,忙去吃奶,不一會兒全分出來了。

【第四道題】「一百隻小雞,一百隻母雞,哪只小雞是哪只母雞孵的?」祿東贊曉得,小雞吃食物時,常跟母雞在一起。於是先把雞和母雞分開,到喂雞食的時候,把母雞一隻隻叫到雞群中,小雞一見母雞就跟著啄食去了。祿東贊還學老鷹和鷂子的叫聲,小雞嚇得跑到自己的母親跟前去了。

【第五道題】「每個使臣一天之內吃完一隻羊,喝完一壇酒,還要回到自己的住處去。」別的使臣有的吃到一半,喝到一半就醉得不省人事,祿東贊雖然也有些醉了,但他來之前,就已經在自己的住處拴了一根線牽到喝酒的地方,這樣,祿東贊帶着醉意,順著線回到了住處。

【第六道題】最後一道題,「有五百宮女,面遮蓋頭,其中有文成公主,讓使臣辯認。」可是使臣們誰也沒見過文成公主。聰明的祿東贊找上鄰居的一個老媽媽,因為她女兒在宮裏當公主的侍女,於是他瞭解到文成公主喜歡用一種香,香味獨特,蜜蜂喜歡這種香味。在辯認那天,祿東贊手裏抓了一隻蜜蜂,手一鬆開蜜蜂就飛到文成公主頭上。至此,六個問題全部被祿東贊解答出來。

李世民心想,吐蕃大臣尚且如此聰明,國王也絕不呆笨,於是將文成公主許配與松贊干布,從此演出了一部藏汗兩族人民千年友好史。(此故事被生動的描繪在布達拉宮和其他地方的壁畫上)@、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這是我祖父經歷的一個真實的故事。

  • 從前有兩個叫化子阿興、阿旺。無家無小,每日風裏來,雨裏去,住在半路涼亭裏同吃同睡同討飯,結成了一對好朋友。
      
  • 從前有個人,30多歲才成婚,到40歲生了個兒子,夫妻倆十分高興,為了兒子衣食無愁,整天拼命幹活,以為這樣可以為兒子積下些錢財。平時對兒子百依百順,把兒子看得比自己命還重要。儘管這樣寵愛兒子,卻不能博得兒子歡心。
  • 諸葛亮生在漢靈帝光和四年春三月五日,地點是琅玡郡,由於父母早亡,由叔父撫養成人,在天下大亂的時侯,他的兄弟姊妹隨叔父一起來到荊州。過著“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的生活。
  • 黃碩嫁到諸葛亮家後,親操杵臼,兼顧農桑,裏裏外外的粗活兒與瑣事,都處理得宜,不止是諸葛亮本人受到了無微不至的照顧與侍侯,就連他的朋友也時常在隆中諸葛亮的農場盤桓,受到這位醜嫂嫂親切的招待,有賓至如歸的感覺。久而久之,遠遠近近對諸葛亮的醜媳婦,態度逐漸改變,從卑視到漠視,由漠視而敬重。
  • 傳說乾隆皇帝好遊江南,其實他並不是真心遊山玩水。他只怕江南百姓造反,特意借個遊山玩水的名義,到江南來探聽消息,察看虛實。

  • 在一座鄰近新城市的小村莊中,住著一位樸實的老木匠,老木匠已經相當年長了,村子裡的老朋友也一個一個走了,只留下老木匠一個人每天對著矗立在彼端的高樓大廈嘆道:「活這麼大把歲數了,也沒看過你們這種怪物,把人送進去之後,卻都變了一個人似的!」可惜那座喧囂的城市似乎永遠聽不到老木匠嘶啞的叫聲,只留下老木匠「踢叩踢叩」的柺杖聲。

  • 張公是九世同堂的百萬富翁,是出名的肚量大的人。他從未給別人吵過嘴,打過架,就是遇有在別人看來難忍的事他也能忍。因此,他家堂號叫“百忍堂”。
  • 有個青年叫良心,這天,他在湖裏打魚,天下著雨,快要天黑了,連一條小魚也沒有打著。他垂頭喪氣地背起魚網正想回家,忽然聽到湖水裏“嘩啦”一聲。“是魚!”良心把網一張撒了過去,拉上網來一看,果真是一條几十斤重的大魚。良心高興了的背著大魚回了家。
  • 有一農夫挑著木炭到縣城去賣,正當他氣喘噓噓挑著擔子上坡時,迎面來了一位白髮老人,老人問他:“小兄弟你木炭挑往哪里?”賣炭人喘著氣說: “到城裏去賣。”老人又問:“你這木炭挑往哪里?”賣炭人還是耐心地回答老人。可是,老人還是接連不斷地用同一句話問個不停,一直問到一百遍, 那個賣炭人也一直耐著性子回答了老人一百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