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府利益與民眾生存權之間

湘靈:從四川漢源事件透視中國水利工程之弊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11月12日訊】中國中西部地區近日接連發生的數起群體性反抗事件,性質雖然各不相同,但都表明中國目前已經進入社會衝突高發期。在這些事件中,四川漢源庫區民眾為捍衛生存權益的反抗特別值得注目,因為這次反抗不僅涉及將近15萬人民的基本人權,還說明了中國政府正是破壞中國生態環境的始作俑者。

  從人權角度來看,漢源民眾被強制遷徙本身就是對人的基本權利的侵犯。這種侵犯是多重的,首先,這種搬遷完全違背漢源民眾自身意願,是政府利用政治權力強制漢源民眾離開他們生於斯長於斯的故土;其次,由於搬遷是用貧瘠的山地置換沿江兩岸肥沃的土地,而政府的補償又極不合理,漢源民眾在搬遷後必將墮入貧困之境。

  上述情況,當地政府心知肚明,但為了政績,一味只將實際情況掩蓋於冠冕堂皇的宣傳口號之下。其實,早在數月以前,一些專家在漢源實地考察之後,指出漢源將會重蹈雲南漫灣電站工程之覆轍,這些「以脫貧、發展為目標的水電工程,使一些原本較富裕的農民陷入貧困之中。」

  事實上,漢源庫區民眾所面臨的返貧問題已在中國歷年大型水電站建設中反覆出現過,只是由於中國政府動輒就將不利於本身形象的資料列為「國家機密」,普羅大眾無從知曉而已。根據世界銀行的不完全統計,在過去50年中,中國興建的大型水電工程,共產生1,600多萬移民,其中至少有1,000萬人處於貧困之中。在移民安置過程中,中國政府漠視人權的特點體現在「重投資、輕移民」的政策中。為了動員庫區農民移民,政府迫使移民的個人生存權服從於電力、防洪、灌溉、航運等所謂「國家利益」。當眾多移民遷徙到新的安置地後,因土地貧瘠,無以為生,境遇悲慘,其中黃河三門峽水庫的30萬移民曾數次在四大農民領袖的帶領下,有組織地從貧瘠的安置地逃回故鄉,又被當地政府強制遣返。而這30萬移民艱苦抗爭的血淚史,始終未能被中國大陸的廣大民眾知曉。

  「改革開放時期」中動工的水利工程同樣弊端叢生,雲南漫灣電站即為其中一例。 當年修建水庫時,當地政府根本未徵求民眾意見,擅自與水電公司簽訂協議,以極低的價格讓出了土質肥沃的沿江土地,1980年代中期動工修建漫灣電站的時候,當地政府喊出的口號是「漫灣發電之日,就是百姓富裕之時」,而現實的情況恰恰相反。在電站水壩建成之後,當地上萬庫區移民生活日漸困苦。迫於生計,很多就業無門的庫區男性移民只得到外地去打工,而婦孺則更多靠撿垃圾維生,生活十分悲慘。根據一項調查,在漫灣庫區,在水庫淹沒前,當地百姓的收入高於雲南全省壩區平均11.2%。而在庫區淹沒後,移民的收入卻只能達到全省平均值的46%。此前居民電價為0.16元/度,而漫灣電站發電後,移民的用電電價卻飆升為2元/度。

  漫灣、漢源庫區所遭遇的返貧之危,正是西部地區在「跑馬圈水」狂潮中普遍面臨問題的一個縮影。在中國西南的大江大河上,近期在建和擬建裝機容量超過300萬千瓦的巨型水電站達到10個,加上已建成的二灘電站,這些巨型電站裝機總容量相當於5個三峽電站。但在水電開發進入黃金期的時候,自然生態和人類的社會系統卻遭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如上所述,這種水利工程的興建,根本就不能在總體上增進社會的福利水平,在興建期,是以犧牲庫區民眾的利益來滿足政府部門少數官員及水電集團之利益需求的掠奪行為;從長遠看,則是吃子孫飯,斷後代路的短視行為。

  漢源移民的困境,曾被記者以「四川漢源之惑:大型水電站帶來的返貧危機」為題加以報導(《中國經營報》2004年8月21日),但這種輿論呼籲絲毫不能喚起地方政府的良知與政治責任感,終於釀成近日的漢源暴動。從這次四川地方政府對漢源失地農民反抗的鎮壓方式來看,已經從以往的「胡蘿蔔加大棒」變成了純粹的高壓。

  中國類似漢源地區的水庫移民還有多起,各地政府處理移民問題往往要藉助赤裸裸的暴力手段。這種不計民生的暴力掠奪行為,正好說明了時下政府行為正在迅速黑社會化。(華夏電子報〕(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湘靈:由上訪制度失靈看中國憲法的缺失
湘靈:希拉克對北京「表態」的社會基礎
蘇信文:永遠不能放棄的天賦人權——自由
鄭濤:世界人民的呼聲——END CCP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