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分析中國民眾的反日情緒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10月7日訊】(美國之音記者歌籃東京報導) 中國拒絕了日本在越南星期四開幕的亞歐會議期間舉行中日高峰會談的建議。一些學者分析目前中日之間這種政治冰冷、經濟火熱的“政冷經熱”現象。 2001年以後,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因持續每年參拜靖國神社,被中國拒之門外,中日每年一次的首腦互訪活動從此中斷,中日首腦只在中國以外的國際會議期間會談。去年10月,小泉與中國總理溫家寶在印尼的東盟加三首腦會議期間會談後,次日小泉對記者說會繼續參拜靖國神社,並在今年1月第四次參拜了靖國神社。日本輿論認為,此舉是中國這次拒絕在越南舉行中日高峰會的原因。

執政自民黨代理幹事長安倍晉三星期三在東京的演講會上譴責中國外交:他說,“中國不滿小泉參拜靖國神社可以理解,但不應斷絕對話,這才是成熟國家的外交。中國外交的基本姿態有錯。”

不過,中國抵制日本不光是政府,民間此起彼落的反日潮,也似有越演越烈的趨勢。今年夏天亞洲足球杯中國球迷爆發反日行動後,據日本親中大報《朝日新聞》的民意調查,百分之六十一的日本人對中國印象變壞。在日本,認為中國政府的反日愛國教育,引導中國民間的反日情緒是官民的共識。但沒有分析能解釋,為什麼這一教育在中國民間特別奏效。對此記者採訪了正在日本名古屋大學講學的中國南開大學日本研究院院長楊棟樑。

記者:“有中國人學者說,其實歸根結底是72年中日建交的時候一些問題沒有解決?”

楊棟樑:“有這樣的看法。72年的中日建交公報,關於戰爭的問題,對中國政府不是特別理想的,但是畢竟接受了這一結果。因為當時中國需要改善和周邊國家的關係,如果和日本搞好關係,對中國在大的國際關係上無疑是有好處的。所以在那種情況下,為了更高的戰略利益,做出了一些妥協,甚至說是犧牲。”

記者:“可是問題是老百姓不是很接受?”

楊棟樑:“我把那個時代叫做毛澤東的權威時代,毛澤東在中國人民當中就像神一樣的存在。他只要說這個事情應該怎麼辦,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老百姓說,既然是毛主席說的,那就是對。但是一句話就把戰爭賠償抹掉了,老百姓心裡能不能有想法?我想也不見得是沒想法的。但是不能因為比如說謝罪的語言、侵略戰爭這樣的語句當時在公報裡沒有出現,那我們現在要求必須補上。中國老百姓現在對日教科書問題、失言問題、靖國神社問題、台灣問題、安全防衛指針問題,現在包括一些未處理的戰爭遺留的問題,把這些東西再聯繫起來,老百姓心裡就有氣。”

記者:“您也研究日本,那麼中日之間是不是存在比如說美國很強大,但是對美國,中國人或者日本人都沒那麼不甘願,但是對同樣是黃種人、隔壁的鄰居強大了,這就不甘願,您認為其實有沒有這種心理?”

楊棟樑:“我完全贊成你的觀點。建交這30多年,日本對中國現代化建設是有一定幫助,也作了一些對中國的發展有益的事。但當初做這些事時,日本一是過去畢竟做過一些對不起中國老百姓的事,還有一個就是畢竟中日之間當時差距太大,對日本的經濟發展,特別是市場,也不是好事,所以日本也願意中國能有一個適當的發展。30年過去,發生了極大變化。日本10年以上慢性蕭條,而中國連續20多年高增長。照這樣發展下去,綜合國力就要發生大的變化。如果在他旁邊出現了一個更強大的中國,日本怎麼辦?過去如果說有一點同情、有一點伶憫這樣的心情現在幾乎全沒了,不但沒了而且相反。”

楊棟樑:“而中國呢?現在有人在說中國有一些極端民族主義這樣一些問題。不過現在這個問題和前幾年有所不同。過去說日本恐怕要復活軍國主義,而且現在右翼非常囂張,全民右傾化。應當說,某種意義上有這種傾向,但如果把現在的日本定義為這樣,那顯然是不符合事實的,因為他不是這樣。所以這方面中國人的認識有所改變了。盡管如此,有一些年輕人,應當說有一種盲目心理,過去我們說日本有很多可學的地方,現在這些年輕人認為,現在日本也不像以前那麼強大,也不太行了,但是還在歷史問題上是那樣一種態度,我們中國現在已經很強大了,如果你再這種態度,那我們應該不客氣了。”

與中日冰冷的政治關係對照鮮明,雙方的經濟關係過去幾年火熱。不過研究中日關係的中日兩國學者都認為,在政冷經熱的表象下,中日經濟和文化來往都受影響。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中國民眾反日情緒之由來
日本輿論評江澤民辭職
日媒體評論中日關係前景
禁傳媒反日 官方迫不及待改善中日關係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